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对乌鳢抗氧化性能及其他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以乌鳢为试料,研究灭活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LPS)对其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功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LPS能提高乌鳢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及消化功能,但不同浓度脂多糖的生理作用不同,0.8 mg/ mL组可提高乌鳢的抗氧化性能:在第10天时血液CAT酶活力达0.17U、SOD酶活力为16.56U/mg,均比对照(CK)组的高;0.6 mg/ mL嗜水气单胞菌脂多糖能提高乌鳢血液溶菌酶、胃肠道淀粉酶、蛋白酶的活力:0.6mg/ mL组LPS处理的乌鳢血液溶菌酶活力到第20天时为最高,达到0.0399U,在第10天时,淀粉酶活力为17.21U,蛋白酶活力为0.36U,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微核技术在蚕豆氯化钠胁迫和碳酸钠胁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微核技术在蚕豆耐盐胁迫中的应用途径。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测定在浓度为0.5%~4.0% 的NaCl和0.5%~3.0%的Na2CO3溶液处理下蚕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微核率,计算相对盐害率和盐敏指数,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对比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蚕豆种子的发芽率和相对盐害率随盐胁迫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微核率和盐敏指数随盐胁迫浓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峰值时的浓度为2%;(2)发芽率和微核率在NaCl和Na2CO3各浓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3)相同浓度下,Na2CO3溶液比NaCl溶液对蚕豆的发芽率、相对盐害率、微核率和盐敏指数影响更大。因此,微核技术在蚕豆盐胁迫应用的适宜盐浓度范围为0.5%~2%的NaCl或Na2CO3。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6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再生稻叶面积指数为主季稻的1/8~1/5,穗粒数和产量为主季稻的1/3左右,但齐穗至齐穗后10 d再生稻光合速率较主季稻高20%~70%,孕穗至成熟期再生稻净同化率是主季稻的2.7~6倍;再生稻与主季稻枝梗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大,再生稻剑叶光合产物分配到穗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主季稻,而残留在茎鞘中的比例大大降低;再生稻外观品质优于早稻与晚稻,而加工品质介于早稻与晚稻之间。本试验条件下,主季稻属增库增产型,而再生稻属源库互作型。为使再生稻高产,应选用穗粒数较多的品种,充分发挥再生稻光合速率与净同化率高的优势,采取积极的栽培措施,促进再生稻叶面积的扩展、穗粒数的提高与物质运转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水稻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物质生产总量提高20.29%,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在够苗前、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分别提高15.05%、27.04%、24.75%和15.05%、28.38%、23.00%,够苗至拔节阶段则互有高低。同为高产类型品种,因氮利用率的差异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不同。较之高产氮中效型,高产氮高效型品种各生育时期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够苗、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平均分别降低5.76%、11.61%、7.01%和5.70%,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成穗率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所下降,其中,够苗、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分别降低12.18%、10.54%、8.29%和5.01%,收获指数却显著提高。抽穗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率提高5.40%,群体生长率提高5.19%。说明抽穗前适当控制群体生长,抽穗后保持较高的群体生长水平及较高的收获指数是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重要物质生产特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水稻茎秆特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基因型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茎秆力学特性、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茎秆基部N1节间变短、N6节间变长,株高有所增加;茎粗、茎壁厚、茎鞘干重均极显著增加;茎鞘的K、Si含量极显著增加,N含量显著降低。由于茎秆物理性状的改善及化学成分的差异导致茎秆综合抗折力明显提高,倒伏指数降低。(2)同为高生产力类型品种,因氮效率的差异茎秆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不同。较之高产氮中效类型,高产氮高效类型水稻品种茎秆N4、N5节间变长;茎秆粗度略有降低,但茎壁厚增加,表现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加强;茎鞘的K含量无明显变化,但Si含量显著降低,N含量也呈降低趋势。对于高产品种,适当增加N4、N5节间长度以改善叶片配置,适当降低茎粗而提高壁厚和充实度以保证茎秆抗折力和输导能力,适当降低茎鞘Si含量以促进氮素的转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小豆玉米间作行比与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唐山红小豆为主要作物,探讨小豆与玉米间作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小豆的荚长、荚粒数、单株分枝、百粒重变化不大,株高、单株结荚数和产量变化较大。小豆单作时,植株最矮,在一定范围内,株高随密度的增加面增大;在不同的间作模式下,小豆结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带型配制指数SCI=4∶6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SCI=3∶5且小豆密度为12万株/hm2时,产量最低;小豆单作时,效益最低,当SCI=2∶4且小豆密度为13.5万株/hm2时,两种作物总的经济效益最高,小豆玉米间作最佳的种植模式即2行玉米4行小豆,小豆的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当下国内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采用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核心。在传统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有效保障玉米的品种质量,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经营管理不当的现象,使玉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需要根据当下玉米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解决在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文章深入探究了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望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漯麦18的高产潜力和氮肥高效特性,为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漯麦18试验田和生产示范田,产量均突出且稳定,这与其矮秆、后期耐高温、抗逆性突出有关;氮肥高效,有利于肥料高效利用,高产稳产,产量潜力大,环境友好;育种核心是种质创新,其他手段能高效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0.
11.
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监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2008年来自江苏的37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监测。根据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菌株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其中菌核型占54.1%,菌丝型占24.3%,中间型占21.6%。菌核型上升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且出现了初分离培养时,菌落特征为完全黑色微菌核的菌膜菌核型菌株。采用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PCR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3.8%,非落叶型菌株占16.2%,显示目前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以落叶型菌株为主,并且在每个植棉市都有分布。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致病力强的菌株占27.0%,中等的占40.5%,弱的占32.4%,并且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群体中都存在致病力强、中、弱的菌株。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明确核盘菌种群内致病力分化现象,采用离体叶片菌饼接种方法,以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为供试寄主,对采集自黑龙江省6个地区18个县的大豆和向日葵两种寄主植物的93个核盘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除14个菌株不能致病外,其余79个菌株均能引起向日葵叶片发病,但所致病斑直径的大小差异很大(0.2~5.3 cm),中等致病力菌株数量较多,共占总菌株数的66.7%。来源于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地块的菌株其致病性也达到了极显著差异,说明在所测定的核盘菌分离株内确实存在着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菌株,这种致病力强弱明显不同的现象与菌株来源地区和寄主来源间均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土育苗和裸苗接种后移栽的方法,对2007-2008年间采自湖北不同地区的32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和4个对照菌株进行了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强致病力菌株有12个,占鉴定菌株总数的33.3%,中等致病力菌株有19个,占52.8%;弱致病力菌株有5个,占13.9%。该结果表明,湖北存在强致病力的黄萎病菌,而且强致病力菌在该省的三大植棉区均有分布。对不同鉴别寄主对各菌株的反应分析显示,采用无土育苗和裸苗接种相结合的鉴定方法是一项不错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鲢鳙打印病豚鼠气单胞菌主要特性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hencuizhen@.com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55-455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动物科学系,秦皇岛 066600)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判断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虾发病死亡的原因,本研究从濒死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中,分离了一株具有生长优势的菌株,对分离菌株形态学、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氧化酶、赖氨酸脱羧酶、枸缘酸盐、吲哚、甘露醇、蔗糖、麦芽糖、V-P、纤维二糖为阳性,并对该分离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序列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该分离菌株与维氏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其亲缘关系较近,对该分离菌株理化性质和16S rRNA序列综合分析,可判断该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登录号MN733186)。以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实验,证明了该分离菌株对罗氏沼虾幼虾具有较强致病性,对分离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曲松、氯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利福平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生霉素和复方新诺明2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7种药物耐药。本研究实验结果为罗氏沼虾维氏气单胞菌的病原鉴定及药物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 相似文献
16.
饥饿对不同体重组团头鲂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水温20±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不同体重团头鲂(141.3±4.23g,96.5±2.88g和76.8±3.17g)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体重均在饥饿14d后出现显著下降(p<0.05),至28d时平均降幅为18.78%。饥饿过程中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逐步上升,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持续下降,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出现显著下降(p<0.05)。血清中血糖浓度相比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对饥饿更为敏感,饥饿7d后即出现显著下降(p<0.05),总胆固醇浓度在饥饿14d后差异尚不显著(p>0.05),21-28d期间才显著下降(p<0.05),甘油三酯浓度则在饥饿期间持续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说明饥饿对团头鲂肌肉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显著(p<0.05),体重差异对上述主要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判断导致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发病死亡的原因,本研究从发病濒死的罗氏沼虾中,分离了一株具有生长优势的菌株,对分离菌株的溶血性、革兰氏染色、形态学、生理生化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阿拉伯糖、葡萄糖产酸、蛋白胨水、精氨酸水解酶、明胶、苯丙氨酸为阳性,并对该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进行了测序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该分离菌株与豚鼠气单胞菌聚为一支,其亲缘关系较近,综合该分离菌株理化性质和序列分析结果,可判断该分离菌株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登录号MN736843)。以注射法进行人工感染实验,证明了该分离菌株对罗氏沼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曲松、氯霉素、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1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新生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8种药物耐药。本研究实验结果为罗氏沼虾豚鼠气单胞菌的病原鉴定及药物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江苏、浙江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情况,采用单斑分离法和叶盘接种法,对分离得到的不同葡萄霜霉病菌单斑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80个葡萄霜霉病菌株都有致病性,且2个省份均有半数以上的菌株的病情指数在40~60之间。致病力聚类分析表明,2个省份的菌株都可以聚类为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江苏以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浙江以中等致病力菌株为优势菌株。对同一省份的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发现,江苏树山和浙江永福的菌株致病力明显强于同省其他地区,而江苏新坊和浙江上钱的菌株与同省其他地区相比,致病力最弱。同时,构建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同源性相同的菌株间有致病力不同的情况,致病力相同的菌株间也存在rDNA-ITS序列有差异的情况。综上,江苏、浙江的葡萄霜霉病菌都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这种分化现象与菌株的亲缘关系远近没有相关性,但同一省份不同地区间的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