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从1981年以来,我县普遍采取“四边桑”和“小桑园”相结合的栽桑形式,积极引导蚕农向蚕桑专业化方向发展,先后有572户蚕农在补齐“四边桑”的同时,选用良桑品种新栽矮干、密植“家庭小桑园”共计834亩。由于加强了肥培管理,栽植当年  相似文献   

2.
<正> 栽桑养蚕,在中国已有五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栽桑模式、养蚕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七十年代主要是四边桑,以大队、生产队集体养蚕,量小面大。八十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四边桑逐步向小桑园、间作桑发展、分户养蚕。九十年代,开始出现亩栽3000株桑的速成密植桑园,仍分户养蚕,虽然养蚕量、产茧量有较大增加,但质量没有提高,蚕桑生产大起大落,为了稳定发展蚕桑生产,提高蚕茧生产质量和效益,笔者认为,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是今后蚕桑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 兴文县九丝城镇龙泉村坪丰组的姜芳琼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近几年来,她和丈夫一起积极投身于蚕桑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8年以前,她家栽有2亩桑园,年养蚕收入3000余元,成为龙泉村首屈一指的养蚕大户,1999年荣获宜宾市“双学双赛”活动“种植女能手”称号。2000年他又新建一步成园小桑园4亩,2001年采用地膜覆盖速生丰产技术放水田建成小桑园3.5亩,同时加强原有桑的管护,全年共养蚕4张,产茧200公斤,茧款收入2200元,共  相似文献   

4.
<正>蒋垛镇现有桑园面积400hm2,有15个蚕桑百亩村,58户3亩以上的养蚕大户。年发种9000张左右,产茧7000担,收入700万元左右,人平蚕茧收入150元左右。近几年,该镇党委和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该镇的特色产业,提出用2-3年时间,在全镇建立规模为两万亩的蚕桑基地,并形成茧、丝、绸一条龙的产业特色。  相似文献   

5.
为寻求蚕桑生产的高产栽培和优化饲养技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我们于1985年在虎头山乡茶圩里村周樟美户进行了试验。该户有4年生沙壤土桑园1.84亩和7年生菜地桑园0.28亩及相应的蚕室。周樟美全年饲养6期蚕,比一般农户增养一期晚秋蚕,饲养12盒蚕种,产茧449.45公斤,茧款收入2471.4元,拆合亩桑产茧210.02公斤,亩桑产值1154.86元。  相似文献   

6.
两户园地     
<正> 罗先锋:系南部县的第一个蚕桑专业大户。他敢于大胆承包养蚕致富。他家住南部县的碾垭乡11村8组,全家三口人,两个劳力,有“小桑园”3.5亩。现有桑树2400株。他还包了邻近组户的零星桑叶来养蚕,1985年养蚕10张,收入茧款1615元,共育931张,收共育费5,586元,全年蚕桑收入7,201元,人平蚕桑收入2,400.33元。他家承包土地4.5亩,1985  相似文献   

7.
<正> 粮、蚕双丰收盐亭县临江乡石坎村三组,40户,198人,人平耕地面积0.8亩。1974年参观学习中江县隆盛公社五大队四队发展蚕桑生产的经验后,连续10年抓基础,已建成小桑园 29.5亩,“四边桑”、“间种桑”5.2万株。1985年养蚕225.3张,实现了户平养蚕5.6张,人平养蚕1.1张,蚕茧产值30400元,户平收入760元,人平收入150多元。养蚕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大增产,1985年粮食人平达到970斤。全组今年农副业总收入11万元,仅蚕桑一项就占总收入的36.6%,成为锦阳市走蚕桑道路的先进典型。这个组的经验是:1、认识明确,领导重视。他们把栽桑养蚕当成调整农村产业结  相似文献   

8.
赖贞祥     
<正> 系井研县纯复乡,罗心村蚕桑重点户,全家三人,两个半劳力,承包田3亩,土2.5亩。1983年起他坚定走发展蚕桑生产脱贫致富道路,共发展小桑园3.5亩,四边桑1200株,共有桑8200多株。由于突出效益狠抓管理,1986年全家三季养蚕17张,产茧637公斤,茧款收入2269.56元,共育小蚕55张收入274.50元,桑园间种收入170元,其他蚕桑收入164元,总计蚕桑收入2878.56元,全家人平959.52元,成为全县蚕桑致富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蚕桑生产发生了由队营变户营的巨大变化。为适应变化后的新情况,我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变化了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发展“两户”、建设蚕桑基地,以及发展立体农业与商品生产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将栽植单一的“四边桑”调整为“四边桑”、“小桑园”、“大行间作桑”相结合的栽桑路子,选择较适宜于桑树生长发育的土质,栽  相似文献   

10.
<正> 勾秀蓉:系盐亭县临江乡石坎村三组蚕农。她把发展蚕桑生产作为治穷致富的重点来抓她,今年养蚕收入三千余元,成为绵阳市蚕桑致富的典型户。落实生产责任制后,针对山区特点,勾秀蓉带领全家10口人,承包耕地10.6亩,除保证粮食生产外,近年来栽植速成丰产小桑园4.4亩,利用田边地角和山坡栽“四边桑”,“围边桑”一万余株。她还总结出一套“头年栽桑,二年嫁接,三年每株产四斤叶”的科学管桑经验。由于实行良桑良法,她  相似文献   

11.
郁南县连滩镇新胜居民委员会<简称四街>,是一个圩镇半商半农的居委会。全街共有居民467户,1965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215户,943人。有耕地261亩,其中水田201亩,256个劳动力。其中有63户种植蚕桑140.1亩,已养蚕43户,投产桑91.8亩。蚕桑占耕地面积的53.7%,是一个近年发展起来的蚕桑生产新基地。桑园面积虽少,但干群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向高产、优质、省力的方向建设蚕桑高产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蚕桑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东台市富东镇的桑园面积最近几年来已发展到20 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4%, 目前6 600多户蚕农中,户有桑园3亩以上的近 6 000户,桑园5亩以上的187户,桑园8亩以上的有36户。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桑园0.8亩,户平桑园2.7亩,人均产茧100kg,人均茧款收入2 500 元,桑园面积达到全市的1/10强,栽植桑园的密度  相似文献   

13.
我队近年来.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种桑养蚕,蚕桑生产逐年发展,一九八○年,全大队桑园面积二百二十亩一分七厘,养蚕一千一百四十六张,产茧四万四千九百四十斤,收入六万七千一百零六元,去年又扩种桑一百三十九亩三分三厘,新老桑园面积达三百五十九亩五分,养蚕二千五百张,产茧八万五千八百一十八斤,收入一十三万一千四百六十八元.产量产值都比八○年翻一番.去冬今春落实了生产责任制水田包干到户,生产队也把集体桑园包干到户,这样不但不挖桑,而且社员还利用自留地种植桑园五十三亩七分,种一亩桑以上的就有六十户,全大队桑园面积目前已达四百一十三亩二分,种桑养蚕达六百户.  相似文献   

14.
<正>大丰市刘庄镇竞赛村养蚕大户束必江,从1982年开始承包桑园养蚕至今,经历了25个春秋,桑园面积从最初的2亩发展到现今的12亩,全部为品种桑"育71-1",蚕茧价格从每市斤1.58元到18元,25年共饲养蚕种557张,生产蚕茧22174.4公斤,共育小蚕3209张,蚕桑总收入417517元;其中:2006年饲养蚕种46张,产茧3816斤,共育小蚕302张,全年蚕桑收入69195元,亩平5766元,是远近闻名靠栽桑养蚕致富的农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一方百姓都靠栽桑养蚕走上了致富之路。针对他25年对蚕桑事业忠贞不渝的追求和对蚕茧价格无论是低谷还是高峰从未出现过的动摇,笔者近期对他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表明,束必江发展蚕桑生产,得以持续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四大关键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于1987年11月中旬对时码乡桑灯村的蚕桑生产责任制进行了完善试点。时码乡桑灯村是1984年新发展的一个蚕桑重点村,有301亩桑园,占耕地面积的15%。栽桑当时,由于思想基础不够牢,工作不够细,因此,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承包不适当。全村189户承包桑园303亩,虽然户平已达1.6亩,但1亩以下户和缺乏劳力、房屋、技术等基本承包条件户还占一定比例,不利于分类指导和发挥规模效盖。2.桑园夹种多,不合理间作严重。个别蚕户为扩大行间搞夹种,隔一行抽一行桑。3.个别农户在桑园内取土建房。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导致了桑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两个转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质量为中心,加强信息引导,稳定桑园面积,力争蚕茧生产有恢复性增长。 二、任务指标:力保三个“1000”,即保1000万户重点养蚕农户,保1000万亩投产桑园,保1000万担优质桑蚕茧。  相似文献   

17.
正我县桑园建设历史较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蚕桑生产的桑树基础主要是四边桑,八十年代中期四川提出四边桑、小桑园、间作桑"三结合"栽桑模式,各地才陆续发展小桑园或间作桑园,但主要分布在部分地区的少数农户,桑园面积总量不大,没有占据蚕桑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此,人们对桑园的建设关注不多,桑园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大力开展了蚕桑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培育,规模化、  相似文献   

18.
<正> 汉中市新沟桥公社地处平川,属于人多地少,粮油高产地区。这个公社从1977年冬季开始兴桑,到1980年底已栽植桑园459.1亩,48.66万株。其中成片密植桑园359.3亩,“四边桑”5500多株。1978年养蚕10张,到1981年全社养蚕达到237.5张,产茧11693.6斤,收入23551.31元。一些重点队,例如打钟寺大队第四生产队有84户,81年养蚕收入户均己达54.88元,为今后更快地发展蚕桑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 西昌市月华乡新星村一社蚕桑专业户李和湘,全家10人,劳力8个,有田9.6亩,旱地2亩,自1980年以来,他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利用荒山荒坡栽桑,到目前,他家有桑园13亩,有桑2.2万株。投产桑1.8万株,1988年养蚕16.5张,产丝茧817.1公斤,收入7715.20元(包括小蚕共育费1223.10元)。为缓解全省蚕  相似文献   

20.
黄翠萍 《四川蚕业》2005,33(4):49-5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市蚕桑生产也由过去的零星分散逐步向连片集中,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自2001年以来,我市产生了不少蚕桑大户,其中2公顷以上的有15户,面积最大的一户有4公顷,自桑园投产3年来,在蚕桑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蚕桑大户积极配合,蚕茧均达到了优质高产,据统计15个大户桑园共计35公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