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控制授粉技术的玉米籽粒建成与碳、氮供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和超试1号为材料,通过控制玉米果穗底部花丝不授粉使顶部籽粒正常结实,比较研究了玉米籽粒早期碳、氮含量动态变化及其与败育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底部花丝不授粉,提高了顶部穗轴的可溶性糖浓度,增加了对顶部籽粒的物质供应,顶部籽粒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提高,淀粉快速积累,顶部籽粒的氮含量增加,籽粒C/N比值提高,籽粒重量快速增加,发育转为正常,表现出与中部籽粒一致的碳、氮变化动态特征以及籽粒生长动态;相反,统一完全授粉处理顶部穗轴的可溶性糖浓度低,顶部籽粒的物质供应少,可溶性糖、蔗糖含量低,淀粉含量提高缓慢,氮含量也较低,籽粒的C/N比值偏低,表现为粒重增加缓慢,最后败育。2个品种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总之,玉米顶部籽粒的正常发育伴随着碳、氮等物质的充足供应,物质供应不足可能是顶部籽粒不能正常发育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4个抗性不同的辣椒品种为材料,8叶期时采用孢悬液灌根接种的方法,分析测定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辣椒疫霉菌后脯氨酸、丙二醛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脯氨酸、丙二醛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在接种后增长速度与积累量是决定辣椒抗病力强弱的关键性生理活性物质,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高、丙二醛含量低的品种抗疫病力强,相反,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含量低、丙二醛含量高的品种感疫病力强。  相似文献   

3.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不同,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选择目前10个华北平原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于2009-2010年对春季氮素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大,在开花期不同小麦品种可溶性糖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有更大的提高,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也有影响,施氮处理的产量比不施氮处理的产量高,其中品种‘中科9818’产量最高。试验表明,春季施氮肥有利于改善小麦生育后期的碳代谢能力从而增加产量,可为小麦氮高效育种和小麦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细毛山药部分营养成分和硝态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5个地方品种山药的品质差异,对有重要意义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等营养成分和硝态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VC和硝态氮含量在5个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5个品种在这些指标中没有绝对优势;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以品种TG和JP为高分别达到鲜重的44.0 mg/g和38.2 mg/g,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其它品种,而TG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以品种TG和JP为最高,分别达到鲜重的11.27 mg/g和8.09 mg/g,两者之间没有差异,但品种T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3个品种;VC含量同样是品种TG和JP的含量为高,分别是鲜重的7.64 mg/100 g和7.11 mg/100 g,极显著高于其它品种;硝态氮含量以品种TG和XC为最低,分别为404.7 μg/g和647.1 μg/g,极显著低于其它3个品种。还分析了种龄对这些指标的作用,可溶性蛋白和硝态氮含量两项指标受其影响,结果说明1年种龄栽子生产的山药为优。VC的含量与可溶性蛋白(r=0.6518)和可溶性糖(r=0.7883)的含量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可溶性蛋白与硝态氮含量有着极显著的负相关(r=-0.54)。  相似文献   

5.
草莓抗白粉病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研究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选取5种对白粉病抗性不同的草莓品种为试材,测定草莓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草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POD、PAL、PPO活性随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增强而增加,SOD活性随品种抗白粉病能力增强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品种白粉病抗性的增强无明显变化规律。进行方差分析得到不同品种供试材料的叶绿素含量、PPO活性、PAL活性差异极显著,可以用叶绿素含量、PPO活性、PAL活性这些生理生化指标来衡量不同草莓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强弱。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对百农矮抗58籽粒可溶性糖、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播期对百农矮抗58籽粒可溶性糖、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的影响以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对矮抗58小麦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总淀粉含量、淀粉积累速率和直链/支链淀粉比值有较大影响.开花至成熟期,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总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和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推迟播种期,矮抗58灌浆前中期籽粒淀粉积累速率提高,籽粒中总淀粉含量增加,但是会使灌浆期相对缩短,灌浆中后期籽粒中粉积累速率过早迅速下降,总淀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7.
施氮模式对皖麦38淀粉形成与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在18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施氮时期和比例对强筋小麦皖麦38籽粒淀粉形成及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后移,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下降,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上升;剑叶蔗糖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增加;籽粒蔗糖含量和可溶性糖降低;面粉峰值粘度上升。施氮模式以30%作基肥、5叶期施10%、叶龄余数2.5和0.5时各施30%为最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油菜碳氮代谢与氮效率的关系,及其对油菜品质的影响。采用土培试验,以低产甘蓝型油菜品种沪油15(品种A)与高产甘蓝型油菜品系742(品种B)为试验材料,在常氮与氮胁迫2种供氮情况下,研究了不同品种油菜不同供氮水平下光和参数,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与硝酸盐含量差异,氮效率与收获指数以及与籽粒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无论哪种供氮水平,品种B苗期光合参数大于品种A,盛花期规律相反,两品种的Pn、Gs、Ci与Tr皆在盛花期有所升高,而WUE有所降低。盛花期与角果发育期品种B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品种A,油菜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从角果发育期呈减少趋势,角果发育期与收获期较抽薹期减少53%~80%,两品种5个时期茎叶皆表现为常氮时可溶性糖含量小于氮胁迫;品种B游离氨基酸除在2种供氮水平下盛花期叶、角果发育期地上部分与氮胁迫时抽薹期叶中大于品种A,其余时期呈现相反规律,到达角果发育期,两品种营养器官中游离氨基酸较生育前期大幅度减少;品种B 5个时期硝酸盐含量、氮效率、收获指数、品质皆高于品种A。碳氮代谢与氮效率关系密切,油菜后期碳氮代谢大幅度减弱,碳氮代谢强的品种氮效率高,有利于氮素积累,籽粒品质较好,品种B碳氮代谢及其各项指标优于品种A,品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一致,差异主要表现在量上。甜玉米,尤其是超甜玉米具有灌浆速度慢、持续时间短及脱水慢等特点。随着籽粒灌浆的进行,蔗糖及可溶性糖含量迅速增加至最大值,尔后下降,还原糖则一直下降。类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蔗糖含量上。超甜玉米维持高糖含量的时间要长于普甜玉米,温度影响甜玉米籽粒中糖分的积累进程,而对最大含量无甚影响,各品种可溶性糖含量达最大值所需的有效积温数量较稳定。水溶性多糖含量相差极大,普甜玉米一直迅速增加,而超甜玉米及普通玉米则很低且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0.
西北旱地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生理指标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西北旱地主栽的4个冬小麦品种氮素营养诊断生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品种间的硝态氮、铵态氮、酰胺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都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籽粒产量与铵态氮、酰胺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铵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与施氮量、籽粒产量的相关性最好。铵态氮可以反映小麦体内酰胺态氮、可溶性蛋白质的状况,在拔节期可以用铵态氮来代替酰胺态氮、可溶性蛋白质进行诊断。营养生长期间,旗叶铵态氮、酰胺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水平高,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但在诊断时应考虑不同品种间存在的差异。不同小麦品种拔节期铵态氮、酰胺态氮和可溶性蛋白质值与施氮量和小麦籽粒产量的相关性高于其他时期,说明了拔节期是进行氮素营养诊断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1.
香茅精油对两种主要储粮害虫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肖洪美  屠康 《粮食储藏》2008,37(3):8-11
研究了香茅精油对玉米象、赤拟谷盗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香茅精油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都有很强的驱避性,对赤拟谷盗的驱避性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增强的趋势.对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成虫都保持了较强的的熏蒸活性.对玉米象有较强的触杀活性,而对赤拟谷盗的触杀活性较弱.剂量为0.15%(v/w)的香茅精油的丙酮稀释液对玉米象成虫的种群抑制率在第6天达到100%,剂量为0.1%(v/w)的香茅精油的丙酮稀释液对赤拟谷盗成虫的种群抑制率在第6天也达到了100%.研究表明香茅精油具有作为储粮保护剂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凝胶渗透液相色谱法(GPC)分别对3种象虫虫体蛋白进行分离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凝胶电泳法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电泳图谱能明显地区分3种象虫;凝胶渗透液相色谱法分析结果无差异,但对3种象虫虫体蛋白的胰蛋白酶水解液的分离结果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将苦楝籽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4种溶剂的提取物设计成不同剂量,对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进行驱避、触杀试验,计算驱避率和校正死亡率.试验结果表明,四种溶剂的提取物对玉米象的驱避效果不明显,石油醚提取物对玉米象具有很好的触杀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艾叶精油微囊化研制出艾叶精油粮食防虫剂,针对玉米象和杂拟谷盗进行防治。艾叶精油粮食防虫剂以艾叶精油和甘油为芯材,以多孔淀粉和β-环糊精为壁材。通过驱避实验和熏蒸实验得出,驱避级别均达到了Ⅴ级。艾叶精油对玉米象的杀虫效果24 h后达到LD50为0.024μL/cm3,对杂拟谷盗的致死率比对玉米象的致死率稍差一点,但也达到了72 h后LD50为0.030μL/cm3。这种新型防虫剂对玉米象和杂拟谷盗的防治过程中,有一个致死率稳定的阶段,是微囊化精油释放的过程,起到了延长杀虫时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瑞香狼毒防治仓储害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试验以米象、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为试虫,初步研究了瑞香狼毒对仓储害虫的杀虫活性,实验表明:瑞香狼毒根粉剂对米象、谷蠹、玉米象的防治效果较好;瑞香狼毒根粉的粗提物中,极性以及非极性溶剂的提取液均表现出对米象的较高的杀虫活性,狼毒乙醇提取液在1.5g/kg的剂量下,对米象的致死率为90.98%,而狼毒正已烷提取液在0.5g/kg的剂量下,对米象的致死率仍高达98.44%,这表明对于瑞香狼毒,完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以期获得高效、低毒、安全无公害的防治仓储害虫的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16.
姚渭  王艳  刘晓农  杜燕萍 《粮食储藏》2001,30(2):8-9,30
设计的测定储粮害虫钻孔行为的装置由8种不同孔径的孔筛小瓶组成,筛孔直径分别为1.5mm,1.3mm,1.2mm,1.1mm,1mm,0.9mm,0.8mm及0.6mm,采用该装置对玉米象、米象、赤拟谷盗、杂拟谷盗、长头谷盗、谷蠹及锯谷盗单一种群和复合种群钻孔行为习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单一群条件下,玉米象、米象、谷蠹及长头谷盗钻孔行为习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单一种群条件下,玉米象、米象、谷蠹及长头谷盗钻孔指数分别为0.28、0.30、0.35及0.24,钻孔习性基本相似;杂拟谷盗和赤拟谷盗钻孔指数分别为0.77和0.9;锯谷盗活动性较强,钻孔指数为0.57。讨论了玉米象、赤拟谷盗、长头谷盗、锯谷盗及谷蠹复合种群各害虫种类的钻孔习性,与单一种群比较,玉米象和谷蠹钻孔指数增高,赤拟谷盗和锯谷盗钻孔指数降低,长头谷盗钻孔指数变动不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药膜法室内测定新型微生物杀虫药剂艾绿士(有效成分为乙基多杀菌素)对三种主要储粮害虫玉米象、锈赤扁谷盗和谷蠹的作用效果,以储粮保护剂保粮磷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6μg/cm2,作用时间48 h时,艾绿士丙酮溶液对三种害虫的防治效果均达97%以上;艾绿士对玉米象、锈赤扁谷盗和谷蠹等三种害虫具有良好的触杀作用,其中对锈赤扁谷盗触杀效果最好;艾绿士对玉米象、锈赤扁谷盗和谷蠹的LC50值分别为5.1630μg/cm2、1.9337μg/cm2、5.2517μg/cm2;艾绿士对锈赤扁谷盗和谷蠹的毒力高于保粮磷3倍多,对玉米象的毒力略高于保粮磷。本试验结果对生物药剂艾绿士的有效成分乙基多杀菌素在储粮害虫生物防治方面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象生物生态学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是一种重要的仓储物初期性害虫,被列为头号毁灭性贮粮害虫。从温度、湿度和营养对玉米象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防治现状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从玉米象种群变动规律、开展玉米象种群危害模型的组建、重视玉米象无公害防治技术等角度指出了玉米象今后的研究重点,为更系统地防治玉米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象和赤拟谷盗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熏蒸方式对烯丙基异硫氰酸酯的毒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对所研究的两种害虫有较好的快速致死作用,同时研究发现在相同熏蒸时间内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对玉米象熏蒸的LC50和LC99均小于对赤拟谷盗的LC50和LC99,这说明烯丙基异硫氰酸酯对玉米象的熏蒸效果比对赤拟谷盗的好.  相似文献   

20.
鄂中地区四种储粮害虫对磷化氢抗性发展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隔20年,再次测定了荆门地区的玉米象、谷蠹、赤拟谷盗、锈赤扁谷盗四种主要储粮害虫对磷化氢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荆门地区的上述储粮虫种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品种已达100%;抗性系数均较1991年有大幅上升。通过分析比较这几种储粮害虫近20年的抗性发展情况,探讨了储粮害虫抗性产生的原因和延缓抗性发展的相应对策,为科学指导今后对储粮害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