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2017年7月28日—2018年9月18日青海省海北牧试站架设的DZN2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与人工烘干法平行对比观测土壤水分资料数据,通过对比差值、计算差值概率等相关统计方法,对10~50 cm土壤质量含水率进行逐层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海北牧试站自动与人工观测取得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自动站观测的土壤质量含水率较人工观测值偏低,其中30~50 cm差值相对较小,10~20 cm差值相对较大。根据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的数据对各层土壤质量含水率进行订正,绝对误差均小于3%,表明海北牧试站自动观测的土壤水分资料基本能代替人工观测,进而为推进农业气象的自动化监测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了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乌兰乌苏站2012年的观测数据,运用对比差值和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对该站2012年3月28日至l1月8日期间的DZN2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与同地段人工观测土壤相对湿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反映的土壤水分变化波动较大,自动站观测的土壤水分相对平缓。在0~30 cm土层一致性表现好,40~100 cm土层表现较差。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和30~40 cm、40~50 cm、50~60 cm土层自动观测值高于人工站观测值,70~80 cm、90~100 cm土层自动观测值大部分低于人工站观测值。分析结果为评估DZN2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监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人工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差异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江苏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评估提供较好的方法,并为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偏差较大时的处理提供参考,从而使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的数据更准确、更具代表性。根据江苏省在2012年3—4月2个月人工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统计,并重点对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误差较大的台站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人工与自动土壤水分对比观测时,当出现土壤水分总的平均绝对误差值偏大时,要分析分层次土壤水分平均绝对误差值是否存在异常,如果分层次有异常,就需要分析相对应的人工土壤水分观测的4个土壤重量含水率是否有异常。江苏省土壤水分观测平均绝对误差值偏大的原因大部分是土质不同而造成,其次是仪器和人为测量原因造成。因此,选址和按规范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李宇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1):115-120
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监测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及水文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业灌溉、土壤墒情与农业干旱的监测预测及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黑龙江省明水县自动站资料的适用性,利用2013年2月28日至2014年11月8日期间明水自动土壤水分站与人工观测资料,分析了自动站与人工观测土壤水分相对湿度的差值、差值概率以及不同方法观测所得数值的相关系数,并通过对比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数据制作了订正方程用以消除部分差异。2013年2月28日至2014年11月8日期间,明水县人工与自动站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在各层均表现为显著,自动站观测的土壤相对湿度值高于人工观测值,0-10cm土壤浅层和30-40cm深层的差值较小,20-30cm和40-50cm土壤层次差值较大,通过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数据对比所制作的订正方程可以消除部分差异。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与自动站取得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自动站观测的资料基本能代替人工观测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安学武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5):108-114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扎赉特旗于2016年各安装一套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开展春玉米、水稻发育期、植株密度、植株冠层高度、生长状况、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重量农业气象要素自动与人工观测对比试验。通过2016至2018年的对比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生长状况、发育期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基本一致,完全可以代替人工观测。植株密度、冠层高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重量自动观测误差相对较大,不能代替人工观测。农业气象观测要素作物生长状况、发育期的自动化、数字化观测,增强了观测资料的客观性、时效性和连续性,为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降水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石河子垦区的4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陆续基本实现了降水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但由于观测原理、观测方法和观测人员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本文结合未来地面气象自动观测发展方向进行了相关探讨和分析,以为降水天气现象自动观测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黑龙江省明水县自动站资料的适用性,比较了2013年2月28日—2014年11月8日期间明水自动站所测得的土壤水分与人工观测情况下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而分析自动水分观测站与人工观测的土壤湿度之间的差值、差值概率以及不同方法观测所得数值的相关系数,并通过对比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数据制作了订正方程以消除部分差异。结果表明,2013年2月28日—2014年11月8日期间,明水县人工与自动站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在各层均表现为显著,自动站观测的土壤相对湿度值高于人工观测值,0~10 cm土壤浅层和30~40 cm深层的差值较小,20~30 cm和40~50 cm土壤层次差值较大,最后根据自动水分观测站与人工所测得的数据制作了订正方程,其可消除二者之间的部分差异。人工观测的数据与自动站取得的数据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自动水分观测站所测得的资料基本可以代替人工观测数值。  相似文献   

8.
地温与玉米品种出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5个春玉米品种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出苗情况以及地温气象资料,对地温与玉米出苗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出苗率随着播种后的时间推移呈逻辑斯蒂曲线,土温与出苗时间呈指数曲线变化,土壤平均温度与地积温呈二次曲线T=816.61-57.26t+1.17t2,根据方程得出了玉米出苗最适宜温度是24.37℃。并利用积温模型得出5个品种的发育起点温度是5.12~8.40℃,不同品种其发育起点温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大豆人工老化与自然老化的种子活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种子的耐储藏性是评价大豆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大豆种子的耐储藏性通常可通过测定自然老化种子的活力来确定。自然老化历时较长,而人工老化则可弥补其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但对两者间的一致性尚有争议。本实验对21份大豆种质的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大豆种质经人工老化处理后,16份种质的发芽率等活力指标低于自然老化处理,2份种质的发芽率等活力指标与自然老化处理无差异,3份种质的的发芽率等活力指标高于自然老化处理。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对于大部分的种质来讲,人工老化能较好地反映自然老化的过程,但仍有少量种质的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结果间差异较大。另外,人工老化处理种质的发芽率等活力指标与粗脂肪含量呈正相关,与籽粒大小和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苗期地温对棉花前期生育进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苗期地温变化对棉花出苗和生长状况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3个不同播期,调查地温与棉花生长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苗期5 cm地温受气温影响波动要比10 cm和15 cm土层大,且地温相对较高,随播期推后,不同土层温差变化减小;不同播期约4~5天可见苗,受积温影响不大,但随播期推后,进入苗期时间增长;从第一真叶到见蕾一、二播期仅差1天,出叶时间间隔变短,而二、三播期的间隔则变长;不同播期中第三播期棉花株高最高,高出其他播期达20 cm,差异显著,株宽和始节高度差值也达5.5 cm和5.3 cm,且随播期推迟这种差异增大。本试验认为,不论播期怎样变化,只有地温变化趋缓,才利于棉花出苗和稳健生长,构建理想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人工异源六倍体小麦中甲基化差异的MSA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SAP方法分析了小麦从四倍体到六倍体进化过程中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遗传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异源六倍体小麦SCA/SQ(AABBDD)及其四倍体母本SCAUP(AABB)、二倍体父本粗山羊草SQ523(DD)的总甲基化水平分别为28.21%,27.53%,24.11%。37对引物检测到1 087条差异的扩增片段,对这些位点的甲基化遗传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异源六倍体中发生过甲基化的比例为18.95%,高于去甲基化的比例(2.58%)。这些结果揭示了小麦从四倍体到六倍体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功能基因的甲基化来减轻异源多倍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08年4月18日一次寒潮天气前后的气温、地温、草温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以为今后开展气象科技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面覆盖对日光温室黄瓜地温、耗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地膜和小麦秸秆覆盖,研究日光温室中地面覆盖对黄瓜地温、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可提高黄瓜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降低黄瓜耗水量、提高土壤水分渗漏率和产量.地膜覆盖提高不同土层温度1℃以上,秸秆覆盖在前期能提高地温0.1℃以上,在后期秸秆覆盖则降低了土壤温度0.5℃以上;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耗水量分别降低22.5%,16.2%,水分渗漏率分别提高3.73%,9.64%,产量分别提高19.33%,11.04%.因此,日光温室内地面覆盖是一项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重要农艺技术,其中地膜覆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植物人工种子包被与储藏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文国  王胜华  陈放 《种子》2006,25(2):51-57
本文综述了自人工种子概念提出以来国内外在人工胚乳材料、人工种皮包被技术以及储藏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海藻酸钠包被体系的发展和ABA在植物繁殖体干燥前处理上的应用。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植物人工种子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植物人工种子这一高新生物技诞生30多年来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主要涉及人工种子的概念、人工种胚的诱导与同步化、人工胚乳成分的筛选、人工种皮的制作、人工种子的包埋、人工种子的贮藏、人工种子的萌发与成苗,以及人工种子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人工种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亚麻纤维作为可再生增强复合材料在生产中的应用,笔者综述了近年来亚麻纤维的组成结构与机械性能及亚麻纤维在增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并介绍了目前亚麻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发现新型界面相容剂的开发对于提高亚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高耐久性具有重要作用,探讨了亚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复合材料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杂交棉人工制种与良种繁育技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合肥246003)吴德祥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由于产量优势强,且具有优质、抗病、组合配置速度快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棉花界的重视。我所经几年研究,基本形成了杂交棉人工制种成熟技术,杂交种产量达100kg...  相似文献   

19.
机采棉与人工采摘棉花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是农七师一二三团的主要经济作物。由于拾花劳力日益紧缺和拾花价格的不断上涨,人工采棉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实施机械采棉,一方面,可缓解本地区拾花季节的劳力短缺;另一方面,可提高植棉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拾花费用,增加职工的收入。机采棉种植对传统农艺栽培技术提出了3大要求:一是要提高单产;二是要提高棉花纤维质量;三是要有利于机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吴卓伟 《种子科技》2020,(3):113-114
合理地利用人工造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保护原生态、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主要探讨了人工造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