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子园是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林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近百个树种开展了选优、建园工作,林木良种化发展很快。如北欧、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  相似文献   

2.
(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作为我国南方林区重要的用材树种,经过几十年的遗传改良已进入到高世代时期,遗传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林木生长量也已获得较大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从杉木1代种子园家系子代测定林、杂交试验林和种源试验林中选择出优良材料营建了2代种子园[1],对新建的种子园材料进行子代测定是林木遗传改良的重要工作,不仅可了解其种子园的改良效果和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变异规律,也可为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提供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3.
一、林木良种化的基本形势林木良种化是林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长远的建设,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把良种化作为科学营林、集约管理、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北欧的一些国家,早在40年代就开始选择优树,建立种子园。美国、苏联、日本、澳大利亚也在50年代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有些国家生产上已广泛使用种子园、采穗(条)圃生产的种子和穗条造林,少数树种造林用种开始向使用第二代种子园的种子过渡,林木良种化工作已经取得了明  相似文献   

4.
林木后代鉴定是一神实验性的栽培措施,是林木改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鉴别某种林木的性状能否遗传,仅从其表现型个体直接进行判断和选择,效果不稳定,盲目性大。因此,在选优、建园之后,对第一代种子园(初级种子园)或经过当代鉴定的优树,采用种子(有时也用无性系)进行育苗造林所培育的后代,不仅对其表现型,特别是对其遗传性状进行有效的比较鉴定,从而为优中选优和建立高级种子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设林木良种基地是实现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化、质量标准化、造林良种化的有效途径,是生产高产、优质林产品的重要前提条件。我国的林木良种建设始于60年代初,当时在南北方主要林区对杉木、落叶松等树种开展了选优工作,并建立了一批种子园,7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迄今全国已建成种子园11万多亩,母树林45万多亩。广东省台山县湿地松种  相似文献   

6.
黄永权 《热带林业》1999,27(2):65-73
扼要介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在近50年间,对南洋杉林木改良的进展及造林情况,其取得的累积遗传增益已从人工林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一代种子园种子材积增益13%,第二代增益28%。目前,昆士兰已经着手第二个循环改良育种计划,育种工作已扩展到包括长节南洋杉的遗传改良和种源内的杂交育种。并对广东省南洋衫遗传改良及其造林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林木良种繁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我国林木良种繁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从80年代起,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并对40多个主要造林树种,开展了不同水平的遗传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效。林木良种繁育工作,充分利用种源、林分和个体选择的结果,按照自然区划和树种特点,建立不同层次的种子生产基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园址选择不尽合适,繁殖材料选择、配置不当,经营管理粗放,产量较低,在种子园建设中,对实生种子园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林木种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林木种子生产从五六十年代的自采自育开始,到七八十年代初步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林木种子生产基地(采种基地、母树林和种子园),林木种子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了林木种子生产管理机构;良种生产能力和使用率逐年提高;以选优建园为主的科研、生产...  相似文献   

9.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是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14省(区)亚热带地区,每年木材产量约是全国商品材产量的1/5到1/4,20世纪90年代年造林面积40万hm^2左右。约占我国人工林面积的1/10。杉木育种虽取得很大成绩,但还不能满足生产上对良种的需求。为了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加快林木良种建设步伐,提高良种的遗传增益,作者在杉木1代种子园建立的基础上,于1992年起开展了杉木高世代(即2代)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同时,于1997—1999年连续3a进行了杉木2代种子园单亲子代林的测定研究。  相似文献   

10.
林木高世代育种原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主要造林栽培树种先后开展了有协作、有计划、规模化的多世代育种工作.他们的树种改良工作已进行到第二、第三代(第二、第三轮)育种,并且积累了丰富经验.林木高世代育种,应遵循林木遗传育种原理,制定出林木育种策略,组建成独立的育种群体.结合国外先进经验,系统地介绍了林木高世代育种的一般程序;育种群体的组成、规模、结构;育种群体与生产群体的管理等内容.并对发展我国林木高世代育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欧洲林木育种工作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从那时起林木遗传资源调查和收集、选优和营建种子园、无性系选育和推广就受到了高度重视。文章综述了欧洲林木育种的历史、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了出现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湿地松、火炬松原产美国东南部,为美国南方松中最重要的速生针叶用材树种。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引种,至今已有80多年的成功种植历史,目前全国适栽区均有大面积栽培,并已成为我国引种成功的主要速生丰产林树种之一。湖北省属湿地松、火炬松适生区,20世纪70年代初在荆门市彭场林场建立了全国第二大湿地松种子园。  相似文献   

13.
林木种子良种化引起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林木良种化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意种子来源;第二阶段是选择优良母树林和优良母树(正号树);第三阶段是建立种子园。到目前为止,瑞典、芬兰、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已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先后都建立了种子园。种子园是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树木种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黎平县国营东风林场作为国家级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基地之一,在杉木遗传改良领域取得的成果众多,先后营建了杉木初级种子园、第一代改良种子园和二代种子园,目前正在向更高世代种子园迈进。  相似文献   

15.
刺槐是我市山地及海、河滩地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研究刺槐的遗传增产潜力,自然是十分必要的。选择优良的个体和家系用于生产,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并可为建立改良代种子园提供依据。为此,我们从1972年开始,利用本地和省选优树,建立无性系种子园5亩,至1978年开始结种,从1980年起进行了子代测定。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优树(又称正号树)的选择,配合种子园的建立,是当前国内外实现林木良种化最主要的途径。优树选择,是根据选种目的,按表现型一株一株地选出,一株一株地评比。所以,它比混合选择更加精确、可靠。优树选择,始于本世纪30年代。当时只有丹麦、瑞典的少数人做这项工作。目前世界上已有30来个国家作了选优和建园工作。我国广大林业职工,遵循毛主席“自力更生”的教导,于60年代初期试行这项工作。近年来,全国各省区普遍加快了选优工作进程,有的省区  相似文献   

17.
美国是世界上营建林木种子园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十年代就开始营建种子园,且发展较快,现已开始营建第三代种子园.目前,美国南部地区50%以上的造林用苗由种子园培育;湿地松,火炬松的初级种子园、去劣疏伐种  相似文献   

18.
杉木是四川重要的用材林树种。发掘和利用种子园中杉木优良单株和遗传型,是杉木遗传改良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月江杉木2代种子园为选优目标,采用标准地法,选择出84个遗传型的杉木优树,优树群体由197株母株组成,优树胸径处于25 cm~40.7 cm的区间,平均胸径29.7 cm,优树来源广泛,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基础,可为新一代种子园的建设和优株无性系化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9.
1980年7月,我们在开展《油松种子园经营技术研究》课题的同时,对全地区的油松种子园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及对今后工作的意见整理如下。一、种子园现状选择优树,建立种子园,是当前国内外实现林木良种化的一条主要途径。为了逐步作到用良种育苗造林,提高造林质量,加速绿化步伐,宝鸡地区从1974年开始建立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开展了油松选优和种子园营建工作。到目前为止,已有八渡,固关、营头和黄牛铺等林场共选出油松优树313株,建立嫁接种子园569亩,实生种子园123.12亩,优树汇集区30亩。曹家河等林场也正在进行建园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林木种子园的目的当林木种子园初次被提出来时,营林学者们积极性相当高,理由有二:第一理由是明显的——会使更佳遗传品质的种子成为有效的;第二理由实际上是有助于从事种子园计划的决定。其它理由是期望林木种子园较易有效、丰产,又易采种。尤其某些国家的林学家一般满足于森林质量而没有更换土生树种的意图。后者是重要的,当然波兰属这种情况。遗传改良是可能的和种子园计划是有效的途径,两者均可实现,但为获得所期望的种子供应简便的希望则已普遍失败了,特别是世界主要木材市场北温带森林。在某种程度上对种子园不抱幻想的理由是急躁的。我们过早地期望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确得以改善。种子园开始生产,但树木较高大,球果难于采集,而成为和现实林分一样多的问题。攀登嫁接是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