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与应用情况,结合云南蔗区实际情况,对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云南蔗区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提出云南在甘蔗生产中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近年云南甘蔗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应用面积的统计研究,阐述了当前云南甘蔗品种及栽培技术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云南蔗区品种的发展趋势,并针对云南蔗区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今后品种栽培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滇东南、滇西、滇南等蔗区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蔗区间土壤基础肥力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蔗区内的变化差异更大。结合影响云南蔗区土壤肥力差异变化的施肥、耕作制度、土壤类型等因素,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对保持蔗区土壤肥力平衡,提高甘蔗单产和质量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云蔗03-194,亲系:新台糖25×粤糖97-20,中大茎,中早熟,丰产、高糖,自然脱叶,宿根性好,抗旱性和抗倒性强。云蔗03-194在国家区试中蔗茎产量101.4t/hm2,甘蔗糖分14.40%,含糖量14.68t/hm2;在云南临沧、德宏、保山、红河等主产蔗区旱地生产示范中蔗茎产量117.6 t/hm2,甘蔗糖分15.23%,含糖量17.43t/hm2;该品种适应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蔗区肥力中等以上的蔗区种植,在燥热蔗区种植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1993~1994年开展了旱地甘蔗深沟板上镇压的抗旱保水栽培试验。两年的试验结果,新植蔗每公顷增产21~22.2吨,宿根蔗增产IO.46吨,此项栽培技术具有抗旱、保水,提高旱地甘蔗产量和含糖量,是适合云南旱地甘蔗推广的一项高产高糖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云南蔗区年降雨量70O一1000turn,雨季集中于5~10月,旱季长达7个月,在春旱严重情况下,甘蔗种苗常失水死去,因而出苗率低,单产不高,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旱坡地上,环山带状水平开沟,沟深40cm,沟底宽15cm,沟心距100cm,甘蔗种苗平放于沟两侧板土上,用下沟的细上盖上沟种苗,…  相似文献   

7.
云南蔗区自然气候特点与生态区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系统分析了云南甘蔗产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特点。根据作物生态区划的基本原理,以温度为一级指标,年降雨量、干燥度及农业意义为二级指标,将云南蔗区划为6个生态类型蔗区,即:北热带湿润区、北热带半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半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为云南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试论攀西蔗区植蔗生产的生态优势与主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攀西蔗区优越的生态条件可与珠江三角洲的惠阳及福建漳洲相媲美,现已是我省重点蔗区。“九五”期末,植蔗面积与蔗产量将分别增加30%和33.8%。品种滞后于生产发展所需与抗旱栽培是现阶段植生产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甘蔗新品种桂糖27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桂糖27,亲系粤糖85/1622×崖城84/125,中大茎,早熟、高糖、丰产、宿根性好,抗旱能力强,适应性广.产蔗量(96.1t/hm2)较新台糖16号(85.4t/hm2)增产12.5%;甘蔗蔗糖分(14.59%)与新台糖16号(14.88%)相近;含糖量(14.0t/hm2)较新台糖16号(12.7t/hm2)增产10.2%.该品种适应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蔗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试论高原蔗区甘蔗生态育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云南高海拔蔗区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形成的立体气候和小气候环境差异及干湿季分明,冬春干旱蔗区多元灌溉条件,甘蔗大生长期热量不足,冬季霜冻出现频率和大小不一,土壤瘦瘠等特殊生态条件。论述了高海拔旱地甘蔗农业在生态系统的育种的育种 :萌发力强,早生快发,前中期生长快,成茎率高,有效茎多,抗旱,抗病,耐寒力强,宿根性好,糖分高,早中熟的中至中大茎品种。  相似文献   

11.
何春林 《甘蔗(福建)》1998,5(1):26-30,39
本文论述了雷州半岛特旱蔗区甘蔗抗旱增产综合技术的核心应从畜水、保水、节水和高效用水出发来提高蔗田水分(自然降水、补充灌水)利用效率;并提出了“提高蔗田蓄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蔗发,充分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和开源节流”四大环节组成的抗旱增产的综合技术体系及其对甘蔗增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加强云南蔗区甘蔗控释肥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劳动力成本较高是制约云南蔗区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云南蔗区气候、土壤肥力状况和甘蔗需肥特点,追踪国内外控释肥的研究进展,研发甘蔗控释肥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种植甘蔗劳动力成本,保护环境和提高种植甘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研究应用飞机大规模喷施抗旱型增糖增产剂的实际效果,为在生产上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实现增产增糖提供依据。本研究在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年度于广西蔗区甘蔗生长后期应用飞机大面积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共2 400 hm2,以后分别调查其对甘蔗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后甘蔗绿叶数和叶绿素都有所增加,并提高了蔗汁锤度和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和蔗糖分,降低了蔗汁还原糖分,其中以2009~2010年度喷施50 d时表现最为明显,新植和宿根蔗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2.23%(绝对值,下同),新植蔗增糖效果优于宿根蔗;不同时期总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1.33%。甘蔗株高、茎径、单茎重有一定的提高,平均甘蔗产量比对照增加14.3%,以宿根蔗增产效果优于新植蔗。应用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可以防止甘蔗叶片早衰,实现增糖增产,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甘蔗产业面临品种单一造成的种性退化、单产及糖分下降等多种问题。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探讨主蔗区的多系布局,是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国主要蔗区广西百色、广西崇左、云南保山进行的第四轮国家甘蔗品种集成示范的2013—2015年数据结果 ,利用因子分析和AHP分析,对参加国家集成示范的10个品种进行了糖分、产量和发育方面的评价与分析。通过客观综合得分对入选品种排出了权重,给出了我国主要蔗区广西和云南相对应的主产蔗区多系品种布局的试行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德宏蔗区3种甘蔗虫害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云南德宏蔗区3种甘蔗害虫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云南甘蔗生产低产低效的重大问题 ,1998~1999年 ,云南省科委组织实施了“甘蔗丰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重大成果推广项目 ,在旱地蔗区重点推广“八五”科技攻关形成的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穴植聚土栽培法”和“深沟板土槽植法” ,并结合改变植期 ,实行秋植、冬植 ;在水浇地蔗区实行集“选用高产高糖良种、提早植期、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为一体的“亩产吨糖”综合技术。该项目以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省科委宣教中心为宣传单位 ,昆明市植保站和云大120公司为配套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7.
薛晶  张会华 《广西蔗糖》2010,(3):15-17,29
在2008~2009年弥勒蔗区进行的二年新植一年宿根云南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中,综合12个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工艺性状,综合表现好的品种是云蔗03-103、德蔗03-83、云蔗02-2332、云蔗99-91,其余品种在各个方面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试验和调查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在蔗尾下种基础上创新的宿根蔗尾下种技术的抗旱等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的认识,总结提出了整套宿根蔗尾下种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项目,我们于1993-1994年开展了旱地甘蔗深沟、板土、镇压的抗旱保水栽培试验研究。据昌宁县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新植蔗每公顷增产21-22.2吨,宿根蔗增10.46吨,增糖0.5%。此项栽培技术具有抗旱、保水、延长宿根年限、提高甘蔗的产量和含糖量的明显效果,是适合云南旱地甘蔗推广的一项高产、高糖重要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水浇地宿根甘蔗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植甘蔗栽培、收砍质量、宿根管理、蔗地营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云南蔗区宿根蔗低产低效的主要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实行快锄低砍,保护蔗蔸;蔗叶还田保持蔗地营养;地膜覆盖,保证土壤温度的“三保技术”和宿根蔗田间管理上及早开垄松蔸,早施肥管理,早防治病虫草害的“三早”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