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龙茭2号和浙茭911为材料,研究极多产和极多菁混合液(DMDQ)对夏茭和秋茭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极多产和极多菁混合液可增加夏茭产量,比对照增10.93%,增产原因在于增加了其株高、壳茭重、肉茭重、纵径,茭肉横切面横径长及横径宽.极多产和极多菁混合液也可增加2个品种的秋茭产量,其中以375倍处理(DMDQⅡ)效果最好,其次为500倍喷2次(DMDQⅢ)处理,而500倍(DMDQⅠ)效果较差.在本试验条件下,较高浓度的极多产和极多菁混合液更有利于茭白增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早茭白上市时间,增加农民收入,2年来,我们进行了茭白大棚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大棚茭白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1栽培技术1.1品种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中熟品种浙茭2号,该品种株高2m左右,叶宽3.5~4.5cm,分蘖较强,抗逆性好。茭体呈纺锤形,茭肉长17cm左右,横径4cm左右  相似文献   

3.
王付红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28-129
根据多年双季茭白栽培的生产实际,总结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双季茭白选种、分株移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贮运等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般每667m2产夏茭(水壳茭)2000kg左右,秋茭产750~1000kg,年产值5000元以上,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4.
传统茭白栽培可分双季茭和单季茭,双季茭传统栽培一般于4月上旬定植,当年秋季采收秋茭,翌年采收夏茭;单季茭一般于4月下旬定植,当年9月上旬开始采收1次秋茭。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引进优良品种,进行双季茭白反季节栽培新技术试验,提早和推迟采收季节,  相似文献   

5.
一、广益茭无锡市郊地方品种。该品种植株较矮,株型较紧凑,叶色浓绿。秋茭株高1.85~1.9米,成熟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茭肉长25厘米左右,单茭重75克左右;夏茭株高1.7~1.8米。成熟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茭肉长20厘米左右,单茭重60克左右。  相似文献   

6.
2010—2011年余茭4号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余茭4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浙茭2号,夏茭增产10.110 t/hm2,秋茭增产6.135 t/hm2,2季合计增产16.245 t/hm2,增产幅度达31.22%。而且秋茭采摘期比对照品种推迟21 d,上市期为茭白空档,货畅售价高,2季合计增收43 290元/hm2,增幅达42.39%,增产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来自浙江省内外各茭区33份茭白种质资源在余姚河姆渡连续3年进行了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鉴定农艺性状并作综合评价。从这些茭白种质中筛选出适应河姆渡生态条件、综合性状好的材料8份,其中单季茭4份:金华冷水茭、余茭3号、北京茭、本地象牙茭;双季茭4份:浙991、浙大茭白、河姆渡双季茭、浙茭2号。  相似文献   

8.
茭自在宁波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茭自口感好,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因此茭自在宁波市乃至江浙地区栽培面积较广、市场需求较大,同时种植茭白也已成为一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大力推广双季茭棚栽模式,目前全区棚栽茭白面积已达到100hm^2,且连年来新发展面积不断扩大。双季茭棚栽模式通过技术管理手段,将春夏季节茭白的上市时间提早2个月左右,使一般的夏茭演变为春茭上市,从而填补产品的市场空档,并在二季茭白生产中注重春茭的产出,进而大幅度增加产品价值,增加农户收入。同时使茭白上市季节错开了茭自主要害虫——螟虫的发生为害高峰期,配套安全生产技术,使春茭产品的安全性明显提高,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结合种植户多年的实际经验,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地利用冷水烂糊田加速发展了双季茭白——于籽茭。现在以傅宅村为主的十余个行政村,已发展于籽茭面积达1300亩。于籽茭是双季茭白中较为理想的一种早熟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商品性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一般春季每亩可收茭白2500公斤,秋季每亩可收500公斤左右,两季合计可收3000公斤,高产田块每亩可超过3500公斤,每亩经济收入可超2000元。  相似文献   

10.
茭白系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蔬菜,主产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茭白对光、温的反应,可分为单季与双季茭白两类。单季茭白集中在10~11月采收;双季茭白夏、秋两季采收,夏季集中在6月份采收,秋季10~11月采收。本文所述春季茭白系双季茭白通过大棚设施栽培促成早熟,将夏茭采收期提前到春季(即4~5月采收)。我们通过两年栽培研究表明:优选茭种、适时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培土、加强大棚期管理等措施,是提高春季茭白产量、品质及提前上市的关键。春季茭白4月初即可上市,亩(1亩=1/15公顷)产在2000公斤左右,由于采收上市早,市场最高售价达8元/…  相似文献   

11.
茭白系多年生缩根性水生蔬菜,主产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茭白对光、温的反应,可分为单季与双季茭白两类。单季茭白集中在10~11月采收;双季茭白夏、秋两季采收,夏季集中在6月份采收。秋季10~11月采收。本文所述春季茭白系双季茭白通过大棚设施栽培促成早熟,将夏茭采收期提前到春季(即4~5月采收)。我们通过两年栽培研究表明:优选茭种、适时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培土、加强大棚期管理等措施,是提高春季茭白产量、品质及上市时间的关键。春季菱白4月初即可上市.单产(即每667平方米产量.  相似文献   

12.
河姆渡双季茭白,别名六月茭,生长势较强,质地细嫩,叶甜美,品质佳,产量高,为宁波地区双季白主栽品种。栽培上要掌握选好田,适时移植,施足基肥,及时耘田、除草、剥黄叶和防治病虫害等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双季茭白(秋茭)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溉水位相结合的4种灌溉处理方式,即处理Ⅰ:分蘖前中期、分蘖后期、孕茭期和采收期的水位分别为4~5,1~2,8~9和1~2 cm;处理Ⅱ:4~5,4~5,14~15和4~5 cm;处理Ⅲ:8~9,4~5,14~15和4~5 cm;处理Ⅳ(对照):14~15,8~9,19~20和8~9 cm,比较研究了这4种灌溉方式对双季茭白(秋茭)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Ⅰ,Ⅱ和Ⅲ的株高明显低于处理Ⅳ,分蘖数则明显多于处理Ⅳ,前3个处理间的株高、分蘖数差异不显著。4个处理间的壳茭重、净茭重差异不显著,但3个节水灌溉处理的净茭长度和宽度明显较大。处理Ⅱ和Ⅲ的产量比处理Ⅳ分别增加0.79%和3.87%,处理Ⅰ的产量略低于处理Ⅳ。本研究表明,与传统灌溉方式(处理Ⅳ)相比,在茭白植株分蘖期、孕茭期和采收期分别减少30%~50%的灌溉水量,可以明显降低茭白植株的株高,增加分蘖数与茭白产量。据此,提出的双季茭白(秋茭)节水灌溉技术是可行的,并可节水30%~5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利用大棚双季茭5—8月茭白田空闲期套种一季丝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创建了茭白—丝瓜—茭白的新型种植模式,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该模式下秋茭、大棚夏茭、丝瓜栽培技术,以期为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选育成的茭白新品种一河姆渡双季茭白分蘖力强,品质好,商品性优,已成为余姚的主栽品种之一。据引进的3个茭白新品种的试种结果,浙911的分蘖力强、植株紧凑、叶色淡绿、茭型好,品质和产量明显高于本地2个主栽品种,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茭白系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蔬菜,主产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茭白对光、温的反应,可分为单季与双季茭白两类。单季茭白集中在10~11月采收;双季茭白夏、秋两季采收,夏季集中在6月份采收,秋季10~11月采收。本文所述春季茭白系双季茭白通过大棚设施栽培促成早熟,将夏茭采收期提前到春季(即4~5月采收)。我们通过两年栽培研究表明:优选茭种、适时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适时培土、加强大棚期管理等措施,是提高春季茭白产量、品质及提前上市的关键。春季茭白4月初即可上市,亩(1亩=1/15公顷)产在2000公斤左右,由于采收上市早,市场最高售价达8元/公斤以上,平均价也有4元/公斤以上,平均亩产值8000元以上,同时春季茭白在整个生长期内病虫危害甚轻,可不用或少用农药,易于实现无公害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介绍浙江省茭白主要栽培模式的特点、上市期,重点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茭白的生产成本及效益。结果发现,双季茭设施栽培模式虽生产成本高,但茭白品质好,价格优势明显,生产效益最好;单季茭收二茬栽培模式生产成本较双季茭低,价格优势较突出,生产效益介于双季茭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之间;单季茭高山栽培模式茭白采收期处于蔬菜生产淡季,效益也较为理想;而露地茭白传统栽培模式效益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茭白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又名茭笋,为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沼泽草本植物。茭白采收期为5~6月和9~10月,对调节春淡和秋淡,增加上市花色品种有着重要作用。一般单季亩产量1200~2000kg,单季茭白和双季茭白中的夏、秋茭兼用型均宜春季4月初定植。  相似文献   

19.
余茭4号是从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双季茭白新品种。该品种株型高大紧凑,分蘖力强,孕茭性好,茭型大,品质优,商品性好,抗病虫性强,产量高,秋茭晚熟,2012年12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余茭4号秋茭单个壳茭重136.7 g,净茭重90.8 g,667 m2产量1 324.8 kg;夏茭单个壳茭重118.1 g,净茭重70.4 g,667 m2产量2 704.3 kg。总结了余茭4号栽培要点及繁种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龙茭2号是由浙江省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4家单位通过系统选育培育出的耐寒晚熟双季茭白新品种,在桐乡等浙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龙茭2号夏、秋两季种植每亩产值可达1.5万~1.7万元,从全年经济效益来看,并不低于当地主栽品种。目前该品种已得到部分茭农的认可,种植面积已达26.7公顷并逐年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龙茭2号属双季茭类型,晚熟,植株生长旺盛。设施栽培的夏茭株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