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5 毫秒
1.
探讨了大田小麦区域化土壤养分管理的方法.田间土壤采样点通过室内图件的MapGIS的网格划分确定,分析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DPS进行系统聚类,获取了龙口市北马镇小麦田的土壤养分分类及其空间分布信息.根据聚类结果,可把北马镇麦田分为5类进行养分管理,按照平衡施肥的原理,计算出各类小麦田的施肥量.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的支持下,得出了北马镇麦田土壤养分分类图,并参照各类的施肥量实施区域化养分管理,为当地小麦种植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1试验目的通过对小麦进行不同水平的施肥,来获得该土壤情况下小麦生产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麦盖提县玉米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兴平市配方施肥技术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兴平市小麦施肥区划的基本情况,参照土壤样本化验结果、田间试验示范数据,提出制定施肥配方的原则,研究制定了土壤养分丰缺及推荐施肥指标体系和施肥方法,以期为该地区全面推广小麦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小麦生产节本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了我县高山区低肥力地小麦最佳施肥数量、基肥、追肥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为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的确定提供试验数据,构建小麦施肥模型,也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陵县县域尺度内土壤地力水平,进行相应地力水平下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测定,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及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定量统计分析,构建土壤养分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模型,分析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土壤因子,从单因子效应和不同因子两两互作效应分析不同因素的贡献率,为良种区域生产和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作物小麦优化施肥数量;摸清作物小麦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小麦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施肥技术参数与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小麦3414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系数、肥料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肥料利用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3414试验得到最佳施肥量,结合土壤测试值与相对产量的回归关系,建立基于土壤常规测试条件下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与施肥数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小麦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肥料效应函数等基本参数,为构建盐城市小麦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通过土壤网格取样、室内分析及 ASI施肥推荐等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建立了区域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模型。该模型以土壤空间变异为基础 ,地统计学为手段 ,土壤分块管理为目的 ,考虑了土壤的空间变异和我国农村分散经营的实际 ,可为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合理的施肥量 ,也可为区域养分管理提供宏观决策。通过对河北省辛集市马兰试验区的实施与验证 ,在 Arc Info平台上 ,用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模型进行施肥推荐 ,同时给出整个区域的土壤养分分布图、分区土壤养分分级图、土壤养分管理图和养分施用推荐表等。它既避免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所造成的施肥推荐偏差 ,又能考虑土壤养分严重缺乏的地块 ,使土壤养分管理趋于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1 试验目的 为了获得小麦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小麦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以及肥料效应函数等基本参数,为构建伊宁县小麦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谷县境内的一块冬小麦田为试验区,用手持GPS接收机,按50m×50m的网格定位采样,共采63个采样点,利用实验室化学分析的方法测量各个采样点的养分值,用ArcView3.3中提供的空间分析模块绘制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可为农田精细施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有机、特别与常规种植体系对小麦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苏溧阳设立了田间定位试验,对有机、特别、常规3种种植体系小麦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及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小麦的生长期有机种植体系比特别和常规种植体系的土壤肥力性质稳定、变化幅度小,种植前相比,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有所增加;常规种植体系土壤pH值及基本养分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变化较有机和特别种植体系大,种植前相比,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均有所减少;特别种植体系各项土壤指标基本介于有机和常规种植体系之间,因此,有机种植体系在小麦生长期中维持了土壤肥力的稳定,并有效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3.
麦秸还田对夏玉米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夏播玉米郑单958为材料,试验探讨了麦秸还田免耕与麦秸不还田免耕两种处理对夏播玉米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和产量差异等,结果显示,麦秸还田免耕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比麦秸不还田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高,对夏玉米生长有利、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单产增加1079.10 kg/hm2,增产12.09%,单穗重增加7.667 g,在夏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中性紫色土属中钾少磷缺氮型。稻草还田可增加土壤养分贮备,维持 P、K 活性,但对当季小麦的影响则与配施化肥类型有关,配施 NK 或 NPK 小麦养分吸收和土壤对(?)季小麦供肥量减少,籽粒/秸秆比降低。稻草与 NP 配施对土壤和作物均有良好影响。为发挥稻草的培肥土壤和增产作用,必须根据土壤、秸秆和作物养分供需状况,调节养分的平衡供应。  相似文献   

15.
土壤磷钾供应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给冬小麦-夏玉米高产提供合理施肥和培肥土壤的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法,在河北省宁晋县大陆村镇试验地,研究该地土壤磷钾供应能力。结果表明,冬小麦季,土壤磷素贡献率达100%,钾素贡献率为94.5%;不施肥处理的土壤供P、K量分别为55.4和139.2 kg/hm^2,NP配施土壤供K量比对照提高15.7%;NK配施土壤供P量比对照提高6.3%。施入钾肥改善了冬小麦的株高、基本苗数、分蘖数、总茎数、成穗数、穗粒数和最终产量,提高土壤的钾素营养。增施磷肥,不能增加冬小麦产量,只能增加生产成本,造成土壤中磷的残留增多。对照区土壤中的磷钾在支持6 750 kg/hm^2的小麦产量后,还能继续满足9 810 kg/hm^2的夏玉米需求,说明供试土壤补钾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土壤中的磷钾不是限制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有机肥替代20%化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为干旱区绿洲小麦减施化肥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处理(T1),常规施肥处理(T2)以及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T3)3个处理。【结果】有机肥替代20%化肥处理与农户常规施肥处理均能增加小麦产量、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有机肥替代处理会在减少化肥施用的同时达到与农户常规施化肥一样的效果,且土壤各养分的增加效果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极显著。【结论】有机肥替代20%化肥比常规施肥更能显著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有机替代处理的小麦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把氮素供应与作物氮肥特性结合起来,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分期优化供氮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播种前0~30cm土壤Nmin大于30kg/hm2时,不施基肥(氮),足以满足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期对氮素的需求;返青期保证供氮量90kg/hm2(0~60cm土壤Nmin 肥料氮),可以满足冬小麦从返青期到拔节期对氮素的需求;拔节期保证供氮量100kg/hm2(0~90cm土壤Nmin 肥料氮),可以满足冬小麦从拔节期到收获期对氮素的需求,最终达到目标产量。上述返青期90kg/hm2,拔节期100kg/hm2的优化供氮量下,氮肥利用率可达44%,收获后0~90cm土壤残留Nmin低于50kg/hm2,从而使氮素资源高效利用,并降低对环境污染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冬小麦氮素资源分期优化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相似文献   

19.
利用GPS定位取样,ASI施肥推荐等方法研究了上海松江区佘山将凤农场规模经营的耕地土壤养分精准管理对大麦和小麦产量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受到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等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大麦产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密切相关。当土壤铵态氮(N)、锌(Zn)等元素处于临界值附近水平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最大,施用这些元素的效益也最为明显。增加30%的氮肥和锌肥,增产效果明显,小麦增产42.0%、26.5%,大麦增产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