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是由J链连接成的二聚体免疫球蛋白A(IgA)与分泌片段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肠道内的SIgA是肠道黏膜免疫中的重要环节之一。SIgA可维持肠道黏膜内环境稳态,调控肠道内源微生态,并在黏膜上皮通过干扰病原体与上皮细胞受体结合,阻止病原体附着宿主细胞,影响病原菌毒力及免疫排异,从而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和进一步的感染,因而在免疫防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营养因子(如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等)在机体受到病原菌入侵或应激的情况下,可显著促进肠道SIgA的分泌,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应激动物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绍荣  苏丹萍 《养猪》2006,(3):41-41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指母猪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是母猪一种常见的生殖器官疾病,也是导致母猪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1病因1.1微生物感染。母猪分娩时产道损伤,产后虚弱,生理机能尚未恢复正常,抵抗力、机体免疫力下降,大肠杆菌、克雷伯氏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霉形体等经阴道侵入母猪体内,产生毒素而致病。1.2环境因素。集约化猪场妊娠母猪长期单栏饲养,缺乏运动,尤其夏季高温热应激,母猪体质下降。1.3人工授精消毒不严,技术不熟练,配种时生殖道受到机械性损伤。自然交配时公猪生殖器官或精液内有炎性分泌物。1.4母猪难…  相似文献   

3.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作华 《养猪》2007,(2):48-48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繁殖阶段的常见病,临床上表现从阴道中经常排出脓性、黏液状或暗红色分泌物。因子宫黏膜发炎,母猪配种后不易着胎、经常返情,最终丧失种用价值而被淘汰,从而影响生产。  相似文献   

4.
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指母猪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是母猪一种常见的生殖器官疾病,也是导致母猪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母猪子宫内膜炎给养殖场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防治母猪子宫内膜炎势在必行。1治疗主要是应用抗菌消炎药物,防止感染扩散,设法消除子宫腔内的渗出物,促进  相似文献   

5.
鸡和猪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结构蛋白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SephadexG 2 0 0凝胶过滤和DEAE纤维素柱 ,分别从胆汁和初乳中提纯鸡和猪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SDS PAGE结果显示 ,鸡SIgA的轻链分子量约为 2 6 0 0 0~ 2 80 0 0 ,与鸡IgG的轻链分子量相似 ,而重链分子量约为 670 0 0~ 70 0 0 0 ,比鸡IgG的分子量要大。猪的SIgA与猪IgG的轻链和重链的分子量均相同。轻链的分子量约为 2 6 0 0 0~ 2 80 0 0 ;重链的分子量约为 53 0 0 0~ 570 0 0。猪SIgA中J链的分子量为 1 6 0 0 0~ 1 70 0 0。本实验证明鸡SIgA轻链的分子量与猪的SIgA的轻链相似 ,而鸡SIgA重链的分子量则高于猪的SIgA的重链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炎是母猪常见的一种生殖器官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多见于产后母猪,病猪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常卧地,频尿, 从阴门排出大量灰红色或黄白色有臭味的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呈污红色或棕色。慢性子宫内膜炎多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从阴门排出脓性分泌物,猪栏地面常见到白色似石灰渣状粉末,往往无明显全身症状, 部分猪仍可定期发情,但屡配不孕。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炎即子宫黏膜发生炎症,是繁殖母猪常见的生殖器官疾病,也是母猪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以不发情、阴道流出多量分泌物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子宫黏膜的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是母猪常见的繁殖障碍综合症的一种主要类型。许多猪场都有此病,患猪往往发情不正常或发情正常,但屡配不孕,即使是妊娠期也易发生流产,被迫淘汰,给养殖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为此调查了我县4个百头以上猪场和部分散养母猪共582头,其中157头母猪患有子宫内膜炎,感染率27%,其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如下:1发病原因在调查患病的157头母猪中,有56头母猪因助产引起,有92头是不明原因的流产、早产引起,7头是子宫脱出后复旧不全引起,2头是人工授精消毒不严引起。2临床症状2.1急性子宫内膜炎在调查…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母猪出现了许多生理繁殖障碍性疾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其中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母猪子宫内膜炎,尤其是夏季母猪产后感染子宫内膜炎的机率较大,若治疗不及时,屡配不孕,就会给母猪繁殖带来巨大损失。子宫内膜炎是子宫黏膜的浆液性、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等,其特征是发情周期紊乱、不发情或虽有发情表现但屡配不孕,从阴门排出数量不等的分泌物。为  相似文献   

10.
黏膜免疫已成为当前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作为黏膜免疫主要防御因子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备受研究人员的重视.家禽黏膜免疫系统在抗微生物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谈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超 《广西畜牧兽医》2010,26(2):115-116
子宫内膜炎主要以流黄白色、红褐色粘液甚至流脓性分泌物为特征,母猪发情不明显或不发情、屡配不孕、流产等,大大降低了母猪的生产性能,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和防治实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皱胃幽门腺区胃小凹深度最深、腺体最长、肌层最厚;3个腺区肌层厚度、腺体长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贲门腺区之间胃小凹差异极显著(P<0.01),胃底腺区与贲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皱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浆细胞数量,3个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大细胞数量以胃底腺区最多,幽门腺区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贲门腺区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电镜观察表明,胃小凹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幽门腺区固有层中有大量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呈高柱状或锥体状,核位于基底部,在细胞顶端常聚集有较多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胃底腺区和贲门腺区有大量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牦牛皱胃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各层有其明显特点.牦牛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使牦牛皱胃具有比其他反刍动物更强的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牦牛发情周期子宫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对发情周期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牦牛子宫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子宫内膜)、肌层(子宫肌层)和浆膜(子宫外膜)。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和腺上皮在卵泡期为单层柱状上皮,在黄体期上皮高度明显增加,为假复层柱状上皮。表面上皮主要由分泌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组成。分泌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2种。亮细胞呈柱状,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弱嗜酸性;暗细胞呈两侧压扁的细条状,胞质强嗜酸性。腺上皮的细胞组成与表面上皮相似。PAS反应可见黄体期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腺上皮和基质中阳性分泌颗粒较卵泡期的多。卵泡期固有层内偶见嵌套腺管、扩张腺管和弥散淋巴组织,但黄体期固有层内仅偶见嵌套腺管。此外,与卵泡期相比,黄体期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厚度显著增加(P0.01)。黄体期子宫内膜腺管的平均直径、单个腺管的面积和周长、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总面积和总周长都较卵泡期的大,差异极显著(P0.01),而每平方毫米内腺管的数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见,牦牛子宫的组织结构在发情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鸡、鸭SIgA的分离纯化及其抗体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由于黏膜免疫比传统免疫途径更少产生动物应激,接种方便并可产生有效免疫保护,其在预防动物传染性疾病的良好应用前景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分子(SIgA)是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因子,它不仅可防止病原微生物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89-1994
为了揭示成年牦牛大肠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规律,本研究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牦牛盲肠、结肠和直肠组织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牦牛大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大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及散在的杯状细胞,在直肠黏膜上皮中则有大量杯状细胞,黏膜上皮纹状缘不明显。固有层内含有大量肠腺和孤立淋巴小结,尤其在盲肠、结肠固有层孤立淋巴小结丰富,且生发中心明显,淋巴小结常伸入黏膜下层。大肠黏膜层平均厚度为(864.18±88.46)μm,其中结肠最厚,盲肠最薄,结肠与盲肠之间差异显著(P<0.01)。肌层分内环与外纵2层,结肠与直肠肌层发达,盲肠肌层最薄,盲肠肌层内环肌形成特殊的肌小结。上皮内淋巴细胞较多,以结肠最丰富,盲肠与结肠差异不明显,从结肠到直肠逐渐减少。盲肠有丰富的浆细胞,从盲肠、结肠至直肠依次减小。肥大细胞在结肠和盲肠均较多,在直肠则显著减少。超微结构显示,大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有连接复合体,细胞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胞质少,胞核较大。肥大细胞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高电子密度圆形颗粒聚集。研究表明,牦牛大肠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肠壁肌层厚,盲肠有特殊的肌小结,盲肠和结肠黏膜层分布着丰富的孤立淋巴小结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  相似文献   

16.
用巴氏杆菌弱菌苗和鸡新城疫弱毒苗通过饮水分别免疫12月龄的蛋鸡,以葡萄球菌A蛋白—辣根过氧化酶(SPAHRP)和兔抗鸡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间接组化染色,显示消化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呼吸道相关淋巴组织(RALT)及脾中SIgA细胞的产生和分布。结果显示:巴氏杆菌弱毒菌苗免疫组的蛋鸡在十二指肠和盲肠扁桃体中SIgA阳性细胞于首免后35天出现较多,并一直持续增加到首免后56天。鸡新城疫弱毒苗免疫组的蛋鸡的SIgA阳性细胞于首免后28天数量明显增多,首免后35天达最高峰。呼吸道和脾中同时也出现较多的SIgA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17.
观察母兔妊娠20、26、29天和15、30、60、90日龄八点黑獭兔的子宫组织,以探讨八点黑獭兔子宫的形态学发育特点。结果表明:獭兔的子宫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膜的粘膜上皮由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逐渐分化成紧密规则的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在15~30日龄之间出现.内含大量间质细胞;妊娠期固有层发生水肿和充血;子宫肌层在幼龄时分层不明显,各层肌纤维互相交织,随平滑肌细胞分裂增生,3月龄时肌层出现明显的内环、外纵两层,中间形成一层环状排列的血管:獭兔出生后其子宫内膜腺由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内陷形成,随后腺上皮细胞经有丝分裂增生,15日龄幼兔已形成单管子宫腺。该研究结果可为兔的解剖学、生殖生理学增添新的内容,也为进一步研究兔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对雌性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雌激素的重要生理作用之一就是调控生殖器官和一些外周组织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有研究表明过量的雌激素是一些疾病发生的可能诱因,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与乳腺、子宫内膜和卵巢的癌变相关。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明犬子宫和卵巢在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其组织结构及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表达的变化特征.应用Masson's、VVG、PAS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乏情期、发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及卵巢的组织结构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LF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正常发情期犬:乏情期、发情期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母猪日粮中添加亚麻油C18:3(n-3)对仔猪回肠壁脂肪酸组成、黏膜结构和肥大细胞的影响。16头母猪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分别饲喂含猪油(LAR)或亚麻油(LSO)的基础日粮。分别于母猪分娩后和哺乳14 d后测定母源性红细胞的脂肪酸组成。并于仔猪1、7和28日龄时测定其回肠内脂肪酸组成、绒毛隐窝结构及在肥大细胞脱粒后用尤斯灌流系统测定辣根过氧化物酶通量。在仔猪1日龄时,饲喂亚麻油酸组仔猪母源性红细胞和回肠内C18:3(n-3)和C20:5(n-3)含量增加,而C22:6(n-3)和C20:4(n-6)含量降低。饲喂亚麻油的母猪母乳中C18:3(n-3)含量也增加。在7和28日龄,亚麻油处理组仔猪回肠内C18:3(n-3)含量增加。另外,28日龄亚麻油处理组仔猪回肠内C20:4(n-6)脂肪酸水平明显低于猪油组仔猪(P=0.09),同时△5脲酶的mRNA表达也更少。相比较于猪油组仔猪,亚麻油组1日龄仔猪的小肠绒毛更短.7日龄仔猪的隐窝也更浅。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肥大细胞的脱粒作用对2组仔猪回肠通透性的影响都降低,但亚麻油组仔猪在7日龄达到最小值,而猪油组仔猪在28日龄时才达到最小值。总之,在母猪日粮中添加亚麻油对改变仔猪回肠脂肪酸的组成、结构及生理特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