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多环境下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表明 :三套遗传控制体系对各品质性状具有不同的遗传效应。胚乳核基因主要以加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长 ,以显性方式作用于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 ,粒重的直接加性效应和直接显性效应几乎同等重要 ;而母体植株核基因主要以显性方式作用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粒长、粒宽和粒重 ,长宽比的母体加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差异不大。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一般为母体效应×环境互作和细胞质×环境互作 ,但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粒重三性状还存在直接加性×环境的互作。不同品质性状的遗传率大小、来源均有一定差异 ,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粒重以直接遗传率为主 ,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长宽比以及粒重的互作遗传率主要表现为母体互作遗传率 ,胶稠度主要表现为直接互作遗传率。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包括胚乳直接杂种优势 (简称胚乳杂种优势 )和母体杂种优势。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和粒重既具有胚乳杂种优势 ,又具有母体杂种优势 ;蛋白质含量仅存在胚乳杂种优势 ,而粒长、粒重和长宽比只有母体杂种优势。此外 ,环境对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长宽比的杂种优势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的品质性状与产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全东兴  张强  陈温福  侯立刚  全成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63-4164,4184
对2006年吉林省区域试验的28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只有1个品种垩白粒率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2级标准,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参试品种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0.482,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67,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4,P<0.05),与穗粒数和实穗粒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r=-0.572,P<0.01;r=-0.524,P<0.05);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单穗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应用方差和协方差分析方法对1989年南方区试中籼迟熟组的8个品种的13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着粒密度、有效穗和千粒重的遗传基础较丰富,抽穗日数和小区产量的遗传差异则较小;千粒重、着粒密度、穗长和抽穗日数的广义遗传率较高,日产量和小区产量则较低,结实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率最低;产量与着粒数的相关较微弱,与有效穗,着粒密度等性状的遗传相关显著,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环境相关值较大,有效穗、着粒数和千粒重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两两之间的三种相关值均为负值,其遗传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标准;同一遗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中,穗粒数和有效穗与产量的关系较大。  相似文献   

4.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考察6个农艺性状和测定19个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为高产优质品质选育筛选农艺和品质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淀粉、支链淀粉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仅与极少数品质性状相关显著。因此,在育种中宜以有效穗数、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作选择指标。聚类分析表明,在农艺性状与蛋白质、淀粉和其他品质水平上,67个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第Ⅳ类10个品种相对较好,属植株较高,有效穗数最多,蛋白质品质最好,低千粒重、低淀粉类。在农艺性状与面团品质水平上,被聚为4类,其中第Ⅲ类12个品种较好,属高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的一类。  相似文献   

5.
稻米品质与水稻穗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01年参加辽宁省水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中熟组的全部参试材料,对水稻的穗部性状与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垩白率与每穗实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结实率、秕粒数、一次枝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垩白大小与穗数、每穗实粒数、二次枝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结实率、每穗秕粒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垩白度与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每穗秕粒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透明度与穗数、秕粒、结实率、实粒、千粒重都有较大的相关性。各穗部性状与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糙米率、垩白度、粒长、粒宽、透明度5个品质性状都显著地受相同的穗部性状影响,主要包括每穴穗数、穗长、实粒数、秕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精米率、垩白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受相同穗部性状影响,主要包括穗数、穗长、总颖花数、二次枝梗数、千粒重。胶稠度显著受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每穗总颖花数、二次枝梗数等性状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2002年参加吉林省优质米鉴评的20个新品种(系)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品质性 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垩白粒率均未达到部颁优质米(NY/T83-1988)二级标准,胶稠 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透明度、碱消值、精米率、糙米率均达到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整精米率与垩白 度各品种(系)间有差别;垩白粗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5,P<0.01),与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 -0.458,P<0.05);产量与垩白粒率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5),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 -0.526,P<0.05);整精米率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r=0.519,P<0.05),与稳粒数和实穗拉数呈极显著或显 著负相关(r=-0.552,P<0.01;r=-0.538,P<0.05);千粒重与单穗重呈显著正相关(r=0.494,P<0.05)。 提高整精米率、胶稠度,降低千粒重、单稳重和穗粒数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陈丽  王兴盛  孙建昌  马静 《西北农业学报》2018,27(12):1772-1779
以西北干旱区收集的43份杂草稻为试验材料,综合分析杂草稻碾磨、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等主要品质特性。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杂草稻的整精米率、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均超过20%;蛋白质、胶稠度和碱消值次之,变异系数为12%~20%;精米率、粒长、粒型(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和粗脂肪变异较小;出糙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53%。杂草稻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和碱消值性状明显低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蛋白质和粗脂肪值明显较高;粒长、粒型(粒长/粒宽)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介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之间。杂草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和粒型(长/宽)则呈极显著正相关,且蛋白质质量分数与其碾磨品质关系最为密切。可见,西北干旱区杂草稻的品质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基础较宽,品质方面具有较大可利用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水稻主推品种产量与品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试验研究了吉林省优质、高产、优质高产兼顾型共1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与稻米品质关系。结果表明:稻米品质与产量呈负相关,产量提高虽然能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但是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食味下降,除单穴穗数外,提高任何产量性状的表现型值都会使垩白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增加;穗长、主茎一次枝梗数量、生物产量与胶稠度呈正相关;饱满粒率、千粒重、主茎二次枝梗数和经济产量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单穴穗数、生物产量、单穴草重、主茎一次枝梗数量、着粒密度表现值高、食味值高。提高单穴穗数、降低着粒密度、增加穗长和稻米的长,宽比有利于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选育问题,选用5个BT型不育系和40个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200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F1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长/宽外,其余10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11个品质性状均有一定的正向均亲优势;(2)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等7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粒宽、长/宽、碱消值和胶稠度等4个品质性状的遗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3)除了粒长和长/宽以外,其他9个品质性状受恢复系影响较大;(4)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糙米率>胶稠度>粒长>碱消值>长/宽>粒宽.  相似文献   

10.
啤用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及部分酿造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啤用大麦的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α-淀粉酶含量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主穗粒重及主穗粒数;对千粒重、α-淀粉酶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部分酿造品质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为主穗穗长、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分蘖数、基本苗数及有效穗数(指667 m2有效穗数,下同),其中基本苗数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决定系数h2B<50%;主穗粒重、主穗粒数这2个性状受遗传效应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千粒重和α-淀粉酶的直接作用效应较大,所以在育种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该性状的锁定及选择。  相似文献   

11.
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1份谷子种质资源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千粒重、株高和穗长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世代进行选择;穗重、生物产量和穗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大,相对遗传进度较大,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相关分析表明:穗粒重与穗重、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穗重、生物产量和穗长三者之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且遗传力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对穗重、生物产量和穗长的选择来间接提高穗粒重,进而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主要育种目标性状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主要育种目标性状间相关的程度与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与小穗数、株高与蛋白质含量、千粒重与穗粒重以及穗粒数与穗粒重均呈极显著的正偏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的负偏相关。其余性状间相关均不显著。千粒重和穗粒数的负偏相关对小麦异源(黑麦)重组系的遗传改良有重大影响,打破该相关也相当困难。其次,株高与蛋白质含量以及抽穗期与小穗数的正相关关系对选育多小穗和高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文中对千粒重与穗粒数的协调以及与高蛋白质含量的结合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其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单穗粒重与穗长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穗数、行总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粒重和单穗粒重;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对穗粒重贡献最大的是单株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单株粒重对单穗粒重有促进作用,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单株穗数对单穗粒重的负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米质与产量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杂交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分析资料和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典范相关分析认为,大部分米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并不密切,但仍有10.2%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以上的水平。在米质和产量这两组性状间的关联性中,由粒长、长宽比、糙米率与千粒重、每穗实粒数、产量、有效穗起了主要作用。以直链淀粉含量为核心的蒸煮品质和食口性,以及以垩白为代表的外观品质与产量和其构成因素是没有矛盾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通过遗传改良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是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15份红小豆种质资源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荚长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可在早世代进行选择;单株粒重和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高,相对遗传进度较大,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单株荚数和百粒重遗传力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对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的选择来间接提高单株粒重进而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综合地研究了二棱皮大麦株高、剑叶面积、剑叶功能期、剑叶比重、倒二叶面积五个形态、生理性状与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五个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并将表型典型相关分解出遗传和环境相关,重点研究这两组性状的遗传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两组性状的遗传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株高,剑叶面积与每穗粒数和剑叶功能期与单株籽粒产量的正相关,以及剑叶面积、倒二叶面积与单株穗数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香稻种质资源与骨干亲本材料各农艺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为香型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优质资源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对40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香稻种质资源、26份恢复系材料和22份保持系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相关分析中,香稻种质资源的单株有效穗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7 2**),恢复系材料的单株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32 5**,0.509 1**,0.707 3**),保持系材料的生育期、剑叶宽、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1 6**,0.711 7**,0.563 2**,0.684 2**)。2)偏相关分析中,香稻资源的单株有效穗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偏相关(r=0.998 9**,0.639 5**),恢复系的单株有效穗、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r=0.810 0**,0.520 2**,0.7292**),保持系的单株有效穗和千粒重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偏相关(r=0.863 8**,0.594 5**)。3)通径分析中,香稻资源和恢复系材料农艺性状中的单株有效穗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而保持系材料的单株产量受穗实粒数的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DH群体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西安与杭州两环境下,以小孢子培养产生的甘蓝型油菜SG—DH群体为材料,对油菜植株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生育特性和含油量以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株高、第一分枝数、荚果长度、初花期与成熟期估计的基因对数与定位的QTL数相近,而千粒重与荚果粒数估计的基因对数少于检测到的QTL数;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的估算结果显示,株高、初花期、终花期基因间均表现为重叠作用。由各性状之间的偏相关分析得出:两环境中株高与荚果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生育期相互之间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含油量与种子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产量性状QTL簇的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产量性状QTL分解到更小的区间中。【方法】从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筛选到针对第6染色体短臂RM587-RM19784区间的剩余杂合体,衍生了一个由221个株系组成的F2:3群体,种植于海南和浙江两地,考察每株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建立SSR标记连锁图,应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检测QTL。【结果】在所分析的6个性状中,除穗数外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的目标区间均检测到QTL,分别座落于目标区域中3个以上的不同区间中,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6.3%~35.2%;控制产量构成因子的QTL基本以加性作用为主,但3个单株产量QTL的显性度分别为1.65、0.84和0.42。【结论】目标区间存在3个以上的产量性状QTL,且同一区间控制不同性状的QTL、不同区间控制同一个性状的QTL在遗传作用模式、效应方向和效应大小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