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适宜弯孢霉叶斑病发病的条件下,对草坪型高羊茅热浪、黄金岛两个品种的植株喷施外源诱导物水杨酸后接种新月弯孢菌,结果表明:喷施水杨酸可以降低两个品种的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在平板培养中,水杨酸对新月弯孢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及菌丝的生长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水杨酸处理后所试品种病情指数的下降是由于水杨酸处理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即所试品种产生了诱导抗病性而引起的;0.01~0.1mM的水杨酸诱导处理诱抗效果达到50%以上,水杨酸诱导高羊茅抗弯孢霉叶斑病的最佳浓度为0.01mM,诱导效果可达到70%以上;黄金岛的诱导抗性要好于热浪,诱导最佳间隔期为3d,诱导抗性持久期可达到15d。  相似文献   

2.
摘要:戊唑醇是防治香蕉叶斑病常见的药剂,为评价香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5省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抗戊唑醇突变体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然敏感,平均EC50值为(4.5173±1.2706)mg/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因此将该EC50值作为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根据FAO抗性分级标准,未发现抗性菌株。通过药剂逐代诱导获得6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介于5.64~10.13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1株抗性菌株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紫外线诱导共获得8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介于5.88~15.60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重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3株菌株抗性可以稳定性遗传。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然敏感,抗药性风险低,生产上可继续使用戊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草坪型高羊茅品种CrossfireⅡ的含有内生真菌(简称带菌)和不含内生真菌(简称不带菌)植株,接种新月弯孢霉病原菌后叶斑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带菌植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低于不带菌植株,抗病效果达30%以上。叶片保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在接种病原菌前,带菌植株低于不带菌植株;接种病原菌后,带菌植株这2种酶的活性均显著增加,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均较不带菌植株叶片相应酶活性大;多酚氧化酶(PPO)酶活性的变化没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兰州大学运动场草坪和绿地草坪病虫害调查,共发现由12种病原真菌引起的23种真菌病害,分别寄生于5属6种坪用和绿地植物。危害兰州大学草坪草早熟禾Poa pratensis病害3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病害5种,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病害2种、紫羊茅F.Rubra病害2种、苜蓿Medicago sativa病害6种及白三叶rifolium repens病害5种。其中主要病害有:禾草交链孢叶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禾草根腐离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orokiniana,禾草新月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禾草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早熟禾德氏霉叶斑病Drechslera poae,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苜蓿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edicaginis,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三叶草锈病U.trifolii及三叶草白粉病Erysiphe pisi和苜蓿白粉病E.Pisi。危害兰州大学草地的主要有害生物有2类:蛴螬类和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引种草坪草的适应性评价及病害和草害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1997~1998年,对引自丹麦的草地早熟禾、黑麦草、高羊茅、羊茅、紫羊茅、匍匐剪股颖和白三叶等草坪草的品种在兰州市进行了适应性评价。观测、记载了草坪的成坪期、密度、盖度、颜色、质地、越冬率、越夏率、返青期、枯黄期、青缘期等性状;调查了病害的发病率,并对病株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统计了各品种带菌率和真菌的分离率;调查了草坪建植与生长过程中的杂草种类和危害程度。结果表明:除Pichwick和Juventus黑麦草以外的所有参试品种均可在兰州地区种植。其中,白三叶的综合性状最好,具有质地柔滑、成坪较快、覆盖度高、枯黄期晚等特点;其次为ORNAMENTAL和SPORT2个混配型草种,成坪快,但抗病性较差;其余各品种建坪后表现好,但成坪速度较慢。草坪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为交链孢叶斑病、离蠕孢叶斑病、德氏霉叶斑病、壳二孢叶枯病、壳二孢叶斑病、镰刀菌枯萎病和叶点霉叶斑病。苗期主要杂革为狗尾草和田旋花。  相似文献   

6.
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 fera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组织分离、培养,确定其病原菌为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菌目暗色菌科弯孢霉属).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温度、pH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存在着显著影响,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对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其中最适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8~31 ℃,pH值为5~6.最适于孢子萌发的温度为31~34 ℃,pH值为5~6.12 h光照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几种真菌对3种常见冷季型草坪草的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我国北方常见的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为材料,将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德氏霉(Drechslerasp.)、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尖镰孢(F.oxysporum),腐皮镰孢(F.solani)和粉红粘帚霉(Gliocldium roseum)10种分离自草坪草的真菌接种,进行离体叶片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细交链孢、根腐离蠕孢、德氏霉、腐皮镰孢、粉红粘帚霉和枝孢对高羊茅具有明显的致病性;根腐离蠕孢、燕麦镰孢和锐顶镰孢对黑麦草有明显的致病性;而仅根腐离蠕孢对早熟未有较明显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硅酸钾、硅酸钠、水杨酸对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抗叶斑病的诱导效果,采用离体、活体试验及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3种化学物质对白三叶草叶斑病的室内抑菌活性、诱导抗病效果、防御酶活性及田间诱导防病效果。结果表明:浓度为25μg·mL~(-1)时3种化学物质的抑菌率较低,最高仅为4.59%,但诱导抗病效果较高,均在45.00%以上;叶片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有明显增加,除硅酸钾、硅酸钠诱导处理的PPO在第3d达到峰值外,其他化学物质诱导处理的酶活性均在第5d达到最大值;田间处理7d后3种化学物质诱导防病效果均达到了72.00%以上;处理14d后有所降低,最低为23.08%。综上所述,浓度为25μg·mL~(-1)的3种化学物质能够激发白三叶草叶片中与抗病性相关的PPO,POD和PAL活性,对白三叶草抗叶斑病均有较好的诱导防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草坪草品种抗叶枯病的结构抗病性与病害发生因素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引起兰州地区叶枯病主要致病菌为禾草离蠕孢(Bipolaris sarokiniaha)。经室内采用不同方法对草坪草16个品种接种禾草离蠕孢菌的结果表明,供试紫羊茅的4个品种均较抗病,其次是草地早熟禾和黑麦草,而供试高羊茅的4个品种均较感病。高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病害的发生,温低于10℃,感病品种病叶率平均为6.3%,温度为25℃时达59.8%,相对湿度为80%以下,病叶率很低,95%以上时,病叶率急剧上升,品种的抗病性与其叶片的结构有关,气孔数目多且蜡质层薄的品种抗病性较差,气孔数目少且蜡质层厚的品种抗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2,3-丁二醇(150、250、350、450、550μmol/L)、水杨酸(0.1、0.25、0.50、0.75、1.0mmol/L)处理匍匐翦股颖后接种尖孢镰刀菌,诱导匍匐翦股颖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水杨酸各处理中抗病效果最高的仅为11.52%,水杨酸不能诱导匍匐翦股颖抗镰刀菌枯萎病;250~450μmol/L的2,3-丁二醇对匍匐翦股颖抗病性均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其中250μmol/L的2,3-丁二醇处理抗病效果最佳,病情指数由对照的92降低至20,诱导效果可达78.26%,能够有效诱导匍匐翦股颖抗镰刀菌枯萎病。由此表明,SAR机制诱导剂水杨酸不能诱导匍匐翦股颖抗镰刀菌枯萎病,ISR机制诱导剂2,3-丁二醇能够有效诱导匍匐翦股颖抗镰刀菌枯萎病。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为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Zea Mays L.)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采集疑似病斑叶片样本,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形态特征观察,ITS-rDNA序列和GADPH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42株病原菌为3属6种真菌,其中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玉米生平脐蠕孢(B.zeicola)为优势病原菌,分别为77株和48株;其次为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9株,疣状弯孢(Curvularia verruculosa)2株,新月弯孢(C.lunata)3株,穗状弯孢(C.spicifera)3株。致病性测定发现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玉米生平脐蠕孢对青海省8个主栽青贮玉米品种均有致病性,其余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各有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引起青贮玉米叶斑病的蠕形菌种类及其致病性,为后续开展病害诊断及其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香港坪用天堂草叶斑病的病原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子德  戚佩坤 《草业科学》1996,13(4):29-31,34
对香港大球场草坪天堂草(Cynodondactylon×C.transvalensis)419号的枯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依病草的症状、其上产生的真菌子实体的形态、分离菌株的培养性状和形态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判断是由弯孢菌引起的叶斑病,鉴定出3种病原真菌:弯孢菌(Curvularialunata),苍白弯孢菌(C.palescens),苍白旋孢腔菌(Cochliobo-luspalescens)。其中,苍白旋孢腔菌经单子囊分离被证明为苍白弯孢菌的有性态。对各菌均进行了形态描述和显微绘图  相似文献   

13.
在温室盆栽30个紫花苜蓿品种45 d后,将拟枝孢镰刀菌接种于幼苗根部土壤中,10 d根据根部病情指数评定抗病性,筛选抗性后选择抗病和感病品种再次接种,于4,8和12 h时测定与抗性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其中耐病品种为晋南苜蓿、驯鹿、PG塞特、苏联二号4 个,占测定品种总数的13.3%;高感品种为新疆大叶、中苜一号、陇中苜蓿、北疆苜蓿、皇冠、甘肃苜蓿和萨兰斯7个,占23.3%;其余的均为感病品种,占63.4%;未发现抗病和免疫品种。酶活性变化测定表明,对于接菌与未接菌的供试耐病和高感苜蓿品种,不同品种间CAT、SOD、PAL的活性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接菌植株的酶活性高于对照,且耐病品种的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酶活性在接菌后4~8 d呈上升趋势,8~12 d呈下降趋势;接菌植株CAT活性较对照增幅明显,SOD、PAL活性较其对照增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2R,3R-丁二醇和2,3-丁二醇诱导匍匐翦股颖抗病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R,3R-丁二醇和2,3-丁二醇作为诱抗剂,在诱导匍匐翦股颖产生对褐斑病抗性的过程中,重点比较了不同施用方式的诱抗效果,筛选出了诱抗剂的最佳作用方式和浓度。结果表明:匍匐翦股颖接菌后第15d,2R,3R-丁二醇根部注射处理下,100μmol/L的病情指数最低,诱导效果最佳;而与叶面喷施相比,叶面喷施的诱导效果不明显;2,3-丁二醇根部注射处理下,250μmol/L的病情指数最低,诱导效果最佳,而与叶面喷施相比,叶面喷施的诱导效果不明显。结果表明,100μmol/L的2R,3R-丁二醇与250μmol/L的2,3-丁二醇根部注射可有效诱导匍匐翦股颖产生对褐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高效获取桑树多倍体育种的优良植株,以形态变异率为考核指标,筛选化学诱导剂组合,并对19个桑树品种或杂交组合的不同材料进行诱导处理,改进和丰富桑树多倍体化学诱变技术体系。初步筛选出最佳诱导剂组合0.2%秋水仙素+2%二甲基亚砜(DMSO),用该诱导剂组合分别以滴液法、琼脂涂抹法、注射法诱导处理桑树幼苗顶芽、春伐桑幼芽、桑树雌花,其诱变率分别为30.96%、10.12%、2.56%,而应用该诱导剂组合对桑树种子浸渍诱导9d,可100%获得形态变异植株,其中有11.9%的突变植株成活。以稀释400倍的氟乐灵溶液替代秋水仙素作为诱导剂,采用浸渍法对桑树种子诱导处理5d,其诱变效果与用0.2%秋水仙素+2%DMSO浸渍9d的效果相当。通过植株形态观察和染色体鉴定,确认从12个供试桑树品种或杂交组合中获得了四倍体植株或枝条,可作为桑树多倍体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抗病品种,连续2年2次调查了2018年建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上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了各品种次年的越冬率和5次刈割期的草产量,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品种的综合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地发生了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白粉病、黄斑病、匍柄霉叶斑病和尾孢叶斑病5种病害,且以前3种为主,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7.08%、100.00%及57.14%。供试品种仅有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旱地与WL343HQ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皇冠、WL168HQ与阿迪娜等品种,而其他病害品种间未表现出差异(P>0.05)。根据抗性级别的频率分布,对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53.13%的苜蓿品种为高抗品种,25.00%的苜蓿品种为抗性品种,12.50%的苜蓿品种为中抗品种,3.13%的苜蓿品种为低抗品种,6.25%的苜蓿品种为感病品种;对于苜蓿白粉病,32个品种的抗性分布频率为抗性品种占3.13%,中抗品种占25.00%,低抗品种占15.63%,感病品种占56.25%,无高抗品种;供试品种对苜蓿黄斑病抗性分布频率为高抗品种29个,占90.63%,抗性品种占9.38%,无中抗、低抗及感病品种。32个品种的5次草产量总和为22.48~29.52 t·hm^(-2),其中,5茬总产量最高的苜蓿品种为龙威3010,总产量最低的苜蓿品种为陇东苜蓿。供试的所有品种未出现明显冻害,越冬良好,越冬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有22个品种大于90%。综合特性较好的5个品种为皇冠、WL363HQ、中苜3号、敖汉苜蓿和旱地(综合得分0.850~0.942),较差的品种为耐盐之星、WL343HQ、冲击波、雷霆与陇东苜蓿(综合得分0.650~0.721)。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诱导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抗褐斑病的机理,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为材料,通过棘孢木霉和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平板对抗、盆栽多年生黑麦草木霉灌根诱导后接种玉蜀黍丝核菌,检测棘孢木霉菌株152-42对玉蜀黍丝核菌引起的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其防病机理。结果表明:共培养7 d时棘孢木霉152-42对玉蜀黍丝核菌的抑制率达到100%;棘孢木霉152-42显著降低了盆栽多年生黑麦草褐斑病的发病率;相较于未经木霉诱导的染病叶片,木霉诱导处理的染病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抗病相关基因PR-1和PR-5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因此,棘孢木霉152-42不仅能显著抑制玉蜀黍丝核菌生长,而且可以诱导多年生黑麦草通过提高抗病相关酶活性,调控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提高抗病性,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草坪病害生防真菌。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对紫羊茅(Festuca rubra)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生长的影响和抗性的诱导作用,以不同浓度的哈茨木霉提取液对两种草进行种子萌发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哈茨木霉可以提高两种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其中以1×10~4cfu·mL~(-1)哈茨木霉提取液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P0.05)。此外哈茨木霉处理后两种草幼苗的胚根、胚芽长度显著高于对照(P0.05)。土壤中加入1×10~7cfu·mL~(-1)哈茨木霉可以增加两种草的株高、相对含水量及生物量,并可以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因此,1×10~4 cfu·mL~(-1)的哈茨木霉可以促进紫羊茅和草地早熟禾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1×10~7cfu·mL~(-1)哈茨木霉对两种草的营养生长有明显的促生效应,并可以诱导两种草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多效唑对高羊茅草坪草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采用了不同浓度的多效唑(0.8、1.0、1.3mg/g)对高羊茅草坪进行叶面喷施,以研究多效唑对高羊茅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均表现出显著抑制高羊茅草坪草地上部分的伸长生长的效果,1.3mg/g的多效唑处理使高羊茅生长速度和修剪量明显降低1.0mg/g的多效唑使高羊茅草坪草的密度显著增加,明显促进高羊茅的分蘖,却使高羊茅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苯丙氨酸解氨酶与苜蓿种质根和根颈腐烂病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10个苜蓿品种人工接种和不接种尖孢镰刀菌的处理,研究了各品种幼苗根部和叶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并探讨了酶活性与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论接菌与否,苜蓿品种间幼苗根和叶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幼苗叶部不接菌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品种对根和根颈腐烂病的抗性达到显著正相关。而经过接菌处理的幼苗根中,或接菌处理后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虽与种质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结果表明苜蓿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可以作为种质对该病抗病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