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其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湿地生态好不好,主要的表征之一就是有没有大量的候鸟来此栖息、越冬. 相似文献
2.
3.
5.
华南虎的保护涉及到区域生态系统的工程保护问题,本文从华南虎的栖息地保护、社区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7.
8.
9.
概述了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现状,分析了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美国、日本、英国对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法律保护制度,对我国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提高我国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法律地位;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引入重要栖息地制度,完善禁猎区制度;完善濒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建立利益相关者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栖息地生境格局对候鸟群落结构的影响,判定引起候鸟群落波动的驱动力指标及与候鸟迁徙活动相关性较高的关键生境因子,本文以大沽河河口湿地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与适宜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大沽河河口湿地生境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候鸟群落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候鸟种类和数量均不同程度的减少,候鸟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2)研究区生境格局破碎度不断加深,多样性与异质性逐步降低,适宜候鸟栖居的空间逐步缩减。3)景观水平上,对候鸟迁徙活动的影响度排序结果为破碎度指标>多样性指标>聚散度指标>连通度指标。4)类型水平上,对候鸟栖息环境及迁徙活动影响度较高的生境为农田、盐沼植被群落和裸地。综上,城市化和人类开发活动是造成区域生境格局演变及候鸟群落结构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对黑河地区黑龙江省林业厅所属林区大型草食性野生动物生境研究中,利用森林资源调查的成果,结合大型草食性野生动物适宜生境的森林环境条件,确定了区域大型草食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范围和林分类型。针对区域大型草食性野生动物的现状,提出了区域野生动物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天然气管道等线性工程会对沿途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产生一定的影响。文中以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外输管道为案例,将途经的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量化评价线性工程对野生动物和栖息地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数(EI)为0.139,表明工程对评价区总体影响较轻微。其中,对栖息地影响评分为0.248,对野生动物影响评分为0.165。根据打分标准和规范可知,该项目实施对这一区域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影响,对栖息地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栖息地的占用和连通性的阻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到该区域野生动物迁徙活动。结合施工方案和现状评估得出,对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数量的潜在影响是暂时且有限的,随着施工期结束以及实施保护和减缓措施,这类影响会逐渐消失。建议不断优化线性工程的施工方案,尽量减少影响,避开鸟类的迁徙期和繁殖期,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线性工程对栖息地连通性的影响,减小土地破碎化,同时与保护区签订相关生态补偿和日常监管协议。研究可为线性工程对野...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卧龙"五一棚"区域内的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冬季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红腹角雉冬季喜欢在2 400~2 800 m海拔段东坡陡峭坡面(﹥45°)的中坡位和下坡位活动,活动生境一般位于距水源近(0~100m)、林下植被盖度(0.10~0.15)和竹子盖度(0.6~0.9)较好,大树较多(5~10株.样方-1)的位点。通过与前人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选择研究的对比,发现虽然红腹角雉与大熊猫同时分布于五一棚相同海拔段和竹子盖度相似的区域,但选择的坡度不同(大熊猫选择20°~40°的坡度),并且两者在食性上差异显著。对自然因子和主要食物要求的差别,可能正是红腹角雉和大熊猫能长期共存于"五一棚"区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蛔虫(Ascaris schroeder)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易感染、危害性极大的体内寄生虫。它不仅影响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导致严重营养不良,而且蛔虫引发的胆囊炎、胰腺炎等病症常直接导致大熊猫死亡。为探讨野生大熊猫的蛔虫感染率与栖息地的海拔高度、植被类型、竹子覆盖率和开花枯死率、森林采伐程度、人为影响程度等因子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组大熊猫蛔虫感染率的差异,制定保护对策,笔者对1985~1988年全省大熊猫资源调查中收集的这类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7.
18.
19.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ricumSwinhoe)俗称角鸡、黑鸡、耳鸡等,古代称鹖,是我国特产鸟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省省鸟。仅分布于我国华北地区山西省的吕梁山脉和河北省的小五台山林区。古代其分布范围较广,见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卢氏县等;山西省的上党、大同和五台山等地区。开展褐马鸡栖息地的研究,是保护、发展和利用这一珍稀鸟类资源的重要基础研究,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尤其对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山中段,地处交城和方山两县交界,东经111°22′~111°33′,北纬37°45′~37′55′,主峰关帝山海拔2830m,全区面积10443.5ha,森林主要有华北落叶松、云杉、油松、杨、桦等。保护褐马鸡首先应从保护和研究其栖息 相似文献
20.
钟明川 《绿色中国(综合版)》2007,(5):48-51
黑颈鹤是世界上现有的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在印度大约有60只,分布在中国的大约有8000只左右。冬季黑颈鹤到我国的云贵高原、西藏的南部河谷地带和不丹国等地越冬。夏季,它们在高海拔地带繁殖。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鹤与人们的文化、生产、生活习习相关。《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震于野”的气势,历代诗文绘画中的美学形象,甚至健身拳术中的鹤姿,处处都体现人们以鹤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15种鹤类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