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农区蝗虫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东亚飞蝗发生程度明显回升,2007年渤海湾沿海蝗区多处出现高密度蝗群,点片面积和密度达2003年以来之最;西藏飞蝗在四川、西藏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青海省玉树州去年首次发生高密度蝗群,造成100多亩青稞绝收;亚洲飞蝗在新疆局部和边境地区常年发生;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土蝗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危害农业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土蝗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气候、栽培、生态等方面的原因,我省土蝗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局部达到暴发成灾、猖獗危害的程度,已严重威胁多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发生危害情况土蝗系指蝗科中除飞蝗外的蝗虫之总称。初步统计我省土蝗有60余种,优势种为中华稻蝗、小车蝗、短星翅蝗、笨蝗等。中华稻蝗主要发生在豫南和黄河流域稻区,主要危害水稻,其它三种常混合发生于丘陵荒坡地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据初步的调查,我国发现的蝗虫已经有数十种。其中只有飞蝗一种,因为有校长的研究历史,知道的比较清楚,防治上也有了一些办法。其次关于稻蝗和竹蝗的情况,我们也稍有了解。至于其它的蝗虫,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这些蝗虫各地有各地的土名,但一般都混称"土蝗"。我们暂时就采用"土蝗"这名词,来总称飞蝗、稻蝗和竹蝗以外的,现在还没有经过详细研究的蝗虫。目前我们对于土蝗的知识是十分贫乏和片段的,就凭这些片段的记载已足说明土蝗  相似文献   

4.
《广东农业科学》2006,(5):99-99
蝗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一旦暴发对农业生产具有毁灭性的打击。在我国历史上,蝗灾曾频繁发生,并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近年来,我省北部、中部、西部个别地区出现高密度蝗虫,发生种类有:东亚飞蝗、越北腹露蝗、中华稻蝗、异岐蔗蝗、越大青蝗、黄脊竹蝗等,其中以越  相似文献   

5.
黄胫小车蝗 (Oedaleusinfernalis)是我省农区土蝗优势种类 ,在豫东、豫南平原区种群数量占土蝗总数的 60 %以上 ,主要危害夏玉米苗和麦苗等禾本科作物。自 1 996年开始 ,在开封、许昌两市对其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生活史及习性1 .1 年生活史黄胫小车蝗在我省 1年发生 2代。据观察 ,越冬卵在5月下旬至 6月上中旬孵化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羽化 ,7月中下旬成虫交尾产卵 ;第 2代蝗蝻于 8月上旬孵化 ,9月中旬羽化 ,到 1 0月上旬产卵 ,成虫产卵后在 1 0月下旬至 1 1月中旬死亡。1 .2 各虫态历期1 .2 .1 …  相似文献   

6.
根据各地去秋残蝗和今春挖卵调查结果,结合气象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07年西藏飞蝗在四川川西高原、西藏东南部部分河谷农牧交错地区中等发生(3级);亚洲飞蝗在新疆蝗区中等发生(3级);土蝗在北方农区偏重发生(4级)。  相似文献   

7.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网翅蝗科的隆额网翅蝗(Arcyptera coreana Shiraki)、宽翅曲背蝗[Para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Ikonnikov)]及斑翅蝗科的赤翅蝗(Celes skalozubovi Adelung)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Pall.)]4种具有鸣叫行为的蝗虫进行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4种蝗虫性别决定机制为XO型,网翅蝗科2种蝗虫染色体数目:2n(♂)=20+XO=21。斑翅蝗科2种蝗虫染色体数目:2n(♂)=22+XO=23。4种直翅目鸣虫的染色体核型在较高的分类阶元中彼此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差异性;同科的蝗虫体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存在较大的共性(染色体数目及染色体组式相同),然而在同一科下的不同属蝗虫间,染色体绝对长度及相对长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科间蝗虫的染色体组式、染色体绝对长度及相对长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蝗虫染色体的核型可用作科间、属间分类的依据。4种鸣虫染色体核型的相似性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保定市郊土蝗的优势种并提出防治方法。[方法]2005~2006年9月在保定市郊通过网捕的方法,记载田间蝗虫的种类和数量,对不能确定的种类,借助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描述和鉴定,并归纳其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方法。[结果]除东亚飞蝗和稻蝗外,土蝗主要有7个优势种,即短星翅蝗、长翅素木蝗、短额负蝗、中华剑角蝗、大垫尖翅蝗、花胫绿纹蝗和黄胫小车蝗。土蝗的食物范围广,以卵块在土中越冬。可采用耕翻土地,修埂培土,灭草开荒等农事操作压低虫口密度,结合药剂喷雾或毒饵诱杀防治。[结论]该研究为保定市郊土蝗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农家顾问》2005,(6):32-32
农业部5月19日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会议,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提出今年蝗虫防治工作的具体目标:飞蝗发生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头以内;农区土蝗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5头以内;草原蝗虫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0头以内;农区和草原的蝗灾损失分别控制在5%和10%以内,努力做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迁飞”。为此,农业部要求从四个方面加大治蝗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治蝗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监测预警,提早落实治蝗资金和物资,加强防治的指导和培训。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蝗虫及天敌发生情况,利用网捕法、定点调查等方法调查蝗虫及天敌种类,结果发现蝗虫种类18种,隶属于8科。优势种蝗虫有中华稻蝗、短额负蝗、黄胫小车蝗、亚洲小车蝗、宽翅曲背蝗和大垫尖翅蝗。7月和8月蝗虫丰富度最大、多样性指数最高,是蝗虫危害高峰期。天敌种类共计14种,其中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包括虎甲、步甲、螳螂、螽斯、各种蜘蛛,主要捕食蝗蝻和成蝗,斑芫菁主要捕食蝗卵。寄生性天敌有麻蝇、绒螨。蝗虫天敌与蝗虫的发生趋势较同步,可以发挥自然控制作用。该调查结果对维持黑龙江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北农业》2005,(6):1-1
当前,夏蝗防治即将进入关键时期。农业部5月19日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视频会,确定今年蝗虫防治工作的具体目标:飞蝗发生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头以内;农区土蝗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5头以内;草原蝗虫平均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0头以内;农区和草原的蝗灾损失分别控制在5%和10%以内,努力做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迁飞”。要求从四个方面加大治蝗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蝗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蝗虫隶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目前我国已知的蝗虫种类有800余种,其中约有50多种对农林牧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在我国造成灾害的蝗虫主要是飞蝗,其中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更是历来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1].除了飞蝗,在我国各地尚有土蝗,能严重危害的种类很多,常造成地域性的损失[2-4].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蝗虫危害时有发生,农业部有关专家预测今后几年随着干旱气候的延续蝗虫的危害会逐渐加重,不但原有的133多万hm2蝗虫适生区蝗虫发生加重,而且还可能激活一些潜在蝗区或老蝗区向蝗区转变[3-5].不仅我国如此,蝗虫也是世界性的严重虫灾[6,7].早期的蝗虫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但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会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避免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生活保障具有潜在的危险,而且随着化学药剂的滥用,蝗虫的抗药性问题也明显加重[8].由此可见,化学防治蝗虫的前景令人担忧.为此,迫切需要对环境安全、经济有效的治蝗新技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得对于防治蝗虫的研究转移到生物防治上,但由于起步较晚被利用的生防介质并不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蝗虫种群各有其垂直分布的上下限幅,广域分布的种类仅有宽须蚁蝗1种。各典型地带的蝗虫种类差异较大,其中分布于高山沼泽草甸的蝗虫有4种,约占所采到的蝗虫种类数的44.44%,以白边雏蝗、宽须蚁蝗占优势;亚高山草原的蝗虫也有4种,约占所采蝗虫种类数的44%,以宽须蚁蝗占绝对优势;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的蝗虫也有3种,约占所采到的蝗虫种类数的33.33%,以西伯利亚蝗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隶属于斑腿蝗科,尖翅蝗属。[1]为鲁北地区的优势蝗种。一般密度为10头/㎡左右。在不同时期的调查中,5月份占蝗虫总数的53.2﹪,7月份占蝗虫总数的35.1﹪,9月份占蝗虫总数的24.5﹪。[2]为主要蝗种。每年都要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5.
蝗虫有飞蝗和土蝗两大类。飞蝗俗称蚂蚱,以东亚飞蝗为主。飞蝗有群居型和散居型两种,两种互为转化。发生严重,密度大时,散居型可变为群居型,密度稀时,群居型可变为散居型。群居型的蝗虫体色黄褐色或黄灰色。散居型体色常为绿色或灰色。土蝗俗称土蚂蝗。种类很多,主要有花尖翅蝗  相似文献   

16.
蝗虫换外汇     
《农家致富》2006,(21):21-21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亚飞蝗的主要发生区,蝗区面积有400万亩,占全国面积的1/4。山东省无棣县荒洼地较多,是飞蝗的重灾区之一。近些年,蝗虫在餐桌上日益受欢迎,养蝗虫也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相似文献   

17.
列出了1999—2008年间采集的天津常见的20种类蝗虫:1.笨蝗Haplotropis brunneriana、2.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3.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4.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5.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6.短角异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7.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8.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9.花胫绿纹蝗Ailopus tamulus、10.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11.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12.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13.红翅皱膝蝗Angaracris rhodopa、14.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15.条纹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16.中华剑角蝗Acrida cimerea、17.线剑角蝗Acrida limeata、18.荒地剑角蝗Acrida oxycephala(Pallas,1771)、19.二色嘎蝗Gonista bicolor、20.日本蚱Tetrix japonicus Bolivar。列出了识别这些种类的检索表,比较了部分种类若虫之间的识别特征及部分种类的体色变化,为蝗虫类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斑腿蝗科2种蝗虫卵子发生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和长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组织学观察与测量的结果表明:卵母细胞体积和形态变化显著,呈现先慢后快的发育特点;细胞核体积增长在发育初期增长速度大于后期;滤泡细胞体积在卵黄发生期达到峰值,呈高柱状,卵黄发生结束后退化,呈柳叶状;2种蝗虫卵子发生的发育进程具明显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饲养和室外观察的方法对吉林地区的长翅燕蝗生活史及主要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林地区长翅燕蝗1a发生1代,卵在土里越冬,越冬蝗卵翌年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中旬是孵化盛期,蝗蝻发育期为30~35d,每个龄期历时6~7d,6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约1周雌雄两性开始交尾,雌雄交尾约2周以后,雌性蝗虫开始产卵,产卵一直持续到7月末。长翅燕蝗所处的生态环境,对长翅燕蝗的各项生命活动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蝗区的重要优势种之一,主要发生分布在北部典型草原和与其相毗邻的农牧交错区,宜蝗面积约166.7万hm2左右。在农牧交错区主要危害小麦、莜麦、谷黍等禾谷类作物。蝗虫(混合种群)大发生年份,发生面积2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