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苧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boehmeriae Saw.)是苧麻上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之一。此病可危害苧麻叶片和茎杆,特别是茎杆感病后,植株生长受阻,原麻呈现红褐色斑点,纤维强度减弱,严重影响苧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3.
4.
5.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茶炭疽病引起落花、落蕾、落果及落叶。病落果率约为全年总落果率的60%,根据标准株平均统计,病落蕾率占总落蕾率的26—45%。通过菌种形态比较与接种试验,肯定病原与茶叶上云纹叶枯病菌系同一种为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其无性世代发生在寄主各部位,呈现不同征状,有性世代仅出现在连续阴雨一个月以上的枝梢及花蕾的病斑上。分生孢子具有抗旱及抗低温能力,但不能忍受冰冻温度。初次侵染来源为枝干的溃疡斑及病蕾蕾痕,经春雨浸湿大量产生,通过雨中风力广泛传布。干燥气流在传病上不起作用。夏、秋晨间露水滴溅也可使病菌孢子扩散侵染。根据湘西怀化县长期观察试验,象鼻虫在传病上并不是重要因素。各地区温差影响发病迟早,湿差影响严重度,雨天日数决定落蕾、落果的数量与时期。品种抗病性差异除形态特征外(气孔数量、角质层厚薄等),可能与表皮细胞层次与缀密度以及细胞的内含成份有关,果形及色泽与抗病性差异无实质关系。小果型品种(湖南珍珠于、苦槠子,江西宜春中子)的抗病性可能由上述的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6.
7.
东北曾于1937年记载过一种近似棉花印度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indicun Dastur)的洋麻炭疽病[6],但近年并未发现。 相似文献
8.
9.
自1984至1986年,采用从柑桔叶、红麻、湿地松、枸杞、苹果、菜豆、黄瓜、香蕉、油茶9种作物上分离获得的炭疽菌,分别在西瓜苗期的子叶和真叶上接种,测定其致病力,从而获得柑桔叶、菜豆、香蕉等5种对西瓜无致病力或致病力极低的炭疽菌,并用这5种菌对西瓜幼苗进行免疫力测定,即分别接种西瓜的子叶和第一片真叶,再用致病的西瓜炭疽菌接种新发生的真叶,结果获得香蕉、菜豆、红麻3种炭疸菌能诱发西瓜对其炭疽病菌的系统免疫力,菜豆、红麻2种炭疽菌所诱发的免疫时间可持续40天。 相似文献
10.
11.
12.
14.
15.
泡桐苗木炭疽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泡桐苗木炭疽病(Colletotrichum RawaRamii Miyabe),近年来为害严重,致使泡桐播种、育苗易遭损失。 一、症状:泡桐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大树仅在嫩梢及丛枝上发生。在幼苗期(2—4叶片)发病,开始叶片变暗绿色,而后倒伏死亡。苗木木质化后(6叶片以上),在茎部、叶柄、叶片出现病斑,以后逐渐变褐色扩大,组织凹陷,成椭圆形、或不规则状。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形成,而后突破表皮出现粉红色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飞散后,秋末在病斑处形成黑色小点。病害发生严重期,病斑连成片(或长带),引起苗木茎部干缩枯死。 相似文献
16.
17.
作者自1984年至1957年对砂仁“叶斑病”进行了系统观试和致病菌的研究,已鉴定出砂仁“叶斑病”的病原菌是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经室内抑菌试验,以强氯精、硫酸铜和三环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排牙山林场杉木嫁接种子园炭疽病的发病率,及发病率与杉木直径和高生长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探讨了不同杉木无性系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油茶炭疽病初次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月和3月对14-17种病部和土壤进行三个病理检查,结果看出:1.炭疽病菌越冬场所主要在植株上部,而不是地面残落病部和土壤;2.病枝、病花芽痕、病叶芽和枯花苞等病部带菌率最高,产孢能力亦大。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棉区常见的烂铃病菌有:炭疽病菌(Glomerella gossppii)、角斑病菌(Xanthomonas malvacearum)、花腐病菌(Choanephora cucurbitarum)、黑果病菌(Diplodia gossypina)、印度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indicum)、面包霉菌(Rhizopus nigricans)、红粉病菌(Cephalothecium roseum)、红腐病菌(Fusarium spp.)、疫菌(Phytophthora sp.)、轮纹斑病菌(Alternaria spp.)、褐斑病菌(Phyllosticta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黑子菌(Nigrospora sp.)、斑纹病菌(Pestalozzia sp.)、(?)腐病菌(Aspergillus spp.)、蠕子菌(Helminthos-porium cuverlaria)、黑斑病菌(Ceratostoma sp.)、汚叶病菌(Cladosporium sp.)等18种,某些年分以炭疽、角斑、红腐等为最主要。1950—51年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棉花生长期8、9二个月久雨多湿是引起炭疽病及其他烂铃发生的重要因子。田间接种试验证明:气温平均在25—30℃以及长期保湿,炭疽病菌能直接侵害棉铃。机械损伤、虫孔、角斑病等都是病菌侵害的有利条件。以生长10天的幼铃抗力最强。接近吐絮时的自然裂口,在高湿多雨时,也可成为各种菌类侵害的重要途径。适当密植,合理施用氮肥,进行整枝摘叶,使株行间通风透光,减低湿度,对减轻烂铃损失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