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珠江上游的凤山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重点县,自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以来,林业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目前,凤山县已经完成退耕还林造林20多万亩,珠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2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5%,为建设富裕凤山、生态凤山夯实了重要基础。照顾实际,算清“经济好处账”退耕还林工程是凤山林业的“头号工程”。这一工程主要追求生态效益,要求“生态效益优先”。凤山县的领导干部深知,无论是退耕地造林,还是建设珠防林、生态公益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不矛盾。在凤山,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宜君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措施,加强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积极发动全县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03年底,共完成退耕还林17.5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9.08万亩、宜林荒山造林8.45万亩。全县植被覆盖率由1998年的79.4%提高到现在的91.8%,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36.4%提高到现在的46、4%。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共新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4.87万亩,占退耕地造林的53.6%。仅核桃就达3.8万亩。未退耕前,农民在25度以上的  相似文献   

3.
余遵本  王胜男 《安徽林业》2009,(6):23-23,29
2000年初,中国政府作出了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重大决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地处中部生态脆弱地区的安徽省也于2002年拉开了这一宏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帷幕.弹指一挥间,十年磨一剑.到2009年,安徽省共完成工程面积87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3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65万亩,封山育林80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成功实施,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极大地改善了安徽生态面貌.据测算,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安徽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据对地处皖西大别山区的岳西县退耕点观测,还林2年的退耕地土壤侵蚀量比不退耕的坡耕地减少66%,比裸地减少80%,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由原来的4240吨下降到1800吨,退耕还林的巨大生态效益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福贡县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强化宣传和引导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结合实际选择合适产业;完善管理措施;强化工程管理;保障退耕救灾林补贴。以解决广大退耕农户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切实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巴东县位于长江上游,三峡腹地,从2002年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巴东县认真落实“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返弹,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在确保退耕还林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前提下,利用退耕还林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做好退耕农户增收文章,取得较好效果,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上,经过逐步摸索积累,巴东县采取了以下8项措施,保证工程建设进度质量。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成立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建办公室,由专班开展日常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退耕还林工作,主要领导带头深…  相似文献   

6.
在退耕还林中,对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同时对改造后的林分效果因子连续3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退耕还林低产低效山杏林进行高接换头改造,可达到变低产低效生态林为优质高效经济林,促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生态敏感性分区与生态退耕标准及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针对我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生态退耕缺乏科学依据和合理规划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在生态敏感分区的基础上,对我省生态退耕适宜性进行评价,提出了我省生态退耕标准,并通过统筹测算提出我省近期、中期生态退耕规划,为我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将具有生态功能的药用林草植物种还在退耕的土地上,使退耕区广大的农民群众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并进行以林业为主的建设而开展非林业产业即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建立长久稳固的经济产业,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协凋发展,达到以林促经,以经养林,确保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生态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其生态综合效益,对后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相关政策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宜昌市2000~2013年退耕还林情况,并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空气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为评价指标,系统评价了宜昌市退耕还林情况。结果表明,宜昌市共退耕还林12.21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4.95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97万hm~2,封山育林0.29万hm~2。造林林分以生态林为主,其次为经济林。幼龄林和中龄林的面积接近,近成熟林面积最大。不同退耕模式的生态效益物质量和价值量表现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地还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年生态价值总量为79.07亿元,其中,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的生态效益价值量分别为32.19亿元、45.03亿元和1.85亿元。  相似文献   

10.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退耕还湿试点范围,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文件在"加强农业生态治理"部分,林业改革较以往着墨更多。文件要求,要加强生态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吴键 《新疆林业》2014,(3):13-14
自2002年以来,吐鲁番市依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紧紧围绕“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31万公顷(19.67万亩),其中退耕造林0.51万公顷(7.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53万公顷(7.87万亩),封育0.27万公顷(4.1万亩)。  相似文献   

12.
生态效益的监测与评估不仅是退耕还林工程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也是新一轮工程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以陕西省为例,以1999-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逐级统计数据和2个站点生态参数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成熟、有效的森林生态服务评估体系和方法,对陕西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了监测与初步核算。结果表明:(1)1999-2014年,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经历了先增后减的总体变化,共实施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28.11万hm~2,退耕地还林的造林101.56万hm~2,封山育林15.79万hm~2;(2)生态效益物质量测算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已在发挥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涵养水源22.7亿m3·a-1,固碳383.40万t·a-1等;(3)生态效益价值量测算结果表明,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为965.31亿元·a-1,以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为272.07亿元·a-1。因此,初步结果表明,工程已在发挥重要成效,且价值量巨大,研究可为重大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际情况,总结目前兵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具体分析了退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退耕还林后续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对兵团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自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增收致富门路明显拓宽;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分析云南塔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培植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从“补植补种”的树种选择,发展生态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培植经济林果加工龙头企业,将退耕还林的生态林纳入公益林生态补偿,加快林地抵押贷款和林权流转的建设步伐等几方面探讨了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在2007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退耕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灵台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以提高退耕地区粮食产量、拓宽退耕农民增收渠道、改善退耕农  相似文献   

16.
石楼县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黄东岸,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流失十分严重。全县总面积为743km2,其中耕地面积为4.65万m2,宜林地面积达5.33万hm2,25°以的坡耕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70%以。2000年以来,该县抓住国家退耕林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程,4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50hm2,其中退耕地还林1.27万hm2,林荒山地造林2.23万hm2。退耕还不仅有效改善了该县生态环境,增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了其他相关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山西省的退耕林大县,能高标准实施好如此规模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得益于抓住了下3个关键环…  相似文献   

17.
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是根本,经济效益是保障。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退耕还林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确保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走出“四大”误区。必须走出退耕还林“淡化经济效益”的误区有人认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是以粮食换生态强化了生态效益,淡化了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国家要求退耕还林中生态林比例不得小于80%,经济林比例不得超过20%。这是因为,盲目发展经济林,势必造成种植结构雷同,结果不但生态目标不能实现,而且林产品的销售也没有市场…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我国将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作为自治区退耕工程管理部门,我们对国家林业局建设生态文明、谋划启动新的生态修复工程满怀信心、热切盼望。为了积极争取新的退耕任务,使我区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范围,我们认真学习了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文件精神,科学分析了当前林业形势,提前谋划、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各项工作。我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305.5万亩,工程建设覆盖了全区除青铜峡市以外的21个县(市、区)以及自治区农32.32 153.02  相似文献   

19.
宁夏自治区隆德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61.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4.6万亩,栽植山杏、山桃为主的生态林13.1万亩。其中气温相对较高,立地条件较好的河谷川道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已栽植适宜嫁接改良的山杏、山桃面积8万多亩,为实施高接换头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砧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采用高接换头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发展高效经果林,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总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就贵州省毕节市岩溶石漠化地区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含量、发展特色经果林和菌材林产业、加强生态旅游业发展、培育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民劳动技能等退耕还林产业发展建议,以期为类似退耕还林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