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市的渔用牧草种植,自六十年代引进以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全市1987年春播苏丹草面积3,500亩,秋播黑麦草面积达1万余亩。为了进一步推广种草养鱼,杭州市参加了由省水产局、省科委组织的、省淡水所负责的“大面积渔用牧草种植高  相似文献   

2.
各地消息     
<正> 冬闲田种草养鱼试验总结江西省莲花县自1987年9月至1988年4月进行了冬闲田种草养鱼试验。冬闲田种草养鱼以草食性鱼类为主,兼养杂食性鱼类,辅以滤食性鱼类。种草与养鱼在同一丘田中进行,每亩试验田种草0.2亩,养鱼0.8亩。1.鱼种放养:冬闲田面积171.99亩,其中养鱼面积116.44亩,种草面积55.55亩。10月中旬放养鱼种40754尾,其中草鱼20959尾,鲤鱼136973尾,鲢鱼4658尾,鳙鱼1164尾。2.种草情况:55.55亩田在6月底播种完毕,亩播种量为1.5公斤,施基肥亩平10担。3.冬闲田养鱼的二种方式:沟式冬闲田养鱼,鱼沟面积占养鱼面积10~15%;沟坑结合式冬闲田养鱼,沟坑面积占养鱼面积的25~30%。  相似文献   

3.
近年,由于养殖业发展较快,商品饲料供应愈来愈紧缺,市场上的许多鱼饲料,质次价高,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提倡种草养鱼,以草代粮,这是缓和养鱼饲料不足、提高养鱼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种草养鱼是我国综合养鱼法的一种方式,是提高草食性鱼类产量比例的措施之一。以塘泥种草,以草养鱼,以鱼的排泄物和残剩饲料等肥塘,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采用几种高产青饲料,按不同茬口种植,可以解决池塘养鱼中青饲料不能均衡供给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四季供草养鱼模式及牧草栽培技术措施江西省东北丘陵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可垦面积大,开发利用方式多。其中种草──养鱼模式就是一例,此模式将土、草、鱼三者的物质和能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将低丘红壤的种草、改土培肥和养鱼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四季供草养鱼模式解决了...  相似文献   

6.
养鱼的青饲料很多,受人们重视,较普遍的种植种类只有苏丹草,黑麦草及莪菜等。在诸多种草类中,我却喜欢种植农田害草-稗,稗草具有易种植,生长快,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各地渔事     
昭平县依靠优势大力发展种草养鱼广西区昭平县充分发挥山区冬闲田多、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把发展种草养鱼作为农村经济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产业来抓,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加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山区特色养殖---节粮型种草养鱼业2001年发展到4000亩,配套养鱼3500亩,比上年的种黑麦草3200亩,配套养鱼2800亩,分别增长800亩和700亩。全年可产鲜草220万公斤,直接生产鲜草80万公斤,间接生产鱼类20万公斤。全县已经形成以昭平镇、巩桥乡为中心,全县15个乡镇全面铺开的种…  相似文献   

8.
种草养鱼不仅可以加大草食优质鱼的放养比例,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大幅度减轻渔业生产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我站于1994年从外省引进优质、高产、高效鱼草——青割玉米进行试种。经2年的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100多亩,据测算青割玉米亩产量平均达豆.25万公斤,饲料系数22.5,劳动强度每天减轻2~4小时不等,劳动生产率提高近35%,主养草食性鱼类池塘单产提高近35%。引进草种推广种植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其种植技术介绍如下。一、分类与特点青割玉米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具有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9.
小米草的种植和养鱼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米草营养全面,产量高,成本低,是发展草食性鱼类养殖的优质廉价蛋白源,亦是培育滤食性鱼类天然饵料的绿肥来源。1983年湖北省水产局何裕康同志在澳大利亚考察期间从某地农业实验站引进小米草种子25g。为了探明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渔业中的应用价值及前景,1984年开始与本站协作,向我们提供小米草种子22.23g,开展了种植、制种及养鱼应用试验。我站1984年种植一季,面积18.61m~2,收获草种子7.5kg。1985年种植两季,面积共10.4亩,收获草种子967.5kg,证实了小米草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1986—1990年,我们开展了池底种草养鱼试验推广工作,种植面积分别为192、2747、5946、7600、7288亩,占全县精养鱼池底部种青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7%、66.3%、79.1%、92.4%、88.4%,深受渔农欢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种草养鱼是利用鱼塘的塘坡、塘埂、空闲地种植高产优质的青饲料养鱼,多余的草喂养猪、禽、而猪、禽粪养鱼的一种综合生态养殖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减少水体污染,节省成本,提高单位水体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在马庄乡渔场进行种养鱼高产高效技术试验,取得成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治松 《黑龙江水产》2000,(3):24-25,40
桦川县辖12个乡镇,北临松花江,建有四大灌区,水资源极为丰富,水稻种植面积40余万亩,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稻田养鱼的优越条件。桦川县稻田养鱼自1989年揭开序幕以来,发展迅猛,已初具规模。1998年稻田养鱼发展到6.2万亩,产量达600多吨,产值实现354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益阳地区网箱养鱼发展迅速。1992年,全区共有网箱1870只,预计可总产鲜鱼600t、鱼种90t,网箱养鱼已成为开发我区大水面渔业行之有效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随着其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饲料来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因地制宜地发展网箱养鱼,合理确定养殖对象,多途径解决饲料来源,是网箱养鱼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保障。一、种草养鱼发展草食型网箱草食型网箱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对于在湖泊、水库、河流进行网箱养鱼,应充分利用岸边空坪隙地扩种产量高、适应性广的优质饲草,如黑麦草、苏丹草、莪菜等。对于网箱数量比较多的地方,还应适当调出一部分种植其它作物的土地种植这  相似文献   

13.
我市现有稻田面积74万亩,其中可利用稻田养鱼面积达30多万亩,为发展稻田养鱼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近年来,由于受到严重干旱和平板式养鱼效益较低、不易管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我市稻田养鱼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为了开辟发展稻田养鱼的新路子,充分挖掘稻田养鱼的生产潜力,大幅度地提高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使稻田养鱼真正成  相似文献   

14.
衡阳县清潭乡良云村宏元塘组,17户,78人,耕地53亩,人平不足7分地。为了使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该组农民大力调整生产结构,户户开展稻田养鱼,获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1992年,全组稻田养鱼20.4亩,占能养鱼稻田面积的75%,培育10—20cm的草鱼种69600尾,平均每尾按0.3元计,收入20880元;  相似文献   

15.
综合养鱼,已从渔-农、渔-牧两个专业间的配置的双元结构发展到渔-农-牧综合经营的多元结构。通常有一种做法是“堤上种草养猪,水中养鱼套种,水面圈围养鸭”,把养鱼、畜禽饲养和植物种植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使陆地生态系统和水体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这种综合养鱼经营类型,目前比较普遍的有鱼-猪-草、鱼-猪-菜、鱼-猪-草-沼等模式。  相似文献   

16.
柳城县洛崖乡农户冼明权,在县水产站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种植优质牧草养鱼;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养鱼面积3.2亩,1993年共投鱼种4260尾,年终捕鱼2610.6kg,比1992年产鱼1275.8kg增产1334.8kg,增长104.62%,亩均净产鱼815.8kg,给当地养鱼户树立了种草养鱼获高产的样板。其主要的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17.
黑麦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且易种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一般每亩可产鲜草5000—7500公斤左右,是目前淡水鱼类养殖的主要青饲料。生产中若按每亩水面产150公斤草鱼计算,则需用6000公斤草料,如不考虑其它陆草、水草的供给,基本上就等于1亩水面养鱼,就要1亩地面种植黑麦草,才能保证草鱼生长的青饲料来源。而且草鱼吃草量一年之中每个月需要量各不相同,还要要求黑麦草每月的生产量能与其相适应。为了减少种草面积,协调黑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池塘养鱼效益,去年秋、冬季,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在水产科技人员的支持、鼓励、发动下.组织渔农大力发展种草养鱼,充分利用边角地、荒坡地、池埂、冬闲田等种植宿根黑麦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镇种植面积达500余亩。种植黑麦草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该草速生、丰产,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鲜草含粗蛋白3%),草食性鱼类喜吃,食  相似文献   

19.
种草养鱼除了要有相应的饲料地之外,还要有品种好、产量高、供草量与鱼类当时摄草量相应的高产品种。因此,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池埂、池边等饲料地,选择高产优质品种,合理安排种植茬口是种草养鱼的关键。近几年,苏州市不断从外地引进新品种进行适应性、产草量和利用效果等一系列试验,筛选出具有高产、优质、易种、适应性强的黑麦草、苏丹草、坚尼草、水葫芦等品种。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20,(5)
在简要介绍种草养鱼高效生态养殖模式优势的基础上,以种植小米草及黑麦草饲养鲢鱼、草鱼、鲫鱼、鳊鱼、鳙鱼混养模式为例,对种草养鱼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创建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