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蘑菇生长的营养需求实验室中,双孢蘑菇的菌丝能在以葡萄糖为碳源、谷氨酸为氮源、无机盐作矿质营养及硫胺素(B)和生物素(H)为维生素源的基质上生长,但不能形成子实体。在经过堆制的培养料中,却能很好地形成子实体。这说明蘑菇生长的营养要求是十分复杂的。培养料中的成分较复杂,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以及矿质元素、维生素等,在堆制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有利于蘑菇生长的物质,如微生物量、微生物多聚糖、木质素一蛋白质复合体、木质素—腐殖质复合体以及一些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疏除过多的果实,是果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过去用人工疏果,现在已发展为用化学药剂疏除,然后结合进行人工疏果。对苹果实行化学疏除,可以缓和大小年、增大果实、改善果实色泽和品质。现  相似文献   

3.
以金针菇杂交菌种F19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非营养因子对金针菇液体发酵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针菇F19液体发酵多糖产量收率最好的非营养因子发酵条件为菌龄48 h、接种量10%、起始pH 7.5、发酵温度26℃、摇床转速130 r/min、发酵时间7.5 d。  相似文献   

4.
采后热空气处理对嘎拉苹果质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整果穿刺(Puncture)和质地多面分析(TPA)的方法研究采后热处理(38℃4d)对嘎拉苹果质地的影响,同时研究热处理对果实不同溶解性果胶含量的影响,建立不同溶解性果胶含量与果肉硬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2种测试方法都能较好的反映苹果质地特点;嘎拉苹果的果肉硬度与水溶性果胶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碳酸钠溶性果胶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CDTA(环乙二胺四乙酸)溶性果胶、硫酸溶性果胶、总果胶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采后热处理能显著提高贮藏后期嘎拉苹果的果皮和果肉硬度、果肉的凝聚性、咀嚼性和回复性,这主要是由于热处理显著减少了嘎拉苹果水溶性果胶含量的上升,并维持较高的碳酸钠溶性果胶,但对CDTA溶性果胶、硫酸溶性果胶和总果胶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羊肚菌发酵制品保健机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贾建会  徐宝梁 《食用菌》1996,18(4):40-42
羊肚菌菌株在麦芽、大豆等制成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发酵产物经过过滤、浓缩后,制成羊肚菌发酵制品。据文献资料,我国已发现60多种食用菌具有提高免疫能力的作用,且其主要活性物质是菌多糖。本研究中,我们对羊肚菌发酵液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活性物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李敏 《北方园艺》2012,(6):150-153
以夏阳50号大白菜为原料,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泡菜发酵试验,以获得最佳感官品质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泡菜感官品质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温度发酵天数乳酸菌液接种量食盐加入量,最佳发酵组合为a1b2c2d2(乳酸菌液接种量为1%,食盐加入量6%,发酵温度25℃,发酵天数为7d)。在最佳发酵组合条件下采取A(自然发酵)、B(人工接种发酵剂)、C(人工接种发酵剂,并对原料漂烫)3种方式进行发酵并测定其亚硝酸盐、乳酸菌含量,对感官性状进行评价,B、C处理亚硝酸盐含量低于A处理,而乳酸菌数量高于A处理,感官性状综合得分显著高于A处理,表明人工接种发酵剂生产的发酵白菜优于自然发酵白菜。  相似文献   

7.
采后发酵时间对无籽西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籽西瓜种子因其胚胎发育的不完全性,存在“采种量低、发芽率低、成苗率低”的三低现象。对发芽率而言.除了其本身遗传特性的影响外,种子采收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对其亦有较大影响;无籽西瓜种子采后发酵时间的长短对发芽率影响很大。试验表明,不同品种的无籽西瓜种子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因品种而异;同时种子表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麻纹,影响了种子外观质量。无籽西瓜采种时,发酵时间在1小时内对发芽率影响不大,最好不发酵处理,做到随采——随洗——随晾,这是克服无籽西瓜种子发芽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无籽西瓜种子因其胚胎发育的不完全性,存在“采种量低、发芽率低、成苗率低”的三低现象。对发芽率而言,除了其本身遗传特性的影响外,种子采收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对其亦有较大影响;无籽西瓜种子采后发酵时间的长短对发芽率影响很大。试验表明,不同品种的无籽西瓜种子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因品种而异;同时种子表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麻纹,影响了种子外观质量。无籽西瓜采种时,发酵时间在1小时内对发芽率影响不大,最好不发酵处理,做到随采———随洗———随晾,这是克服无籽西瓜种子发芽率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79年开始利用薄膜覆盖蘑菇培养料来控制温度进行后发酵试验,1980年在虎城公社搞了两个试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见表)。1982年进一步扩大推广到5个区的24个公社2231个单位,面积达56万平方尺,蘑菇产量比对照高30~50%,且投资少,操作简单,时间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1981,(4)
近年来,国内许多蘑菇产地都在开展蘑菇培养料的后发酵试验,获得了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培养料后发酵一般都要用蒸汽加温,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还难于在大面积上推广.为此,我们从1979年开始进行了培养料就地后发酵试验,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发酵是无氧的生物氧化,它和呼吸在生物体内是密切联系着的。发酵不仅要考虑醣类的变化,还要考虑呼吸色素原(多元酚类)的机转过程。 茶叶发酵也是无氧生物氧化,其特点是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并聚合,茶叶的萎雕过程是呼吸到发酵的转折点,通过萎雕过程发酵作用会逐步加剧起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白皮石榴采后果皮褐变严重的问题,明确其采后果皮褐变的机制。【方法】以‘白花玉石籽’为材料,研究贮藏期间果皮褐变指数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贮藏过程中,果皮失重率及褐变指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非酶促褐变指标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与褐变程度有显著相关性。还原糖呈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氨基酸态氮含量呈逐步降低的趋势;而5-HMF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酶促褐变指标酚类底物、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与褐变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PO活性持续下降;总酚含量先下降,然后随着褐变的发生而上升。果皮褐变过程也伴随着细胞渗透物的外渗和组织的衰老。与褐变指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果皮褐变指数分别与失重率及还原糖、总酚、MD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态氮、PPO活性则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后石榴果皮褐变既有酶促褐变也有非酶促褐变。  相似文献   

13.
温度和添加物对棉籽壳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棉籽壳发酵过程中,培养料中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漆酶和果胶酶在40℃~50℃时活性较高,60℃时活性较低,70℃后活性丧失。发酵温度为50℃时,培养料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量最大,40℃时次之,60℃时较小,70℃后为零。麦麸和尿素均能够提高上述五种胞外酶的活性及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量;淀粉能增加培养料干重损失量,但不能提高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量;矿质元素对纤维素的降解量没有影响。木质素在发酵过程中几乎不被降解。  相似文献   

14.
我县蘑菇生产始于七十年代初,1979年栽培面积达700万尺~2,曾获得平均1斤/尺~2的产量。但近年来,由于牛粪、稻草等原料供不应求,普遍薄料种菇,C/N失调以及盲目引种,菌种质量差,菇房消毒不严,病虫害孳生等原因,导致单产连年下降,1982年全县平均单产仅0.77斤/尺~2。为了提高蘑菇产质量,我们在实行菌种“两化”的同时,狠抓了提高培养料质量问题,积极推广了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今年全县有236户的菇农进行了堆肥后发酵,面积19万尺~2。其中室内  相似文献   

15.
蘑菇后发酵中嗜热真菌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蘑菇后发酵中嗜热真菌对产量的影响蘑菇二次发酵分前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前发酵即培养料在室外堆制阶段时间为12~14天,后发酵即经前发酵过的培养科进入室内进行升温处理阶段。在这阶段许多有益微生的就在此长出来,这些微生物亢细菌、真菌、放线菌,对蘑菇生长起...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热处理技术对果蔬采后贮藏品质、病害和冷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简要介绍了热处理结合其它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热处理技术潜在的重要意义,旨在对果蔬采后热处理机理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广泛参与果树的生长发育调控和对生物与非生物环境胁迫的应答反应.外源NO是缓解果树干旱、高温和酸雨等胁迫中重要的信号分子,其信号转导机制目前已广受人们关注.本文综述了NO的来源、NO的双重作用及作用机理、NO与其他信号分子间的关系以及近年来有关外源NO缓解果树胁迫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每年蘑菇产量达十万多吨,产值二、三亿元,对活跃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地方单产还很低,只有5~8公斤/m~2,而国外已达到15~20公斤/m~2。在现有条件下搞好后发酵是提高单产的主要环节。我们早在1979年已搞过后发酵试  相似文献   

19.
据近年各地试验证明,蘑菇培养料后发酵是提高蘑菇产量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但后发酵工艺过程,一般是靠蒸气加温,机械通风。而目前农村采用后发酵有“三不足”,即资金不足,菇房设备不足,电力不足。为此,我们于1979年10月与长太县陈巷供销社、龙海县东泗供销社协作,在菇农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了蘑菇培养料简易后发酵试验。菇房为拱型薄膜屋顶。利用旧汽油桶作土锅炉,卧式加热,装水量为桶的2/3。用竹杆或塑料管作蒸汽导管,每隔20厘米钻小  相似文献   

20.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蘑菇培养料采用二次发酵,确实能提高蘑菇品质和产量。为了节约能源,两年多来,结合本区蘑菇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室内后发酵工艺进行了改革,收到了较好效果,现介绍于下。试验菇房面积为1500尺~2。在蘑菇培养料室外前发酵12~13天符合进房要求时,于进房的前一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