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忠华 《茶业通报》1993,15(2):39-40
皖南山区,传统制茶用的燃料是木柴,近年来,由于山林资源的严重消耗,采取以煤代柴的有力措施。燃料改变了,但制茶锅灶的燃烧室结构并未改变,其炉条结构只宜适合棒状薪柴堆积燃烧,而难于适合颗粒状原煤燃烧,它不仅火温上不去,而且煤耗量较高既严重影响制茶品质的提高,又使制茶能耗成本提高。因此,制茶煤灶的改革已是山区茶农的  相似文献   

2.
茶叶是我区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产量持续增长,1981年全区生产干茶37万担,农村社队产量占97%。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提高社队初制茶叶机械化水平,十分重要。当前,社队初制茶厂在机械上存在着茶机型号繁杂,性能落后,产量与机械加工能力不相配套,能源消耗大;在制茶方法上存在着制茶工艺不一,操作规程混乱,因而造成制茶质量下降,松、扁、碎现象严重,香低味淡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旧设备适当选用新机具为基础,并以提高社队茶厂的经济效果为目标,研制了《炒青绿茶初制生产线》,以下简称《生产线》。  相似文献   

3.
洞霄茶探源     
洞霄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是道教胜地,晋代就有道家许迈在天柱山制造茶灶制茶,此文着重介绍临安洞霄茶,也谓伏虎岩茶、天柱茶。  相似文献   

4.
我們認为这篇碎红茶初制試驗报告对各地制碎紅茶有实际参考作用,故将其实驗結果发表。就肺目的及要求: 由于当前国际市爆杠碎茶销路甚锡,出口量要求甚大,本年中央茶叶总局和省茶叶处,曾雨次指示我们拭制碎茶,摸索畏蔽,提高技术,为今后扩大碎茶生产刽造条件。藏娥工作自六月廿五日开始,至廿七日桔  相似文献   

5.
由徽州地区农机研究所和祁门县茶机厂共同研制的小型新式6CH—6型转盘式茶叶烘干机,在省机械厅和农机研究所主持下,于六月十五日在祁门县通过鉴定。 6CH—6型茶叶烘干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省小型化自动烘干机的空白。这种烘干机为园形转盘式,5层烘板,摊叶面积5.5平方米,台时出茶量33公斤左右,燃耗0.7公斤煤/公斤茶。它的主要优点一是小型化,适合乡村1——2万斤干茶规模的初制厂他用。二是造价底,每台3000元左右,比目前使用的几种大型烘干机售价少一半。三是操作方便,易于掌握,制茶质量稳定,劳动强度大为减轻,流程时间、园盘转速、温度、上叶  相似文献   

6.
1958年3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茶叶生产暨試驗研究会议的总結中,提出了“三年普及机械制茶,十年实现制茶現代化”的偉大号召,推动和鼓舞了制茶机械研究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綠茶杀青机的生产力,在浙江省各級党、政領导的重視和有力的支持,浙江省綠茶初制机械試驗組的协作下,又學习了省內外現有杀青机的試驗资料,吸取其中优点,加以綜合,試制成浙江58型杀青机;列为浙江省綠茶初制机械  相似文献   

7.
对制茶化学所属学科的划分问题,长期以来在茶业界有所争论。总的有二种意见;其一是认为制茶化学属于生物化学;其二是认为制茶化学属于物理化学。笔者拟就对科学的整体性、各门学科的关系以及制茶中的实际问题来研究讨论。制茶化学属于那一学科,提出不成熟看法和大家商榷。众所周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等是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定义。它们是化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对它们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它们进行划分。要  相似文献   

8.
<正>郑道芳男汉族1961年出生,1982年安徽农学院茶学系机械制茶专业(农学士)毕业。1995年以前,主要从事制茶机械研制和制茶工艺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取得省、厅级科研成果4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间,1986年贵州大学外语系VST培训班学习;  相似文献   

9.
在制茶过程中炉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耗能的多少,制茶品质的优劣及经济效益的高低。据1982年调查,我县老式烤茶灶灶膛空间过大,吊火高,热量不集中,灶门过大,热量损失多;通风方式不合理,无地风道,靠灶门水平进风,燃烧不完全,所以能源浪费严重。制作一斤干茶需耗薪柴4.5千克,如果年产茶100万千克,全县每年用于烤茶的薪柴量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朱自振教授是中国茶史研究最具权威的人士之一。数十年来坚持艰辛的研究工作,著书立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拓了茶业界茶史研究之先河。应本刊编辑部之请,承蒙惠允,朱先生破例将其研究成果之一部分,在本刊每期连载形式发表,以飨读者。各位读者,我们天天种茶、制茶、卖茶、饮茶与茶打交道,但您知道茶字的由来和能说出它产生的时间吗?您过去看到和听到的有关茶字之始,又对与不对呢?今起就从茶字讲起,每期凑篇小文,套名"拾零",以献读者。如所周知,最初无茶字,其字作"茶"。那么,后来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从茶最终演化…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燃耗和制茶成本,增加茶叶收入和维护生态平衡,1989年4月上、中旬,县农业局茶叶技干和县农村能源办配合,在黟县东源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协助西递茶厂,首次从浙江引进180型,220型ZS系列制茶节煤器三台,经春茶生产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节煤效益。5月上旬,参加由黄山市能源办、市农业局和市燃料公司三家联合召开的制茶节能现场,各县、区来的三十多位代表、行家,在西递茶厂观看用节煤器烧煤杀青的现场操作表演时,一致认为黟县制茶节煤器,代替了传统的茶灶炉条,上火快,火力旺,燃烧完全,操作方便,节煤30%以上,值得总结推广。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制茶化学是不是生物化学,长期以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认为制茶化学是属于物理化学范畴;另一,认为制茶化学是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活动的学科,阐述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规律。这里请注意生命现象和活动。一切生物有着固有活动频率,生命活动是个动态过程,经常不断地进行着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们在凫峰及流口等屯绿名茶区设计、施工了10多座长炒青绿茶初制厂通过茶机的安装试验中,和广大茶农的反映,深感老茶机更新、老茶厂改造十分必要。一、老茶厂存在问题及其改造内容徽州地区自六十年代以来,建立茶叶初制厂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长炒青绿茶初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由于茶叶产量的急增,制茶机械总体布置的不合理及制茶工艺的杂乱等原因,致使制茶品质下降,对销量影响很大。要提高制茶质量,首当其冲的就是改造现有的老茶厂,改造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改集体传动为单机传动。目前还有部分老茶厂用一台柴油机经地沟轴传动,带动多台茶机,不但操作不安全,而且耗能大,若改为单机传动,不仅操作安全,而且工作可靠,并能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4.
绩溪县杨溪乡高视山生产队有茶园128亩,1983年产茶125.8担,户均产茶643斤,人均产茶118斤。在以前,虽然已经实行了采、管到户的责负制,但由于制茶责任制没有搞好,加之茶叶发展了,原有的初制厂已不能适应,大家就在议论希望联户办初制厂。1983年初,由立菜、永久等产茶较多的农户牵头,在农业部门和乡政府的支持下,采取贷款和自筹相结合的办法,联户办起厂初制厂。从去年的实践来看,联户茶厂省工、省燃料,制茶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一年春,开始了恢复仙人掌茶的研制工作。四年来,仙人掌茶多次被省、地茶叶科技部门和商业部门评定为地方名茶。现将几年来的研制工作,初步总结如下:一、关于仙人掌茶的发掘和考证仙人掌茶是地方传统制茶技术资源。发掘和考证仙人掌茶是很有意义的,第一、仙人掌茶的“诗并序”比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完成还略早,它记叙当时的茶叶的品质和制法详细,对研究我国茶叶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二、为恢复仙人掌茶的技术流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倪既勤  周航 《茶业通报》1989,11(1):19-23
茶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农副产品之一,1980年创汇2.55亿美元,仅次于蚕桑,1985年增至2.88亿美元。在一些主要产茶区,茶叶产值已占农业产值的10%左右。茶叶的制作加工需要直接耗用大量的能源。制作一公斤茶叶所需的能源比炼一公斤钢还多50%。1986年,全国制茶耗能已达79.48万吨标准煤。我国的茶叶初制加工主要在农村完成。近年来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制茶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从长远的眼光看,我国农村制茶中存在的“耗用大量薪柴”、“能源浪费严重”、“管理比较落后”等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7.
正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制茶和饮茶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茶文化。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茶俗语",这些涉及茶俗文化信息的民间用语,主要以茶俗成语和茶俗谚语的语言形式体现。它们是民族语文的宝贵财富,也是茶文化传承的历史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制茶饮茶风俗,揭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透过这些"茶俗语",不仅可以了解茶与风  相似文献   

18.
植入乌龙茶初制工艺改进夏秋名特绿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用夏秋季茶鲜叶加工的名特绿茶苦涩味重、收敛性强、香气清淡和综合品质较差的问题,开展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植入乌龙茶初制的部分工艺,改善了夏秋季毛峰茶品质。提出了夏秋季毛峰茶加工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9.
1.引言煎茶的品质,其香味是鲜叶通过蒸热杀青、加压和加热干燥而形成的。香气既是决定煎茶价格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茶过程中技术管理的一项标志。关于鲜叶和绿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已有详细报告,然而研究制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的资料还没有过.作者从一九七四年开始研究煎茶制造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取得一些收获。本文是截自一九七六年的一篇综合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20.
发展茶叶生产,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一项有益事业。唯制茶所需燃料较多,就我县一九八三年各茶叶初制厂生产情况调查来看,加工一担毛茶,要消耗5~6担木柴,燃料消耗占制茶能源百分之六十九。占整个制茶成本百分之三十二。随着茶叶生产和其它多种经营的发展对薪炭林的需要,已使我县的燃料日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