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阔天地     
《新农业》2017,(8)
<正>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在一份批示中写道:"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先被收进1955年出版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后被广泛用于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主题宣传,"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被几代人传颂。本世纪初兴起的大学生村官活动,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再次上山下乡。两个"上山下乡"被半个世纪分隔,目的似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周旺东 《农业考古》2012,(3):315-3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由政府组织倡导的,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活动。针对这场运动,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源、进程和结局进行了大量分析,但  相似文献   

3.
知青与民工     
何盛龙 《百姓》2006,(2):42-44
知青与民工 遍撒种子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口号是"插队落户、扎根农村".因此,每一个公社都设有知青办公室,专管上山下乡;相应地,人民公社下的每一个生产队,都有接纳、安置知识青年的任务,有的生产队腾出公房设立知青点,多数生产队则是专门修建了供知青居住的"知青房",由集体统一置备了锅碗瓢盆木桶床铺等生活用具,锄头粪桶簸箕扁担等生产用具.  相似文献   

4.
甄真的开场白: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由此,拉开了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时光真如白驹过隙,沧桑变化宛若过眼云烟,往事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渐淡、渐远…… 可是,对当年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来说,那毕竟是他们曾经亲自经历过的运动,那毕竟是他们浸泡了汗水与泪水的青春,那毕竟是一段无法尘封于历史的蹉跎岁  相似文献   

5.
历史如歌,时而高昂、气势磅礴,时而婉转、宁静祥和。人类创造了历史,同时,历史也造就着人类。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就中国最近的几十年来看,七十年代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下海经商成为潮流;九十年代,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弊端,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砸了铁饭碗,大批人员下岗……改革潮涌动了20年,在这20年里愈来愈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和家长们为挤上升大学…  相似文献   

6.
正从去年开始,全国大中城市70岁左右年龄的人群纷纷聚会,许多年轻人都不解,这些人在干啥?告诉大家,这些人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一批初、高中生,他们是年纪轻轻就离开各自的城市,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简称为"知青"。他们卷入了中国历史上声势最浩大、涉及人数最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今天的聚会,是为了追忆和纪念他们上山下乡的50周年。我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年去了遥远的黑龙江。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出台个政策是上山下乡,广袤的黑土地上出现了一批批知识分子,展开了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近半个世纪后,又出现了“下乡”,不过是“家电下乡”,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政策将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叙述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开展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的情况。本文引用和参阅了大量文革期间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的文献史料以及笔者本人多次在中国农村进行的人事访谈和实地考察获得的珍贵资料。史料的真实和丰富凸显了本文的特点和学术贡献。这里译载的是论文的后半部分。在"青年经历"的总标题下设了三个小标题,分别是:科学是机会、科学革命和科学浪漫、失败的痛苦,再现了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在农村科学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烦恼的复杂历程。最后是本文的一个重要而且含有深意的结语:青年与科学在1978年转型。  相似文献   

9.
李烽 《中国农垦》2006,(9):58-59
陈进辉,广州市华强工业园董事长,1975年插队海南省乐中农场 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而陈进辉却有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卞标 《中国农垦》2014,(7):71-71
<正>1963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发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年深秋,首批无锡知识青年来到江苏农垦滨淮农场。当时我刚从专业学校毕业不久,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被场党委指派到基层当知青队长。首批无锡知识青年到来后,接着苏州、常州、江阴、徐州、连云港及扬州、阜宁县城镇知青陆续来场,可谓:苏锡常,徐连扬,南腔北调,样样都有。我的团队随之不断扩容,多达近200人,简直成了新兵连。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变迁及其原因: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艺术观念的解放、社会转型、中西文化撞击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历经了雅—俗—酷三个阶段。这一变迁自然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艺术的原因,但是价值观才是根本动因,正好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反—合三个阶段相吻合。这一研究对于德育审美艺术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军  林萍  陆军  黄勇生 《中国农垦》2012,(11):70-72
在中国农垦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投身到农垦建设的大潮中,他们用汗水写就了难忘的青春,用热血铸就了垦荒的奇迹,他们中有人一生都留在了农垦,也有人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就是知青。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一批批知识青年来到农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热带农业》2008,(2):I0001
澄迈县大拉农场创办于1972年,原前身属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为宗旨办场,性质属国有企业。向北长1.8公里,东向西宽1.5公里,场部地址在海榆西线国道53公里处。距金江5公里,距金马大道1公里,粤海公路穿越场域。交通十分便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叙述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开展的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的情况。本文引用和参阅了大量"文革"期间农村科学实验运动的文献史料以及作者本人多次在中国农村进行的人事访谈和现地考察获得的珍贵资料。史料的真实和丰富凸显了本文的特点和学术贡献。本文的前半部分以"国家愿景"为标题,重点探讨国家层面的科学愿景以及农村科学实验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标,由四部分的内容组成,分别是以科学为契机、作为知识分子的青年、科学为革命和失败是成功之母。  相似文献   

15.
何吉妹,广东省农垦总局侨办原副主任,1968年插队海南省中瑞农场 “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把我带到海南来的,下乡17载让我与农垦事业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何吉妹充满感激地说。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60年代,党中央发出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时间,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远离家人,奔赴祖国各地农村,用青春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30多年过去了,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再次发出号召,动员地方有志大中专生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创业,一时间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怀着信念与理想,背上行李,来到兵团农场承包土地,开始了新时代“新知青”的梦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正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陈列着一本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兵团四师四十三团四营孙连华"。扉页下方,一个红色的方戳清楚地印着:"1949—1969,黑龙江省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纪念"。孙连华,1948年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工人家庭。1968年9月高中毕业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来到今天的牡丹江管理局兴凯湖农场。孙连华的这个日记本,记的都是去首都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一场进行着的乡村实验 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40年前,毛泽东下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农村;  相似文献   

19.
正1958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建的三明钢铁厂破土动工。1973年6月10日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印发全党。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反映了其子上山下乡后生活上遇到困难。毛泽东于1973年4月25日给李庆霖复信,寄去300元,并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此后,中央政治局几次听取有关汇报,研究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1958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兴建的三明钢铁厂破土动工。1973年6月10日毛泽东给李庆霖的复信印发全党。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下林小学教师李庆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反映了其子上山下乡后生活上遇到困难。毛泽东于1973年4月25日给李庆霖复信,寄去300元,并指出"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此后,中央政治局几次听取有关汇报,研究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