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集雨滴灌     
集雨滴灌是将雨水集蓄和滴灌结合起来的一种灌溉技术,即利用雨水集蓄工程收集雨水,采用滴灌的方法对农田进行补充灌溉,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其他缺水地区农田灌溉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雨水集蓄系统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降水序列分析子系统、集水量分析计算子系统、蓄水设施优化设计子系统、灌溉水量优化分配模型子系统和经济模型的农田灌溉雨水集蓄系统,并以陕西省礼泉县北部丘陵区为例,采用该系统对大田作物(小麦、玉米)雨水集蓄灌溉利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陇南市武都区集雨节灌区发展概况,说明了雨水集蓄利用灌溉的现状、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发展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的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及发展史,着重阐述了国外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优缺点,对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固原地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固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固原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白银市城镇雨水集蓄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实,以白银市城区为例,论述了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的原则,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结果表明通过集蓄利用现有雨水,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状况,而且技术简单,成本低,水质可靠。但目前人们对城市雨水集蓄认识还不足,因此应该加强宣传,培养意识,从制度和规范入手,实行一些必要的措施,进一步推动城市雨水集蓄系统工程的展开。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果园节水灌溉现状、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波  郭向红 《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1037-1039
通过分析山西省果园灌溉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管道输水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中深层灌溉技术、微喷技术、农业节水技术等为目前山西省果园节水灌溉的急需技术;并提出了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速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强节水灌溉新技术的研发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贾兴义  吕治湖 《甘肃农业》2005,(11):104-105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实施,在解决人畜饮水的同时,为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集蓄的雨水如何高效利用,西峰区通过引进微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在集蓄雨水的高效利用方面进行了有易的尝试,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劳动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单位土地的生产能力,为农民增产增收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宁南山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宁南山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技术措施。通过对宁南山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宁南山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陈瑾  刘述丽 《农技服务》2009,26(11):150-151
集雨节灌指人工集蓄雨水,并协同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调节利用的微型水利工程。浙江省雨水资源丰富,设施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面积较大,推广集雨节灌的可行性高。普通大棚作为设施农业的主体,集雨节灌尚未起步。针对此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索半湿润地区城市公园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为设计师和决策者提供经济层面的决策参考,本文以雨水径流收集灌溉利用的成本效益为研究内容,以河北省迁安市滨湖东路已建成集雨型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半湿润地区公园绿地径流收集灌溉利用成本。  方法  根据场地径流量确定雨水调蓄池容积,基于2014—2021年逐日实测降雨数据和2022—2024年预测降雨数据,利用容积法测算年收集径流量,对比绿地完全用自来水灌溉成本和用收集径流与自来水共同灌溉成本,得到节约成本,并对比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得出建设效益。  结果  基于2014—2021年的实际降雨数据和2022—2024年的预测降雨数据与建设成本测算,在汇水面积为155.37 hm2、灌溉面积为151.410 hm2时,以解决径流为目的,从长期效益出发,调蓄池规模最佳选择方案为3 000 m3,年平均节约灌溉费用101 114.15元,年平均效益65 424.15元。  结论  半湿润地区径流收集灌溉利用具有一定效益,基于某个时间段内植物的灌溉需求量作为径流收集的标准,可明显减少建设成本,增加径流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张丹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139-141
介绍了集雨水窖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方式。集雨水窖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将天然降水收集、贮存,用于绿化灌溉。这样可以使降水物尽其用,起到节约绿化用水、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城市排水压力等作用。集雨水窖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有造价低、易实施、系统独立、可反复利用的优点,也符合目前生产方式日益生态环保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榆林市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榆林市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榆林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榆林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为:发展井灌、实施集雨工程技术、改变工业生产方式、严格控制水污染以及建立监测和预警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戚颖  赵雨森    斌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26-7528,7532
为研究不同灌溉模式降雨利用潜力,以寒地稻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灌溉站30年的试验资料,结合同时期降雨数据,分别对有无蓄雨要求的几种灌溉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无蓄雨要求时,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低,间歇灌溉较低,常规灌溉较高,而湿润灌溉最高;在相同的蓄雨条件下,控制灌溉降雨利用率最高,湿润灌溉居次,间灌第三,常规灌溉最低。由此可见,控制灌溉的降雨利用潜力最大,其他灌溉模式低于控灌;不同的灌排及蓄雨标准能够对降雨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北方城市水资源紧缺而雨水资源却未被充分利用这一情况,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探讨了适合北方城市气候特点和经济发展的2种雨洪利用工程模式——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雨水收集利用;同时针对城市道路降雨径流污染严重,以及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通常超过城市污水的现状,分析了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并与灌溉水质标准进行了对比;对路面径流的水质特性、次降雨产流过程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也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污染物冲刷排放规律数学模型,以期为城市道路径流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砀山酥梨杂交种子育苗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砀山酥梨育种效率。[方法]对采种、种子处理、选地与整地、播种及病虫防治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育苗关键环节是种子层积处理、覆盖草苫和播种时一次性浇透水。[结论]探寻到了一套育苗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雨补灌生态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在中国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因素。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两种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已趋于成熟,但对天然降水调控利用能力低下,难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集雨补灌生态农业是在继承水保农业和径流农业成功技术基础上,对降雨调控利用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它能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实现降雨径流的富集叠加,能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与水肥光热因子的协同增效作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同步缓解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双重目标。集雨补灌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模式和战略性措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乌龙茶节水灌溉的需水规律及其水分利用效率。[方法]以2年生铁观音茶树为试验材料,研究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下乌龙茶的需水规律、灌溉水量、有效降雨量以及节水灌溉定额。[结果]5月、7~10月是乌龙茶的需水量高峰期,占全年需水量的59.15%。1983~2009年乌龙茶节水灌溉定额为551.4 mm,降雨有效利用率33%;其中大雨、中雨和小雨的有效利用率分别为17%、50%和77%。随着降雨量的增加,乌龙茶需水量下降,降雨有效利用量增加,而降雨有效利用率下降。[结论]乌龙茶的最佳灌溉量是40~5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达到75%时的田间持水量。乌龙茶生长需水关键期7~10月,适宜的灌水定额21.0 mm,灌水次数10~15次,灌水周期8~12 d。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多年对淠史杭灌区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浅湿间歇"灌溉、雨季田间蓄雨深度与产量关系的试验,得出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适宜的间歇时间、灌溉定额和蓄雨深度;在此研究基础上,并结合淠史杭灌区水资源分布特点,总结出上游地区"浅湿间歇"和下游地区"两保深蓄"的节水灌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Hejl  Reagan  Straw  Chase  Wherley  Benjamin  Bowling  Rebecca  McInnes  Kevin 《Precision Agriculture》2022,23(5):1908-1917

Precision irrigation utilizing soil moisture data and valve-in head sprinkler systems may be a viable solution for sustainable water management on complex turfgrass areas. There is currently no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oil moisture and turfgrass quality variability within sand-capped golf course fairways to aid in precision irrigation-related management decisions.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measure several turfgrass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from two sand-capped fairways during dry down events from either rainfall or irrigation to determine their relationship and contribution to soil moisture and turfgrass quality variability. Considerabl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was observed within the two fairways during the dry down periods. Factors that were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il moisture and turfgrass quality were sand capping depth, elevation, and thatch depth, but these relationships were not consistent between rainfall versus irrigation events, days after dry down, or even the specific fairways. Also, the direction of many of the relationships were opposite of what was expected.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complexity of soil moisture and turfgrass quality variability on sand-capped golf course fairways. To incorporate soil moisture sensor technologies into large-scale precision irrigation practices, mapping soil moisture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is a necessary preliminary step.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current practical limitations,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