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水稻免耕抛秧进行不同抛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晚造免耕抛秧栽培每公顷抛栽36万蔸较适宜,其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直播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为探明免耕直播稻的生长规律和免耕直播的环境效应,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免耕后,土壤容重降低和孔隙性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在土壤表层富集.与翻耕直播相比,免耕直播稻分蘖能力较弱,但无效分蘖较少,成穗率高.直播条件下,免耕更有利于叶面积的扩展.除齐穗期外,其它生育时期免耕稻的根系活力强,平均比翻耕提高4.45%.在最高分蘖期,免耕直播稻的根冠比和单蔸根干重高于翻耕直播稻.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及在茎、叶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免耕直播稻的实际产量为8.6 t/hm2,比翻耕直播稻增产5.8%.另外,免耕直播稻的收获指数比翻耕直播稻高,增幅为13.3%,但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免耕对杂交水稻产量的影响.在前3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06-2007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和免耕直播4种耕作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与翻耕稻氮素的吸收量相似,而磷素和钾素吸收量分别比翻耕稻高11.52%和10.44%;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量分别比翻耕稻高13.52%和0.67%,但钾素的吸收量比翻耕稻低12.36%。无论在移栽或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与翻耕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无论在翻耕或在免耕条件下.直播稻产量略高于移栽稻,2006年和2007年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水稻不同耕作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直播稻比常耕抛秧稻分蘖早10~13 d,分蘖节位低1个节位,成穗率高6.82个百分点;单株总根数多88.9条、根总长多902.9 cm、根系体积多4.7 cm3、根系干重多0.91 g;后期绿叶数多0.7张,假茎粗0.08 cm;每公顷有效穗多24.15万穗,每穗总粒数多3.9粒,每穗实粒数多5.7粒,结实率高2.02个百分点。不同的耕作方式相比,直播稻比抛栽稻生育期缩短3~6 d;穗粒结构以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最好,产量也最高,比非还田免耕直播稻增产4.78%,比免耕抛秧稻增产6.39%,比常耕直播稻增产11.79%,比常耕抛秧稻增产11.39%。不同留桩高度对免耕直播稻产量没有直接的影响,免耕直播稻纹枯病危害较轻,特别是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纹枯病最轻。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探讨免耕移栽稻的氮肥管理措施和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移栽稻的生长规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翻耕或免耕,增施氮肥可以促进分蘖的发生和叶面积的扩展;在水稻各生育时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有增加的趋势,每穗粒数和收获指数逐渐减少;水稻总吸氮量和实际产量逐渐增加,而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能力逐渐减小.翻耕移栽稻的分蘖能力、有效穗数和吸氮量显著高于免耕移栽稻,但翻耕和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移栽稻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翻耕移栽稻.  相似文献   

6.
水稻的直播与免耕直播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11,他引:49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直播、免耕和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发展概况.免耕稻田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物特征.免耕直播稻栽培的技术特点和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适合于我国水稻免耕直播栽培的模式:即冬水田水稻免耕直播、油菜等冬作物田水稻免耕直播、双季稻快速清茬免耕直播的技术特点。免耕直播稻与翻耕移栽稻具有同样的产量潜力.省工节本增效的效益显著。是我国水稻低成本高效益栽培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免耕栽培对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根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免耕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的影响.在前3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和免耕直播4种耕作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在水稻直播条件下。分蘖中期免耕稻的根冠比和单株根干重均高于翻耕稻,增幅分别为23.42%0和3.33%,幼穗分化期增幅为30.01%和18.75%;在水稻移栽条件下,免耕稻分蘖中期的根冠比和单株根干重均高于翻耕稻.增幅分别为10.24%和10.57%,幼穗分化期增幅分别为22.67%和4.35%。无论直播或移栽.各个时期免耕稻的根系活力和根长均高于翻耕稻,免耕和直播能一定程度地提高水稻根系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适宜海南“两稻一菜”耕作制度的水稻育种策略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海南稻田的主要耕作制度是"一稻一菜",为保证粮食供给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必要在稻田实施"两稻一菜"耕作模式,但是目前市场上多数水稻品种生育期和成熟期不能满足"两稻一菜"需要。因此,提出生育期应控制在早造125d内,晚造115d内,晚造在10月上旬之前收获,并选育出琼晚籼2号、荣3优663等适宜"两稻一菜"种植的水稻品种进入海南省区试。  相似文献   

9.
在前4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2008年在长沙继续进行了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和免耕直播的大田比较试验,探讨了免耕和翻耕条件下直播稻和移栽稻的剑叶生理指标和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免耕还是翻耕。直播稻和移栽稻的剑叶过氧化物酶活性都不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四种耕怍方式的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趋势相差不大,膜脂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含量在齐穗后25d显著上升。与翻耕稻比较,免耕水稻表现出叶片衰老延缓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叶龄抛栽对免耕抛秧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晚造进行的免耕抛秧不同叶龄抛栽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晚稻在3.5~4.5叶时进行适时抛栽,立苗回青快,禾苗长势好,有效蘖多,成穗率高,能明显促进水稻生长发育,保持良好的经济性状,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稻茬麦是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一种主要种植类型。晚播和立苗困难是稻茬小麦高产的主要阻碍。本文探讨了免耕法在作物栽培技术中的潜力。结果表明,在播期相同的条件下,免耕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产量相同,且节约能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发展适宜的条播机,免耕对后茬稻螟虫密度的影响和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2.
黄清云 《作物研究》2007,21(2):104-107,110
分析了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对免耕抛秧养鸭、免耕抛秧不养鸭和翻耕抛秧不养鸭3种种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充分发挥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较好地克服免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因具有省工省力省本省秧田和高产稳产高效之优点 ,而深受广大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欢迎。但是 ,现时的直播稻技术 ,普遍采用翻耕整地 ,分畦直播 ,仍需要耕耙和人工开板 ,还得开支为数不少的成本。改进和优化现有直播稻栽培技术 ,改翻耕直播为免耕直播 ,省略翻耕环节 ,再度降低生产成本 ,对完善直播稻栽培配套技术体系 ,具有积极的意义。一、免耕直播稻的主要特点我市免耕直播稻栽培 ,始于1997年 ,在富阳镇牌楼村金明华农户的承包田里 ,至今已进行了连续4年的试种 ,成效明显。1999年 ,该户试种的1467m2 免…  相似文献   

14.
免耕抛秧等三种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对杂交稻组合岳优9113进行了晚稻免耕抛秧、耕翻抛秧、耕翻插秧3种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生育期一致。免耕抛秧稻分蘖力强,生长量大,其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比耕翻插秧稻多,产量增加12.1%。耕翻抛秧稻分蘖能力亦比耕翻插秧稻强,生长量大,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均高于耕翻插秧稻,产量增加7.7%。免耕抛秧栽培在3种不同耕作栽植方式中是一种省工、高效的轻简栽培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情况下,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免耕抛秧稻早生快发,早够苗,增加粒数和有效穗以及总颖花量,提高产量。每公顷施纯氮180.0~202.5 kg有利于免耕抛秧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以中油杂8号为材料,在稻茬免耕直播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茬免耕直播油菜在大通湖区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15日,密度为每公顷30万~45万株,施氮水平为纯氮180kg/hm^2.  相似文献   

17.
麦后免耕直播稻是低茬收麦,麦草入墒,将处理过的稻种直接播在畦面上的一种稻作方式。它实现了麦草全量还田、免耕栽培,不仅省工节本、降低劳动强度,而且保护环境、培肥地力,深受农民欢迎,应用前景广阔。介绍了麦后免耕直播稻的产量效益和生育特性,并根据当地生产实际,进行了该种稻作方式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深优9516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利用深95A与R7116杂交育成的杂交稻新品种.2008—2009年晚造参加省区试.2010年4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10042。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010年早造从信宜市穗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种并进行区试.发现该品种表现突出.晚造在全市各镇布点试种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0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成穗率、有效穗数有显著的影响,以每公顷抛栽33.0万~34.5万蔸最好,不同的抛栽密度对免耕抛秧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产量有显著的影响,早稻以每公顷抛栽33万蔸处理产量最高,晚稻以每公顷抛栽34.5万蔸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免耕稻鳖鱼螺生态种养模式发展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耕稻鳖鱼螺复合生态种养模式是一项既符合保护性耕作要求,又顺应水稻绿色高效生产理念的新型技术模式。从生物学角度,利用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分析了免耕稻鳖鱼螺模式的科学性;详细介绍了稻鳖鱼螺模式的水稻种植、饲养动物管理、病虫害草害防治、鳖苗的繁育等关键技术流程;同时分析了稻鳖鱼螺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探讨了其发展前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对这种模式的推广应用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