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濉科928是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以巨丰×豫豆21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 490.0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6.51%;2005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51.2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12.36%.产量具有一致的平均稳定性.籽粒蛋白质含量44.93%,蛋脂合计62.39%.蛋白质产量1 001.9~1 253.9 kg/hm2,比对照中豆20增产15.41%~23.39%.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增产潜力大、品质优、生育期适中、综合抗好,适于黄淮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2.
濉科928是濉溪县农技推广中心和科技开发中心以巨丰×豫豆21(♀)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03-2004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2400kg/hm2,比中豆20(CK)增产6.51%;2005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51.2kg/hm2,比中豆20(CK)增产12.36%。产量具有一致的平均稳定性。籽粒蛋白质含量44.93%,蛋脂合计62.39%。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增产潜力大、品质优、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好,适于黄淮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3.
濉科998是以巨丰×豫豆21的优势单株为母本,开豆4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的高产、稳产夏大豆新品种.2006-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732.2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7.30%;2007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20.0 kg/hm2,比中豆20(CK)增产8.99%.籽粒蛋白质含量41.52%,脂肪20.07%.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1.8 d,中抗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3、SC7,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出适应性强.综合抗性好,适于安徽沿淮淮北作中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4.
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选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杂优豆1号(皖豆25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7年以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016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这是世界上第二个通过正式审定、可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大豆杂交种.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91.16 kg/667m2,比CK中豆20增产15.37%,均达极显著水平.2003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7.28 kg/667m2,比CK中豆20增产19.14%.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抗病、高抗倒伏、高产稳产的优点,蛋白质含量43.56%,脂肪含量18.96%,生育期111 d,商品性好,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中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5.
“合豆3号”是一个高抗倒伏的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 0 0 1-2 0 0 2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941 2 0kg/hm2 ,比对照“中豆2 0”增产5.13 %。2 0 0 2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3 3 95kg/hm2 ,比CK“中豆2 0”增产10.2 3 %。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高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3.3 7%,脂肪含量2 0 .3 4%,生育期10 3d ,籽粒较大,商品性好,2 0 0 3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合豆3号”。适于黄淮南部地区作中熟夏大豆种植,最佳种植密度为2 1~2 7万株/hm2 ,在中高肥力田块易获高产。  相似文献   

6.
彭琳  季良 《大豆科技》2007,(2):12-13,16
早熟高油大豆新品种新大豆7号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1995年从加拿大引进,经过连续多年异地选择培育的优良大豆新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38.2%(干基),脂肪含量23.7%(干基),且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大,脂肪含量受环境影响较小.2004-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252.45 kg/hm2,较对照阿豆1号增产3.96%,居参试品种第二位.2005年参加新疆大豆品种(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202.05 kg/hm2,比对照阿豆1号增产10.99%,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该品种适宜新疆北部冷凉大豆产区春播和南部阿克苏地区复播.  相似文献   

7.
北豆2号属北方春大豆早熟高产品种,抗逆、抗倒伏、抗灰斑病,主茎型,株高70 cm左右,生育期为115 d.2003-200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 229.0 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黑河18号增产6.8%;200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323.5 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黑河18号增产4.4%.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北部、吉林省东部山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8.
大豆新品种安逸13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敏 《大豆科技》2009,(5):61-62
安逸13是以阜83—79(皖豆20)作母本,郑8424081作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夏大豆新品种。2004年-2005年完成安徽省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668kg/hm^2,比中豆20(CK)增产7.8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462kg/hm^2,比中豆20(cK)增产8.43%。籽粒蛋白质含量40.84%,脂肪21.14%。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101d,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区一年两熟制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9.
皖豆28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1996年用濮90-1作母本、宝92-1作父本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择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大粒、抗病夏大豆新品种。2005—2006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163.71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4.42%。2007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南片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58.77公斤/亩,比对照中豆20增产5.64%。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均表现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蛋白质含量45.83%,脂肪含量19.94%,生育期107天,商品性好,适于我国黄淮海南部地区作夏大豆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0.
国审高油高产大豆品种石885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885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黄淮海夏大豆高油型品种。2015-2016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大豆中片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2 976.15 kg·hm-2,比对照品种邯豆5号增产4.95%。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87.05 kg·hm-2,比对照邯豆5号增产4.80%。201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低毒雌雄同株大麻新品种USO—31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雌雄同株大麻新品种USO—31是乌克兰韧皮纤维研究所育成,2000年开始在我国试种,该品种表现出高纤、优质、抗病抗虫、低毒、耐盐碱等特点。2005年生产试验,风干茎、纤维、种子产量分别达到6513.8kg/hm2、1336.9 kg/hm2和345.4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0.0%、17.6%和10.1%。干茎出麻率26.8%,比对照高10.3个百分点。同时介绍了该品种在黑龙江省适宜产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该品种属于高油型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0cm左右,白花、长叶,百粒重20g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39.01%、脂肪含量21.34%。接种鉴定为中抗灰斑病。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6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300℃左右。2003—2004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第七区)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209.5k/hm^2,平均比标准品种北丰9号增产6.5%,2005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190.8k/hm^2,平均比标准品种北丰9号增产7.0%。  相似文献   

13.
采用6个高产品种(中晚熟和中熟品种各3个),从1996年到2005年进行了10 a产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品种10 a总平均产量为2 974kg/hm2。最高产品种为平安8,平均产量为3 189kg/hm2;最低产品种为长农5,平均产量为2 785kg/hm2,最高比最低增产14.5%。吉豆3和九农21的平均产量也超过3 000kg/hm2。3个中晚熟品种的平均产量较中熟品种高5.7%。以6个品种的年平均产量为依据,划分了年成:2004年为丰年,产量为3 790kg/hm2;1997和2000年为灾年,产量为2 260kg/hm2;2005年为欠年,产量为2 585kg/hm2;其余6年为平年,产量为3 140kg/hm2。中晚熟品种较中熟品种稳产性好,变动指数平均小8.4%。平安8和吉豆3的稳产性最好,变动指数分别为42.9%和48.4%。从分析不同年份组合与10 a数据评价结果的比较得出:准确评价品种稳产性的最少年限为9 a。对大豆生产田单产低、作物品种适应性差异、品种的适应性与稳产性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川苎8号”(原代号D-156)是我所用自育的优良雄不育系C26和恢复系B8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苎麻组合。在1995—1997年四川省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1957.8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41.85%,在组合比较试验中平均原麻产量2546.1kg/hm^2,较对照红皮小麻增产69.04%;两组试验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该组合纤维品质优良,在苎麻区域试验中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13支;在生产示范中,经达州市纤检局检测平均单纤维细度为1978支。该组合采用种子繁殖,后代在品质和经济性状上分离变异极小;植株高大、粗壮、经济性状优良,蔸型、株型理想,抗逆性强,高抗苎麻花叶病,抗旱、抗风力强。  相似文献   

15.
中红麻13号(原名"LC0301")系利用优良红麻材料(KB2×KB11)F1与KB11回交选育而成的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多用途的红麻新品种,不早花、红茎、裂叶型。在2004-2006年全国红麻区域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251.31公斤/公顷,比对照中红麻10号3653.33公斤/公顷增产16.37%,居第二位,在常规品种中居首位。在生产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541.61公斤/公顷,较对照3855.2公斤/公顷增产17.8%。表现出植株高大,皮厚,有效株数多,干茎产量和出麻率均高,抗病性强,纤维品质好。经农业部麻类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纤维支数267支,强力316牛顿,优于对照品种。人工接菌炭疽病鉴定,病情指数为12.1,烂头率为0.8%,属于高抗类型。  相似文献   

16.
雌雄同株大麻新品种USO-31是乌克兰韧皮纤维研究所育成,2000年开始在我国试种,该品种表现出高纤、优质、抗病抗虫、低毒、耐盐碱等特点。2005年生产试验,风干茎、纤维、种子产量分别达到6513.8kg/hm^2、1336.9kg/hm^2和345.4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0.0%、17.6%和10.1%。干茎出麻率26.8%,比对照高10.3个百分点。同时介绍了该品种在黑龙江省适宜产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丹玉67号(丹657)是丹东农业科学院2001年以自选系丹1079-2为母本,D3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玉米单交种。2003—2004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0 332 kg/hm2,比对照种增产10.7%,2005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480kg/hm2,比对照种辽单565增产5.1%。抗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抗倒性强,耐旱,活秆成熟,具有适应性强稳产性、丰产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菏豆13号大豆品种的主要特点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平 《大豆科技》2008,(6):44-45
菏豆13号为早熟、矮秆、多分枝、高产品种,较鲁豆11号增产9.06%,其主要栽培技术为6月6日至20日,麦后足墒早播,密度1-2万株/hm^2,加强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9.
吉花3号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植物研究所以四粒红为母本,徐系1号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花生新品种。在吉林省花生品种区试中,吉花3号平均荚果产量2620.8kg/hm2,比对照品种扶花1号增产16.8%。具有优质、高产、早熟、抗病、适应性强等特性。2012年3月通过吉林省登记(吉登花生201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