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田套种两熟高效农业技术,能提高农业复种指数,使作物一年两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收,亦是调整种植结构、节本增效的重要改革措施.但麦田套种两熟高效农业技术必须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才能上规模、出效益.全国农机"十五"计划中提出:"间作套种有效利用空间和积温, 对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适应间作套种的动力和配套农具, 国内尚属空白,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开发".通过一年来对麦田套种试验工作的实践,我们对麦田套种农机具配套方案提出以下构思,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建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机防队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不完全统计,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后,如果防治不当,能使冬小麦损失20%~30%,秋作物则损失更为严重,以白芝麻为例,枯萎病发生时,如果不及时防治,可致减产50%~60%,甚至达到80%。尤其是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给各种农作物管理,尤其是各种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一现象催生了农作物专业机防队的建设,农作物病虫害专业机防队建立以后,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裕民县农作物种植中,玉米是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由于玉米本身有着十分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口感香甜,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玉米不单单是粮食农作物,也是十分关键的工业原材料,实际应用价值高。但是在实际种植玉米作物期间,会出现大量的病虫害,如若不能及时防治,就会降低玉米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基于此,本文结合裕民县玉米种植情况,针对于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治策略及推广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以此为相关学者以及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耕作制度与光能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作物产量的获得,是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作物的干物质来看,90—95%是来自太阳光的动能转化合成化学潜能而来,仅5—10%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因此,夺取作物高产,在保证水、肥供应的基础上,应着眼于对太阳光能的充分利用,这是今后农作物持续稳产高产的方向。由于太阳光能在一年中有季节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受不同地  相似文献   

5.
正麦类作物的种植在我国的时间很长,其中小麦是第二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但麦田杂草通过与小麦争夺水分、养分、侵占生态空间以及作为一些麦田病虫害的越冬载体和中间寄主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田应用化  相似文献   

6.
一、良种推广我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常年为5283万亩,其中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棉花等五大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为4300万亩,占80%左右。以1979年为例,五大作物的播种面积为4298.7万亩,其中良种面积3669.2万亩,占85.4%。  相似文献   

7.
<正> 淮北麦田天敌有何发生规律,如何保护利用天敌,怎样科学防治害虫?对此,安徽省萧县农技推广中心经多年研究,现已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该中心农业科研人员致力攻关的"麦田天敌预测及利用技术体系的研究"项目,着眼于整个麦田生态环境,摸清了麦田天敌种类、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明确了天敌的利用指标和利用时期;筛选出了防治麦田害虫的高效、安全农药;组建了麦田天敌预测及利用技术体系。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保护利用麦田天敌,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益提高农产  相似文献   

8.
以油菜为代表的部分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在作物种类名称使用上,与《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不一致,种子生产商在依据审定公告制作标签时,导致违反《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和《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关于作物种类标注规定,建议对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内容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9.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农业生产者最为关注的就是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从走访的一线种植经验来看,种植者在作物营养方面已经从单纯补充氮、磷、钾及微量元素,转向寻找对农作物安全、可以调控作物生长、提升产量的物质。多胺是目前农作物增产提质研究最热门的物质之一。通过在多种田间作物上开展试验发现,多胺在75~800倍时能明显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提升农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菏泽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及保护利用现状,开展了菏泽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通过普查收集种质资源 400 余份,被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确定接收 345 种,其中粮食作物 80 种,经济作物 36 种,蔬菜作物 119 种,果树作物 110 种,为作物育种、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生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基础,对作物新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