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旱作区耕地的“犁底层”已成为农业耕作的一大障碍。介绍了机械深松营造“土壤水库”工程技术及推广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和主要技术措施;综述了在兰州地区推广应用情况及对比试验结果;并分析探讨机械深松营造“土壤水库”工程技术的增产机理。经过分析认为,该技术是旱作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
土地盐渍化是清代河南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制约因素。面对困境,河南官民总结了丰富的改良和利用经验,他们在治黄的过程中兼顾土壤治理,并通过改进耕作方式和灌溉技术以达到脱碱、淋盐的目的。在生产实践中,河南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粮、菜、棉和林业生产,结合抗逆作物种植,使不少盐渍化土地得到改良和利用。政府则从政策角度鼓励开垦盐渍化荒地,"折亩"或直接豁除赋税以提高百姓开垦的积极性。官民结合、技术与政策结合,使清代河南土壤改良和利用取得一定成果,其思路和方式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业保险不仅可以保障农户收入,还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文中基于黑龙江、湖南、河南3个省9个市1173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及其作用机理,进一步探究,在不同收入结构和风险态度下,农业保险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购买农业保险显著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尤其更倾向于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组合。2)种植规模在农业保险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发挥中介作用。3)农业保险对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激励效应受到收入结构和风险态度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农地流转市场体系,拓宽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丰富保险条款,制定差异性保险保障水平,分散农户技术采纳风险,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助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吉县旱作农业的生态条件、基本特点和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旱作农业增产的对,即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以建设水平梯田为突破口,改变生产条件;提倡埋作农业耕作技术,增施肥料。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条件;改良品种,投入生物能等综合旱作农业增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辽宁主要农业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1996—2005年14个地区的成灾面积资料,分析辽宁各地主要农业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风雹灾害、霜冻灾害和病虫害)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干旱灾害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2000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1.4×105 hm2;风雹灾害1997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4.4×104 hm2;洪涝灾害1998年发生最重,成灾面积为2.3×104 hm2;病虫害1996年和1997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3×104 hm2;霜冻灾害1999年发生较重,成灾面积为1.7×103 hm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辽宁农业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是辽西地区。按辽宁农业灾害成灾面积大小划分,依次为:辽西地区,辽中地区,辽北地区,辽南地区和辽东地区。农业灾害中以干旱灾害和风雹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为严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地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系统总结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技术内容和类型的基础上,阐述了保护性耕作保土、保水、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业效益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实际情况,从气候、土壤、农作物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应用前景广阔,但社会经济因素将是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重要因子。加强配套技术的研究、增加资金的投入以及加快农民观念的转变是农牧交错带地区深入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应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由中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是中国创办最早的旱农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湿润易旱地区农业生产,兼顾湿润地区季节性农业干旱实际,刊登最新原创性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以及国内外旱农研究动态。《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刊发的主要内容有:作物抗旱(抗逆)生理及调控,作物抗旱育种,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旱作节水耕作与栽培技术,作物与土壤水分动态,旱区土  相似文献   

8.
清代河南盐渍化土地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河南盐渍化土地面积较大,史籍对之或有直接记载,或有间接反映。通过文献分析和统计:清代河南至少46个州县分布有盐渍化土地,其中开封、卫辉和归德三府面积较广;怀庆、陈州、彰德、许州四府的部分州县较严重;河南、汝宁、南阳三府有零星分布;陕州、汝州和光州三府较轻。据此勾划出的盐渍化土地分布图显示:清代河南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豫东和豫北的黄、淮、海冲积平原,集中在黄河故道及黄河河道两侧。大面积土地盐渍化成为清代河南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9.
《植物医生》2009,22(6):36-36
我国是农业生物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据统计,能造成重大损失的病虫害有100多种。随着耕作方式的变化、作物产量的增加、气候变暖等原因。有害生物为害明显上升,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河北省旱作农业现状,根据全省旱地生态环境的不同,所实施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包括机械化覆盖种植技术,耕作蓄水保墒技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和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讨论认为,今后全省发展机械化旱农业应着重进行不同旱作类型区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研究,与旱作农业技术配套机械化机具的研制和强化政府在机械化旱作技术研究与推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兰州市1982-2004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总产值)及其影响因素如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灌溉条件、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等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近20多年来各因素对兰州市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影响和作用,对促进兰州市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性质、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表现为从城市向农村过度 ,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农村土地利用类型过度 ,特定的地形地貌持征和区位条件使其土地利用具有复杂的演变模式和较快的演变速度 ,使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变得十分复杂。本文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利用 RS与 GIS技术 ,在对西固区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空间结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兰州河谷型城市边缘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模式及其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四个苜蓿品种无性系大田抗蓟马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用室内筛选的4个不同抗性级别的苜蓿品种(HA 3、Ta、M8和Ja)的无性系,以大田苜蓿地牛角花齿蓟马为虫源,任其自然受害,以喷药小区为对照,于现蕾期测定分析各品种无性系的受害指数、虫量、农艺性状和产量损失率,结果表明,7月和8月,4个苜蓿品种无性系的受害指数的排列顺序均为HA 3<Ta<M8<Ja,HA 3与Ja之间受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受害指数与虫口密度之间无相关性;各无性系受害株的株高、茎粗、节间长、叶面积及干重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分枝数和节间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HA 3的各农艺性状表现均优于其他苜蓿品种,产量损失率也最低。苜蓿对蓟马的抗性主要表现为耐害性,其中HA 3的耐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农业景观复杂性对昆虫种群的影响是目前昆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新疆兵团和地方在土地利用模式及作物景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可能影响昆虫种群动态及其管理策略。在兵团和地方的不同试验点,应用智能测报灯、杀虫灯诱集监测在地区尺度和区域尺度旋幽夜蛾Scotogramma trifolii种群动态,结合各样点作物种类及面积调查,分析旋幽夜蛾种群动态与景观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地区尺度上,简单景观条件下旋幽夜蛾诱集量小于复杂景观,不同调查半径下旋幽夜蛾诱集量与景观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呈显著正相关(P0.05);(2)在区域尺度上,兵团作物体系内,南疆的旋幽夜蛾诱集量小于北疆,并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地方作物体系内南疆的旋幽夜蛾诱集量大于北疆,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南疆地区,兵团和对应地方的诱蛾量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北疆地区,兵团与对应的地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北疆地区兵团和地方在土地利用模式及其作物布局趋于一致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兰州市为例,主要运用最近邻指数R,拓扑图论中的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以及紧密度指数等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当前兰州市旅游区各景点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要开发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兰州旅游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连接性,这样才能使该区众多的旅游资源得以很好的开发,以与兰州市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16.
河谷型城市由于受周边山体的限制和制约,其人口容量计算极具特殊性。本文首先通过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为例,分析了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的主要刚性制约因素为河谷空间、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接着以最短边理论分析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兰州市四个主城区的适宜人口容量为207-227.44万之间,最大人口容量在338.24-367.72万之间。根据2006年年末人口统计数字,兰州市主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四区的人口总数已达205.75万人,十分接近计算所得适宜人口容量207万的低值。最后提出兰州市跳出河谷,拓展新城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方农业旱灾的危害特点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总结了建国后50 a我国北方15省区的农业旱灾危害特点,并分析了旱灾对农、林、牧业的主要危害,提出我国北方通过提高灌溉工程效益,有计划扩大灌溉面积、发展灌溉节水农业、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强化旱作农业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抗旱服务体系、重视旱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等的减灾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83~2004年陕西粮食产量与主要投入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陕西省1983~2004年粮食年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等6项投入要素的关联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了解近22年产投结构变化情况及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限制和推动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数、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始终是影响陕西粮食产量前三位的投入要素,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成灾面积三种投入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稳定耕地面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是增加陕西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牧交错带即是国家一直重视的区域也是众多专家学者高度关注的区域,作为一个生态脆弱区,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寻根问底的问题。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多从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基础上,测算了土地适度人口规模、经济适度人口规模,并进一步测算了武川县乡城人口转化的进程与规模,从理论与现实角度展示了控制人口,加快转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兰州市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科学手段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为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对兰州市1994-2004年的能值自给率、能值输出输入量比、能值投入率、环境负载率、能值-货币比、能值使用密度、可持续发展指数、人均能值用量、人口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变化趋势分析,并与其它地区和国家进行比较。定量描述了兰州市生态经济格局和发展状况的总体特征,为进一步利用兰州本地资源,合理配置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