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水稻浅湿间歇灌溉适宜间歇天数的试验研究 ,得出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成熟期的适宜间歇天数分别为 6~ 8d、2~ 4 d、3~ 6 d和 3~ 6 d,综合节水率为 1 8.2 % ,增产率为 1 0 .1 %。这一成果对水稻浅湿间歇灌溉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稻浅湿间歇灌溉适宜间歇天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贞  许浒 《灌溉排水》2002,21(4):60-62
通过对水稻浅湿间歇灌溉适宜间歇天数的试验研究,得出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成熟期的适宜间歇天数分别为6-8d、2-4d、3-6d和3-6d,综合节水率为18.2%,增产率为10.1%。这一成果对水稻浅湿间歇灌溉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介绍一种新型机构,该机构可将一个直线运动传递到与其垂直的方向,完成直线定距移动、锁定、换向动作,并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该机构原理新颖,结构简单,可用于农机、轻工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水稻间歇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祖莲  薛继亮 《节水灌溉》2001,(6):23-24,29
稻田间歇灌溉和其它水分管理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指出,相对而言,水稻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最节水,且灌水次数及田间排水量最少;其节水的机理在于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稻田渗漏量和腾发量。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采用灌溉-土壤水分-植物系统-小气候系统理论体系,测定间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变化,作物生育性状和农田小气候相互关系,定量地提出间灌节水高产在于土壤表面形成了致密层,沟(畦)土壤表面糙率的降低和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各生育期的需水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将美国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间歇灌溉,应用到我国的地面灌溉中来,中国农科院在商丘试区的棉田和麦田中使用改进了的简易人工控制间歇间进行了间歇灌试验。根据这次试验,说明了间歇灌溉的原理和试验方法,介绍了其装置,并从输水速度、灌水量、灌水均匀度、小麦产量这四个方面与连续灌溉进行了比较,以显示其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稻间歇灌溉的节水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使稻田水分处于“薄水层─湿润─短暂落干”循环状态的水稻间歇灌溉是我国应推广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之一。依据近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讨论了间歇灌溉的节水和增产机理,提出了着眼于提高降水利用率和降低渗漏量的稻田水管理模式及其注意事项;同时认为水稻间歇灌溉有利于提高氮素养分的利用率,从而促进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10.
涌流畦灌条件下的间歇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根据2002年至2005年共四年在湖北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的专项试验,探讨不同施肥及种植密度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水平衡要素及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水稻强化栽培制度在本地适用的栽培模式及灌溉技术和方法,并在灌区内开展推广应用,为灌区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发展探索一条有益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采用灌溉──土壤水分──植物系统──小气候系统理论体系,测定间歇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变化、作物生育性状和农田小气候相互关系,定量地提出间歇灌节水高产机理在于土壤表面形成了致密层,沟(畦)土壤表面糙率的降低和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各生育期的需水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间歇灌溉对水稻抗旱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挡雨水泥池中研究了间歇灌溉对水稻抗旱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当缓慢干旱发生时,干旱发生前进行间歇灌溉的水稻表现为比干旱发生前进行淹水灌溉的水稻具有较低的脂氧合酶(LOX)活性、较低的游离亚麻酸含量和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不大,干旱复水后叶片保水能力较强。试验结果提示,间歇灌溉提高了水稻后期的抗旱能力,表现为在后期缓慢干旱发生时能一定程度上减缓膜脂过氧化伤害。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ZB-2500型制钵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间歇机构定位不精确及时常发生刚性碰撞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定位精度相对较高的间歇机构—对称偏置槽槽轮机构。采用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选取偏置角θ、槽端厚度b和过渡圆弧半径R作为优化参数,在以设计要求为约束条件下,利用SolidWorks软件优化算例模块进行优化计算,通过对108种设计情形进行计算,得到了最优的设计结果为θ=57°、R=100mm、b=10mm、最小质量为1.9kg,在保证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较初始设计减少质量7.3%。研究同时得到:随着槽轮偏置角θ的增大,槽轮机构的强度降低,槽轮的最大轮廓半径变小,最大角速度变大。与原机构的对照试验表明:原机构随着工作转速增加,转角误差加速增大,在最大工作转速下,平均误差达到2.4°;而对称偏置槽槽轮机构随着转速增加,误差变化不大,在最大工作转速下平均转角误差为0.2°,满足制钵机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影响涌流畦灌条件下的间歇入渗的主要因素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的田间入渗试验资料的分析整理,成果表明:对同一质地的土壤,土壤容重、土壤温度及表土的致密板结层对土壤入渗特性影响很大,而土壤的前期含水率对土壤的入渗特性影响不大,涌灌的循环率和周期放水时间及周期数对间歇入渗规律影响较大,最后对间歇入渗减少土壤入渗特性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的复混肥造粒工艺 传统的复混肥造粒工艺是先将各种原料计量、粉碎,然后一起倒入搅拌机,经搅拌均匀后,进入一个造粒盘进行连续造粒,成粒后颗粒随机自动出盘。 传统工艺存在2个缺点: (1)原料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若原料选配得不恰当,在反应时会产生大量水分,过早在搅拌机内形成过量液相,造成物料结团、变浆,使造粒不能顺利进行。 (2)由于造粒机连续造粒,因此投料、成粒、出盘3个步骤要配合得很好,否则无法保证颗粒的质量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