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935-18937,18958
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分解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产业构成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演变与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贵州省县域经济差距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的,而第二产业向少数县域的集中又是推动县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导性因素,同时,第三产业的影响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各粮食主产区间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均衡,阻碍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问题,利用13个粮食主产区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回归的分解方法对我国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进行分解,进一步对影响地区差异的各个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劳动力规模、劳均资本投入以及前沿技术水平对粮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呈正向影响,即这3种因素加剧了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平衡;2)技术效率水平、劳均土地、劳均用工以及粮食生产劳动力结构等因素则对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有抑制作用,通过提高这些因素的投入水平能有效促进粮食产业的地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贵州省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促进城镇化和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中应重点加快黔中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扩大黔中城市群规模。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积极发展旅游业,促进贵州省产业整合。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分析了甘肃省1990~2004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先增大后缩小再增大的变化过程,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对基尼系数按照产业构成进行分解,发现:第二产业对甘肃省GDP的基尼系数起着促进作用,第一产业则起着削弱作用,同时集中性效应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各市、州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呈两极分化的趋势,并将14个市(州)分为四种类型。最后,在此基础上简要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扶贫增收是目前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农村产业融合是各方面资金、技术水平的多样化结合,主要通过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提高对人才的需求度等途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选取2013-2017年江苏省、河北省、江西省、贵州省四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入手,实证分析了产业融合下的不同模式对扶贫增收的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会有效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不同的产业融合模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机理。以地域性经济差异为基础,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产业融合的推广发展并为农民脱贫增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贵州省关岭地区火龙果产业基本情况,通过电话咨询、现场访谈调查等方法对贵州省关岭地区的火龙果生产规模、布局、品种结构、市场情况等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火龙果种植面积相对较大,集约化程度低,精细化管理相对缺乏,产出的火龙果在市场上难有竞争力;主栽品种和种植方式较单一,大部分主栽品种为"贵紫红龙",种植方式为扦插栽培;火龙果的经济效益相对较高,但地区间差异较大。同时对火龙果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对火龙果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对各地发展特色农产品推进攻坚扶贫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基尼系数及泰尔指数,分析1978~2004年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并进行了产业和地区分解。结果表明:陕西农村地区的经济差距经历了倒U型的发展历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和非农产业的空间集中是地区差距变动的主要原因,加快落后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是目前缩小地区差距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瑛  唐湘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5):3225-3228
以新疆15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新疆2000~2009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特征为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新疆旅游空间差异明显,国际旅游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差异;组间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四大区域内部差异各异,亚心旅游区内部差异较大,南疆旅游区与北疆旅游区内部差异较小;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是影响旅游经济非均衡演变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区要依据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位条件,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新疆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特色产业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特色农业产业对某一地区的适宜程度,本文基于贵州省中药材产业与农业经济数据,通过建立中药材产业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分析贵州省9个市、州的中药材产业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度,提出贵州省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为贵州省的中药材产业及其他地区特色产业研究提供了一套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1—2017年贵州省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随机效应回归分析,分析贵州省地区金融支持、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金融支持能够显著正向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并且金融支持、产业升级能共同提升地区经济增长,同时政府干预也极为明显地促进贵州省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这说明当前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处于发展期,增加金融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合理正确的干预可以加速贵州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指标体系法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其空间差异特征,同时借助泰尔指数法分解其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性识别。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省际来看,山东农业经济韧性均值最高,西藏最低。从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②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通过对农业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由西部地区省际差异引起。③政府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区市场规模与环境规制强度是影响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农业经济规模与科技投入水平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表现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农业发明专利的授权数为表征指标,利用泰尔指数,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2—2016年中国农业发明专利产出的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的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其中东部地区农业专利产出水平最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②由泰尔指数可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总体差异较明显,相比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对其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③经济发达地区受人均GDP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容易受到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效果在欠发达地区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结构的改变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根据贵州省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利用Eviews8.0软件对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对贵州省第一产业发展有阻碍作用,未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产生抑制,对贵州省第三产业有推动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的商洛市为样本,对2008—2017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旅游经济增长贡献测度和减贫效应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是减贫的主要动力,旅游产业是特困地区的优势产业,旅游业是特困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因素,发展旅游业是区域脱贫的主要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旅游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民培训,使旅游业更好地促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地区小麦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楠  张晓颖  韩一军 《农业展望》2012,8(5):28-32,37
西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经济欠发达和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小麦生产水平较低,供求平衡压力较大,但同时也是中国小麦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通过深入分析西北地区小麦产业发展特点和制约因素,研究该区域粮食及小麦供求形势,提出促进小麦产业稳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科学的视角,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对中国31省(市)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空间集聚和障碍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评价值呈不断上升态势,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快且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从时间上看,各省域协调发展水平均波动上升,协调等级逐渐向好,但各省发展速度具有较大差异;从空间上看,协调发展水平大致自东向西呈阶梯式降低,除东部沿海少数省份优势类型为区域经济外,其余省份均为生态环境,而滞后类型大致表现为旅游滞后。协调发展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冷点主要集中在西北,且呈现冷点、次冷点区域不断减少,次热点区域在中部省份不断增多的局面。区域经济、旅游产业障碍度小幅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障碍度逐渐上升,入境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地区一般预算收入、城市绿地面积、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是最重要的5个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基尼(Gini)系数测算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并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并测度出各类因素对区域差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2004—2012年,表征农业保险区域差异的Gini系数均值高达0.64,明显高于公认的警戒水平,但呈现收敛趋势,Gini系数最低的2012年已降至0.47。2)区域差异的50.59%来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地区的社会环境及保险市场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因,贡献率分别达到26.06%和20.78%,地区固有因素贡献最小仅为2.58%。因此,要将努力缩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作为破解区域差异过大的主要抓手。与此同时,重视地区间农村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差异及地区间保险市场发展差异也应作为缩小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此外,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还要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吸收、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与教训,主动利用政策倾斜等手段吸引农业保险公司进入并开发地区市场,积极运用培训、宣传手段提升农民的风险与保险意识等。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作为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有着优越的林业发展自然、社会和政策条件,发展林业产业对促进贵州省经济的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介绍了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并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和林业资金来源与使用方面分析了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区域经济差异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利用成熟的区域经济差异计量模型,借助SPSS等统计软件,系统地对广州市内部的经济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从时间演变特征来看,广州市各区(市)之间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维持在高水平缓慢增长;从空间分布规律特征来看,第一类地区集中分布在中心区域,第二类地区集中分布在广州市西部和南部,第三类地区分布在广州市边缘,且县区差距巨大;从各类地区内部经济差异看,各类地区内部经济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熊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44-18546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78~2004年我国31个省市区(除港澳台)农业环境脆弱性进行了测度,在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的支持下,分别从不引入地区差异、引入地区差异情况下、不存在产业差异及存在产业差异条件下的4种情况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农业环境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产业差异,也存在地区差别;差异都体现在产业或地区发展水平上,产业或地区发展水平越高,在其对环境的影响为负向时影响会越小,为正向时影响会越大,为正负临界点时影响会由负转向正,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