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虾鳖混养是利用养虾池塘在不影响养虾的前提下混养鳖的一种新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鳖的质量,也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现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池塘河蟹养殖因放养品种单一、种质低劣、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河蟹品味差,增产不增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于2002年探索了池塘蟹鳖生态混养技术,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1.池塘 试验池为长方形土池,共3口,面积共计14.5亩,池塘水深1.2m~1.5m,坡度l∶l.5。池塘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2.防逃 用钙塑板在池塘上埂围成防逃墙,埋入地下15cm~20cm,地上高度50cm,沿池塘四周围成圆弧形。3.清塘 l月上旬,清除池塘内过多淤泥,加固塘埂,补缺堵漏,池底淤泥10cm~20cm,…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仿野生鳖养殖经济效益,同时更为提高养殖水平和商品鳖的质量,广西区桂林市荔浦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于2004年至2006年在福灵村4位养殖专业户中进行微流水式仿野生鳖养殖试验,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中华鳖的品质和养殖效益,急需研究中华鳖质量安全体系的关键技术,特别是稚鳖的培育技术。目前,稚鳖大多在温室培育,而温室培育因水体小、密度高、病害多、大量换水和使用抗生素等,造成生产成本高,药物残留高,鳖的品质严重下降。为此,我们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网箱培育稚鳖试验研究,现将试验情况及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一、水域的选择试验点选择在生态养鳖中心的一口成鳖养殖池,面积16亩,水深2.2m左右,水域的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体肥度适宜、无敌害生物,水位易控制,日照条件好,环境安静,其水源主要为天然水。二、网箱结构与设置养…  相似文献   

5.
金全永 《内陆水产》2003,28(8):16-16
为适应入世后渔业发展的需要,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向深层次发展。安徽寿县水产局在总结省内外先进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渔业实际特点,提出了鳖、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广大养殖户在县、乡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6.
池塘虾鳖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发病风险,确保对虾稳产,提高养虾的经济效益。2011年,海盐县百步水产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水产示范基地,利用8只池塘进行白对虾套养甲鱼模式试验。经一年精心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池塘  相似文献   

7.
在同一池塘内进行蟹、鳖、虾、鳜多品种养殖,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不仅挖掘了增产潜力,而且还优化了养殖结构,是值得推广的多品种高效混养模式。现将主要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这两年草鱼、罗非鱼等多个品种养殖效益下滑,岁氏沼虾价稳利大成为了养殖户渊整养殖结构的理想对象:以规格为30.50尾/公斤的罗氏沼虾为例子,其养殖周期为150天左右,  相似文献   

9.
从池塘条件、防逃设施、食台设置、苗种放养、养殖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池塘蟹鳖虾鳜高效混养技术。  相似文献   

10.
池塘虾鳖无公害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永 《齐鲁渔业》2007,24(9):24-25
近年来,人工养鳖由于放养品种单一,种质低劣,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鳖品味差,市场价格一路下滑,增产不增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于2006年与天津东丽佳特合作社合作,共同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与中华鳖混养技术的研究,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 ,我区黑沿子镇利用 1 4 0hm2 虾池进行对虾与缢蛏的混养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下面就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 .1 池塘的改造 虾蛏混养池除具备对虾养殖池的特点外 ,还必须根据缢蛏的生态习性 ,对传统虾池进行改造 :一是在堤内侧挖宽 2m、深 0 .5m的环行沟供对虾栖息 ;二是在池中央滩面作蛏田。根据池塘大小作宽 2~ 3m的的蛏畦 ,蛏畦之间用宽 0 .5~ 1m的浅沟相隔 ,浅沟深度一般为 0 .2~0 .3m。1 .2 清塘 池塘经曝晒后 ,施用生石灰 1 50 0kg/hm2 以杀灭敌害生物及一些病原体。1 .3 肥水 清塘后 1 5d左…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混养新模式及其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鳖混养能保持野生鳖的风味,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目前许多地方地增混养的售价远远高于温室养殖鳖的售价,陕西省大荔县东临黄河,南依渭水,从1993年就开始养殖中华鳖,不断改进养殖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已形成了成熟的鱼鳖混养新模式,这种养殖循环模式在不影响鱼产量的情况下,产值比以前提高了120%,比没采用混养模式的池塘纯收益超出4000余元/亩,而且充份利用了池塘资源,在原有池塘基础上稍加改进即可进行生产,节省了大量的建地投资。现将混养新模式介绍如下:一、良性循环模式链一品出售卅留种J二、混养(-)池塘改造①池塘…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挖掘虾池本身生产潜力,彻底改变单一养虾模式,科学开发利用虾池养殖海珍品,从而提高虾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9年,我们在辽宁省杨树房近海养殖开发公司进行150亩对虾与海参混养试验,为了证明混养优越性,同时进行150亩单养对虾对比试验,现将整个养殖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工养鳖由于放养品种单一,种质低劣,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鳖品味差,市场价格一路下滑,增产不增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于2006年与天津东丽佳特合作社合作,共同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与中华鳖混养技术的研究,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利用食物链关系,在虾池内套养一定数量的白鲳鱼用于防治对虾疾病的做法,是河北省丰南区柳树(瞿阝)地区虾农摸索出的虾病防治的一项新技术.实验中发现,对虾池中的白鲳鱼具有只吃病虾和体质较弱的虾,而正常虾的生长活动不会受到影响.利用这一特性,在虾池内套养一定数量的白鲳鱼可起到切断对虾疾病的传染和传播途径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虾病,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水体,提高对虾品质,实现虾鱼双赢,提高经济效益.其放养模式为:南美白对虾虾苗90万~120万尾/hm2,放养白鲳6 000~7 500尾/hm2.经过3~4个月的养成期管理,平均产对虾7 500 kg/hm2左右,白鲳4 500 kg/hm2左右.纯收入可以达到9万~12万元/hm2. 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缢蛏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沿海群众喜爱的海味佳品.养殖缢蛏具有生产周期短,易管理,成本低,效益高,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在对虾塘里混养缢蛏,可充分利用水体,不但可以增加贝类的产量;还可避免因残饵腐败引起的水质恶化,减少虾病发生;贝类的排泄物又能促进浮游生物和底栖硅藻的繁殖,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有利于对虾生长,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虾贝双丰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02年,辽宁省普兰店市开发养虾池混养海蜇12000亩,其中皮口镇养殖面积6500亩,总产量350吨,获产值380万元。这种养殖模式的开展,为今后北方地区养虾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养虾业风险,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新经验、新出路。一、混养池条件要求混养海蜇的虾池面积宜大不宜小,要求池底平坦,沙泥底质,保水性能良好,池底淤泥厚度不超过5cm。最好选择有淡水河流注入及岸边有虾场的虾池,水质要求肥沃无污染,海水盐度在20‰~26‰之间,进排水方便,虾池蓄水水位最低要达到1.5m以上。二、放苗前虾池处理虾池经过一个冬季冻晒后,要彻底清除池底及池…  相似文献   

18.
虾池混养锯缘青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与锯缘青蟹同属甲壳类,其摄食饵料和摄食方式基本相同,对水域环境的盐度、温度、pH值等条件的要求也相似。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厦门地区对虾与锯缘青蟹混养的面积不断丰广大,已形成海水养殖业较大规模高产、高效的养殖新格局。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认为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庭院坑塘鱼鳖混养具有资金投入少,不占用农田,能充分利用农村中的天然资源,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美化庭院环境的特点,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生态养殖技术。鱼鳖混养,一方面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中散失的甲鱼饲养和其它有机物质,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另一方面鳖在水中游动和底泥中爬行,可增加水中溶氧,增加底泥中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两者互利共生,可相互促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一、池塘准备1.位置选择利用庭院内空闲地及低洼坑塘改造。2.池塘建造池塘除了要保持养鱼时的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好等条件外,还应根据鳖的特点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20.
鱼鳖混养能充分利用鱼塘水体资源,发挥池塘的综合优势,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根据我们从事鱼鳖混养技术的推广经验,现将池塘鱼鳖混养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一般要求池塘面积在5亩~10亩左右,水深2.0m~2.5m。位置要求选择在环境安静的地方,水源清洁,池塘排灌方便,阳光充足。池塘四周要砌成高50cm左右的围墙,以防鳖爬走散失,池边设置一个露出的砂洲,或在池中设置一个人工小岛,以便于鳖上岸活动,即“晒背”。池塘四周及进排水口的围拦设施要求完善、牢固,能够起到防逃、防盗的作用。二、放养前的准备池塘在冬季要干塘曝晒或风冻,老化池塘要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