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以青枯假单胞菌膜蛋白和糖蛋白为免疫原对植物青枯菌的血清分型进行了比较研究。4个菌株的膜蛋白抗血清和相应的4个糖蛋白抗血清的琼脂双扩散试验,在近抗原孔处,同源菌株均产生1条或2条清晰的沉淀带。膜蛋白的糖蛋白具有相似的特异性和种下区分作用,其血清分型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植物青枯菌致病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青枯菌致病因子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康耀卫,毛国璋植物细菌性青枯病(Pseudomonassolanacearum),简称青枯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大病害。青枯菌可以为害多种植物,据最近报道其可侵染44个科数百种植物,比50年代初记载的33个...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植物青枯菌的生化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从山东省27个县市,7种植物青枯病病株上分离纯化203个菌株,从中选出代表菌株,根据Hayward划分青枯病的标准,进行晨娄划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植物三病菌以生化型Ⅲ为主,约占61.9%,其次为生化型Ⅱ和Ⅴ,其中还存在其它生化型。(1)24株能利用3种双糖和甘露醇及山梨醇而不能利用甜醇的马铃薯青枯菌株,暂定为生化型Ⅲ的亚型Ⅲ-1。 相似文献
4.
植物青枯菌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致病力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M2644为受菌体,通过基因功能互补的方法,将从野生青枯菌基因文库中筛选得到的克隆进一步克隆得到克隆pLTK15。胞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LTK15与突变株PM2644接合产生的接合子能完全恢复突变株PM2644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接合子上清液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接合子只能互补PM2644缺失的62.5kDa的一种胞外蛋白,经致病力测定,pLTDK15能使突变株PM2644的致病力得到部分恢复。结果表明,聚半乳糖醛酸酶和62.5kDa的胞外蛋白在青枯菌的致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植物促生菌的防病机制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但汉鸿,王道本在种类繁多的根际有益微生物中,以荧光性假单胞菌(fluorescentPseudomonasspp.,包括P,fluorescens,P,cepacia,P,putida等)为主的植物促生菌(Pla... 相似文献
6.
通过检测,从107株野生型青枯假单胞杆菌菌株中获得30株具有明显运动性的野生型菌株。运用分子技术克隆到控制运动性的基因,并将控制运动性的基因导入不同菌株,从而获得运动性不同的各种工程菌株。运用这些工程菌株进行趋向性和致病性测定,初步试验表明,有运动性的野生型青枯假单胞杆菌菌株具有比非运动性的野生型青枯假单胞杆菌菌株更强的趋向性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青枯假单胞杆菌产生细菌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来自全国不同寄主和地区的211个青枯病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菌株产生细菌素的能力,结果表明,有80%分属于不同小种和生物型的8个指示菌能产生细菌素,其中能产生细菌素的桑菌株占其总数的94.2%。 用7个拮抗作用强而稳定的菌株测定对211个供试菌株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产生细菌素的能力和拮抗范围有差异。其中油橄榄菌株(OE-104)和桑菌株(MA-1、MA-701)拮抗能力最强,拮抗范围最广。不同小种、生物型及寄主来源的菌株间的桔抗作用大于来源相同菌株间的拮抗作用。此外,试验证明培养温度、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时间对菌株产生抑制圈的大小有影响。这些结果对筛选青枯病细菌的产细菌素拮抗菌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姜青枯假单胞菌生物型鉴定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海沃德制订鉴定青枯假单胞菌生物型的方法,对舒城、铜陵、桐城、临泉、阜阳、全椒、巢县、屯溪和休宁等9县市分得的32个菌株进行鉴定。其中4个菌株SC78、SC710、SC81和SC93能利用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不能利用甘露醇、山梨醇和甜醇,属生物型Ⅲ;其它28个菌株则相反,属生物型Ⅳ。生物型Ⅲ的4个菌株是由前作番茄、辣椒和茄子田中的姜瘟病株上分得的;它对姜株致病力较生物型Ⅳ弱。 相似文献
9.
辣椒青枯假单胞菌在PDA上能影响木霉生防菌和尖孢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和木霉菌产孢,并在洋菜膜上影响辣椒根际和根外木霉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伸长及辣椒根际和根外土中尖孢镰刀菌的厚垣孢子萌发。当在土壤中接种一定量的木霉菌、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时,盆栽8d后,随着根际木霉生防菌量的增加根际尖孢镰刀菌的种群数量明显降低,青枯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大;当根际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增加时,根际木霉菌的种群数量略有上升,青枯假单胞菌的种群数量略微下降;根际青枯假单胞菌的数量增加时,对根际木霉的种群数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尖孢镰刀菌的种群数量略为下降。木霉菌在粘壤土、菜园土和潮沙泥中根际竞争定殖较黄壤中好,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根际木霉菌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0.
甘薯青枯菌的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闽、粤、赣、江、浙5省甘薯青枯病区采集分离到甘薯青枯菌株(Pseudomonassolanacearum)通过对寄主范围,浸润反应和黑色素形成的测定,结果表明,参试的63个甘薯青枯菌株均能侵染烟草和多种茄科植物,但侵染力的大小因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而不同,63个菌株均不能侵染香蕉,参试的26个菌株浸润烟叶24~60h均能产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的坏死枯斑反应,浸润烟叶能力的大小各菌株间略有差异,参试的2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菌系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四川省的7种作物上分离得到了154个细菌性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病原菌。各个分离菌在形态、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等方面的特性都相似。比较研究了不同地区、作物上的49个代表菌株。根据Haywagd和Buddenhagen的分类标准,四川省细菌性青枯病以生化型Ⅲ为主,病原菌的优势小种为生理小种1号。 相似文献
12.
山东姜瘟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8-2000年从山东省莱芜、泰安、滕州和安丘等6个地(市)县采集姜瘟病株,室内分离纯化获得107个菌株,从中选出部分菌株,对病原细菌形态、培养性状、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反应和致病性等性状进行测定,并与番茄青枯病菌Tm2和烟草青枯病菌P.s3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菌株均属于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Smith)。根据对其6种糖和醇的作用以及脱氮作用。明确山东姜瘟病菌有Ⅱ和Ⅲ两个生物型,比例分别为42.31和57.69%。不同地区间生物型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姜瘟病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安徽省舒城、临泉、全椒、铜陵和桐城等县取得十个分离菌,以南京农大提供的姜瘟茵(Pseudomonas solanacearum,ZO 12)菌株为对照,进行致病性、生理生化试验和血清学测验,鉴定结果均属于青枯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生物型Ⅳ。姜瘟是我省姜区生产上的严重病害。据1984—1986年对我省主要栽姜区舒城、铜陵、临泉等县市调查,由于姜瘟病为害,常年减产达20—30%,重病年达50—70%,个别区块受害率甚至更高。姜瘟为害,不仅引起减产,且降低品质,影响加工外销,严重挫伤姜农生产积极性。本试验目的为明确我省姜瘟病病原,以期为今后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故对从舒城、铜陵、临泉、全椒、桐城等五县市分得的菌株进行了鉴定。因任欣正等(1981),吕庆凤等(1983),夏德鑫等(1984),分别对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姜瘟病菌进行鉴定,证明均为青枯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Smith。故本试验亦为明确我省姜瘟病菌是否和上述三者相同。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烟草青枯病的发生和病原菌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在山东沂南县调查发现烟草枯萎的病株,分离到细菌菌株。经对各菌株致病性测定,格兰氏染色反应,细菌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测定和血清学反应鉴定,结果表明,这5个菌株均属于青枯假单胞杆菌Pesudomonas solanaceariumE.F.Smith。 相似文献
15.
从湖南各烟区共采集烟田土壤样本282份,烟苗根围土壤及根组织样本各458份,经分离鉴定,其带菌率分别为2.9%、2.3%和1.5%。在烟田土壤、烟苗根围土壤及烟苗根组织中存活的病菌均可作为烟草青枯病大田发病的初次侵染源。病田土壤带菌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初侵染源。以大田土壤带菌为初侵染源的烟田发病呈聚集型分布,以烟苗带菌为初侵染源的烟田发病呈分散型分布。 相似文献
16.
桉树(Eucalyptus)青枯病于1983年和1986年分别在我国广西和广东发现。该病病原菌通过本试验鉴定为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属生理小种1、生化型Ⅲ。桉树青枯菌与木麻黄、番茄及甘薯等青枯菌在形态特征、染色反应、培养特性、烟叶浸润反应、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硝酸盐还原等生化特性、酯酶同工酶某些主酶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和蛋白质氨基酸成分等方面基本相同。从不同桉树树种和地理种源分离到的青枯菌菌株的致病力基本相同。桉树青枯菌对桉树的致病力较强,木麻黄、番茄、甘薯及花生青枯菌对桉树的致病力较弱。经过比饺分析,发现桉树和木麻黄、番茄、甘薯青枯菌对某些寄主的致病力可能与其酯酶同工酶存在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广东农作物青枯病菌的生化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了13种寄主植物129个青枯病菌株对3种双糖(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和3种已醇(甘露醇、山梨醇、甜醇)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它们大部分(87.5%)分属于Hayward的4个生化型,以生化型Ⅲ为优势生化型(约65%)。除Hayward的4个生化型外,还存在4个其它的生化类型:(1)1个能利用3种双糖和甘露醇、山梨醇而不利用甜醇产酸的马铃薯菌株;(2)3个能利用3种双糖和山梨醇、甜醇而不利用甘露 相似文献
18.
番茄青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不同抗青枯病水平的番茄品种(品系)进行5×5双列杂交的遗传分析表明,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至少由3对基因控制;在抗性遗传效应中,加性成分占主导地位;广义遗传力为97.0%,狭义遗传力为69.0%;抗病对感病为不完全显性;湘引和亚鲜具较多的正效基因,对于加强它们杂交后代的抗性水平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区组间F=2.110,表明5×5完全双列杂交的25个遗传型间Q值差异很显著。可作进一步分析。2.1协方差(Wr)对方差(Vr)的回归分析5个亲本家系的方差(Vr)及各亲本家系F1与其轮回亲本间的协方差(Wr)列于表2。据表2的资料,求得Wr随Vr的回归直线为Wr=0.34+0.95Vr,回归系数b=0.95,达到极显著水平,很接近Hayman模型中的回归系数期望值B,表明本研究符合Hayman模型。以Wr为纵坐标.Vr为横坐标,作回归直线Wr=0.34+0.95Vr及抛物线Wr=为亲本的表现型方差,其值为18.5),该抛物线为限制各亲本家系的(Wr,Vr)点可能出现的区域,它给出了任何Vr,Wr的最大值(图1)。2.1.1各亲本的基因分布沿着回归直线,携带最多正效基因的亲本最接近原点,携带最多负效基因的亲本离原点最 相似文献
19.
苦瓜枯萎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广东苦瓜枯萎病近几年来发生较普遍,一些地块较重,研究结果如下:(1)广东苦瓜枯萎病由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侵染引起,经5科15种不同属植物接种的专化型研究证明是尖镰孢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dicae Sun & Huang),与台湾1981年首次报道一致。此外,还发现该菌侵染瓠瓜(Lagenaria vulgaris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