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线虫DD—136(Neoaplectana carpocapsae Weiser)是一种昆虫寄生性线虫。其第三龄幼虫通过寄主昆虫的口器侵入到消化道后,穿过肠壁进入血腔,引起昆虫败血症,一般经24~36小时寄主便大量死亡。在害虫生物防治工作中,自Dutky和Hough指出利用寄生性线虫对害虫防治的可能性后,美国、捷克、澳大利亚、苏联、法国等开始研究其在害虫防治上的实用价值。据报导,被应用于防治害虫的实验有100多项,包括  相似文献   

2.
新线虫属线虫对几种害虫的致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国外试验表明,新线虫属Neoaplectana线虫是广谱性的昆虫寄生性线虫。我们于1978~1980年先后从美国、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引进该属的11个种和品系。引进后,在室内做了杀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或品系的线虫对不同种害虫显示出不同的敏感性。但总的说来,室内的杀虫效果是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昆虫病原线虫泰山Ⅰ号是小杆目异杆线虫科异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线虫。1984年5月,自山东泰安苹果园土壤及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ham)圆茧分离获得。在长江以北地区分离到这种昆虫寄生性线虫还未见有报道。其生活史包括两个世代,即卵生世代(短世代)和卵胎生世代。25℃温度下完成整个生活史需9天时间。它与一种无色杆菌(Xencrhabdus)互惠共生,线虫进入昆虫体腔便释放出其共生菌,引起昆虫败血病,48小时内导致寄主死亡。尸体变红并发出较强的生物光。本文主要报道其生活史、形态、共生菌、人工繁殖方法及对桃小的致死效果。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素对新线虫属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寄生性线虫与其他生物一样,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到防治害虫的效果。国外引进的种群能否适应异地的自然环境,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探索、了解从国外引进种群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对新线虫属中的一些种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作了观察和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昆虫线虫抑制植物线虫的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斯氏科(Steinernematidae)、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索科(Mermithidae)和小杆科(Rhabditidae)线虫为几类较有生物防治前景的昆虫线虫。一些昆虫线虫除了能够有效地防治有害昆虫,还具有抑制植物线虫的作用,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小杆科、小杆属Rhabditis(Oscheius)的某些昆虫线虫品系也有抑制植物线虫的作用。国内在这方面报道很少,国外许多线虫研究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过一些研究。本文着重报道昆虫线虫抑制植物线虫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植物线虫的生物防治途径和昆虫线虫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新线虫和异小杆线虫都是昆虫病原线虫。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类很有希望的害虫生物防治因子。Khan et al(1976),Thomas and Poinar(1977,1979)先后从异小杆线虫分离出一种产色素的具生物发光的细菌,这些细菌栖息于线虫的咽、肠腔与线虫共生。当异小杆线虫侵入昆虫寄主时,把细菌从肛门排出释放到昆虫的血腔,由于细菌的增殖,在24~48小时内,致使昆虫因败血症而死亡。因此,在应用线虫防治昆虫中,共生菌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证明,共生菌对线虫的繁殖和发育也是必需的,它能转化昆虫的物质为线虫所需要的营养。因此分离和培养共生菌对大量繁殖线虫,尤其以人工饲料工厂化生产线虫以用于大田时更有着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本文报导了首次从我国广东阳江(8204,8401菌株)、海南岛琼中(8405菌株)发现的异小杆线虫的共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其致病性作了测定。  相似文献   

7.
绿僵菌对蝗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绿僵菌是农林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虫生真菌之一,寄主范围极其广泛,已记载的寄主昆虫超过200种。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作为蝗虫的重要生防真菌,它对多种蝗虫防效显著,其中对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防效达88.1%。关于该真菌对非目标无脊椎动物的影响,尤其是对蜜蜂、家蚕及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试验研究了黄绿绿僵菌对草原蝗虫天敌及其种群动态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蔗扁蛾幼虫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害虫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Bojer)已给广东的花卉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对华南地区甘蔗和香蕉等重要经济作物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寻求防治良策,刘南欣等在室内进行了三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感染蔗扁蛾幼虫的敏感性试验。此后,程桂芳、田世尧等也进行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蔗扁蛾幼虫的研究,但其试验仅限于室内或少量寄主植物的处理。大面积条件下的情况则未见报道。鉴于此,作者进行了大面积条件下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蔗扁蛾幼虫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国内在利用寄生性线虫防治农业害虫的研究工作已逐渐开展起来。但目前对于昆虫寄生线虫的调查方法尚缺乏系统的资料。几年来,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关同志的帮助下,我们对索科线虫调查,采集、标本制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把有关方法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秀玲  王进贤 《昆虫天敌》1989,11(3):101-103
昆虫病原线虫在防治甘蔗突背黑色金龟子幼虫上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王进贤等(1986)就不同昆虫病原线虫种类对蔗龟幼虫的致死效果以及土壤类型对线虫的感染力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几年来,连续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也显示了线虫防治蔗龟幼虫的潜力。不同的线虫种或品系对突背黑色蔗龟幼虫的致死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室内外试验证明格氏线虫感染力最高。由于同种线虫的不同品系对害虫的感染力存在差异,而格氏线虫有若干不同品系,除了从国外引进的品系外,近年又在我国采集和分离到该种  相似文献   

11.
抑制性谷氨酸受体(IGluRs)通道及其相关杀虫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抑制性谷氨酸受体(IGluRs)属于半胱氨酸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超家族,主要介导神经和肌肉细胞中抑制性的神经传递,目前仅在无脊椎动物中发现,在脊椎动物中尚未发现,因此是高选择性杀虫剂的理想靶标。IGluRs主要分布在无脊椎动物的神经和肌肉组织中,对控制吞咽、运动、感知和保幼激素的生物合成等可能起关键作用。人们对IGluRs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对线虫和模式昆虫的研究,目前在线虫中共发现了4种α亚基和1种β亚基,是否有一种新的亚基类型如γ亚基尚不确定,从昆虫体内仅克隆了α亚基。就生理功能和药理特性而言,IGluRs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最为类似,但其氨基酸序列却与甘氨酸受体相似性最高。作用于IGluRs的杀虫剂包括阿维菌素/美倍霉素类、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以及吲哚二萜类化合物Nodulisporic acid等。对IGluRs的生理功能、分子特性、药理性质及相关杀虫剂的作用机理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一、绪言Bovien(1937)首次报道了感染期的斯氏线虫Steinernema bibionis与细菌有共生的关系。以后,Weiser(1955)和Dutky(1959)分别发现昆虫病原线虫S.feltiae(=Neoaplectana carpocapsae)的捷克品系及DD—136品系与细菌亦有类似的关系。现已证明:至少有二个属的昆虫病原线虫可携带并将细菌释放到活昆虫寄主的血淋巴中。这些线虫为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和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s。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外常用测定斯氏线虫对Sleinernema spp.寄主侵染力的方法是沙埋法(Bedding 1983),把目标昆虫埋入一装有含水量为7%的80克细沙的标准盒底部,沙上滴加线虫悬浮液。对非土栖昆虫,是不适宜的。York(1957)在测定DD-136线虫对欧洲玉米螟(ECB)的侵染力时,采用培养皿底部放滤纸,再加入线虫液和接入ECB,但由于ECB的逃逸而使试验失败。后来他在培养皿里加鲜玉米组织,才使试验成功。作者在研究斯氏线虫对亚洲玉米螟(ACB)侵染力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种兼有密封性、透气性,并能满足昆虫生存与习性要求的测试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的是廉价大量生产Neoaplec-tana属几种线虫的新方法。Neoaplectana属线虫是广谱性的昆虫寄生性线虫,是一种虫、菌共生的复合体。其共生菌是Xenorhabdusnematophilus即Achromobacter nematohil-us及X.sp。在对害虫的防治中,主要通过三龄带鞘动虫,也称感染期幼虫,由寄主孔口,主要是口腔侵入消化道后,穿过肠壁进入血腔,并将其共生菌排到寄主血腔内,使寄主昆虫在24—36小时内因得败血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15.
昆虫病原线虫在长期储存方面的劣势影响其广泛应用。脱水休眠是昆虫病原线虫感染期幼虫在缺水条件下进入的一种生命暂停现象,是昆虫病原线虫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本文介绍了昆虫病原线虫脱水休眠的研究现状,对其诱导方法、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昆虫病原线虫在长期储存方面的劣势影响其广泛应用。脱水休眠是昆虫病原线虫感染期幼虫在缺水条件下进入的一种生命暂停现象,是昆虫病原线虫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本文介绍了昆虫病原线虫脱水休眠的研究现状,对其诱导方法、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昆虫病理学(Insect Pathology)是研究昆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益虫的疾病及利用昆虫病原体防治害虫,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在病因的作用下,昆虫发生了损伤,而虫体也随之引起抗损伤的反应。疾病就是有机体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一反应贯穿在疾病发展的过程。昆虫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寄生生物如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线虫等)及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寄生蝇)与为数较少的寄生螨类的侵袭。这两类生物都寄生于虫体,两者之别在于病原微生物在虫体繁殖或复制为  相似文献   

18.
杨平  徐洁莲 《昆虫天敌》1989,11(4):187-192
近年来,应用昆虫病原斯氏线虫Steinernema spp。防治害虫的工作己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Poinar,1983;Miller,1984)。Bedding(1976,1981)将共生菌接到带有营养物质的海绵碎作为人工培养基,大量繁殖昆虫病原线虫获得成功,大大推进了病原线虫的大面积应用。但人工大量繁殖病原线虫的最优培养条件方面,国内外报导尚少。鉴此,我们在原有工作(徐洁莲等,1989)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斯氏线虫增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昆虫寄生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生物进化史上,线虫和昆虫在古生代(距今5-6亿年)就先后出现,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二者中有一部份发生了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据聂克尔(Nickle,1974)记述,从欧洲莱茵河始新世(距今3700-6000万年)的煤炭和波罗的海琥珀中,发现两种寄生于昆虫的线虫(Heydonius antiquus和H.matutinus)化石,证明线虫寄生于昆虫已有很长历史。彭世奖考据(1983)江苏《高邮州志》记载:“庆元一年(1196年)飞蝗抱草死,每一蝗有一蛆,食其脑”,据认为是索科线虫害生所致。说明我国至少在十二世纪就有线虫寄生于昆虫的记录。而国外最早在十八世纪,Gould(1747)首次发表黄土蚁(Lasius flavus)被线虫寄生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线虫科的分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南欣 《昆虫天敌》1995,17(2):93-98
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线虫的肠道具有共生细菌,侵染昆虫后能引起寄主昆虫的败血病,而迅速死亡,对人畜安全,是有应用前景的天敌类群,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单位也先后开展了旨在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和资源利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线虫形态结构比较简单,过去描述的一些种类也因研究工具的限制,观察得不甚清楚,所以在过去一个时期出现分类上的混乱状态。尽管人们悉心注意,也难免存在一些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的发掘和有关应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