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子世界》2007,(12):4-4
航天育种准确来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通过空间环境中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良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从1987年到现在进行的21次航天育种试验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  相似文献   

2.
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200~400km高的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的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的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的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开辟一条植物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航天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式卫星或其他可回收型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带到200-400千米的太空中,经过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因素)对种子和微生物进行处理,使作物种子产生有益的变异,返回后经地面选育、试种,培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更正     
《种子世界》2006,(11):53-53
刘录祥:请放心食用太空菜、太空粮 刘录祥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国家航天育种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业核技术与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针对有人担心太空粮、太空菜是否安全的问题,刘录祥解释说,航天育种是有意识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并没有导人任何外源基因,从本质上与自然变异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利用宇宙辐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场等因素的诱导,使作物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在正常情况下,植物种子产生自然变异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或许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航天育种只是使这个速度加快而已,并不存在安全问题。种子上天不一定就能发生优良的变异,也不可能立刻就能稳定遗传,返回地面后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经过多代筛选、鉴定并由有关方面审定后,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未来几年将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12~15个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年增产粮食10亿~15亿kg。  相似文献   

5.
小麦高空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高空处理的小麦种子SP1代基本无变异,SP2代在幼苗习性,抽穗期、株高、穗形、粒民穗数等性关均产生较明显的差异,这些变异一般在SP3代中,SP4代稳定,缩短了育种年限。通过对变异性状的选择已育出两个苗头品系。高空诱变为小麦中提供了一条新的育种途径,也为航天部门为农业服务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芽变是植物体细胞突变的一种,即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表现上与原来不同。与常规杂交育种相比,芽变育种周期短,方法简单易于掌握,一些性状优良的栽培品种,一旦发生可利用的性状变异,马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航天育种,双被称为太空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航天器(卫星或飞船),将作物种子、苗木带到200~400km的太空、大交变磁场等特殊空间环境条件对种子、苗木的作用,诱使作物种子或苗木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经地面种植,筛选出发生有益变异(如籽粒或  相似文献   

8.
花卉新品种选育方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植物在繁殖过程中遵循着遗传与变异法则。花卉的育种过程,就是采用各种手段,促使花卉基因发生突变,打破遗传的稳定性,再从突变植株中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的过程。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就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野外寻找植物在野生时,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异,其中可能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如果我们用心搜寻,就有可能获得新品种。如红枫、金边瑞香、红棍木等,都是前人用这种方法选出的。名贵的中国兰花,目前几乎全部采用这种方法选择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水稻航天育种技术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随着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育成一批水稻新品种(组合)进入商品化生产,同时还发掘和筛选出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种质。本文综述了水稻航天育种的特点、理论依据及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航天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作物育种信息》2006,(2):16-16
本品种由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育成。利用航天技术,将小麦种子带到距地面400500公里的太空对种子进行处理,使之生物变异,然后返回地面试种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矮秆、大穗、高产、优质的特点,而且抗病能力强,蛋白质含量高,是特高产、优质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的作物诱变育种方法--航天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侠礼 《种子》2004,23(9):94-95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科技与农业遗传育种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高科技情况下的延伸.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资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2.
《种子世界》2006,(11):24-24
随着“神六”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市场上出现许多贴着“太空”、“航天”标签的农业种子,说种植“航天种子”可以增产增收。日前,有关农业专家提醒,要科学地看待航天育种,不要神化和迷信,更不能乱贴“太空”标签。农业专家介绍,航天育种是指将植物种子搭载于返回式航天器,利用空间磁场、失重、辐射等环境因素,使种子基因发生突变,在返回地面后,通过育种专家的精心培育从中挖掘优良丰产新品种,从而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太空育种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太空环境条件特殊,可以使植物细胞发生突变,从而产生新物种。与常规育种方法相比较,此育种方法具有变异幅度大、稳定快、周期短等优点,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产量和品质也大为提高,中国已经育成如“赣早籼47号”、“赣棉12号”和“太空莲子”等多种的优良太空品种。今后除了继续重视农作物的品种培育外,还应加强树种和花卉的太空育种,只有牢牢把握未来的太空育种方向,才能保持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离子束诱变蔬菜、药材等种子M1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 离子注入莴笋、蕃茄、辣椒、茄子、麻黄草等蔬菜和药材种子后,通过对比试种,分析了用离子束诱变育种中出现的各种有用变异,包括M1种子的出苗率、株型、植株性状、单果重、果实性状,以及早熟和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5.
用花药培养筛选耐盐变异体培育小麦耐盐品种的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1991年,应用花药培养与耐盐变异体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耐盐育种新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花药培养中,选择加入一定浓度的NaCl的筛选培养基,可以筛选出耐盐变异体,获得耐盐花培株系,经5个有性世代的鉴定表明,耐盐变异体的耐盐特性可以稳定遗传给后代,经筛选的花培株系中,耐盐特性能够稳定遗传的株系比例约占1/4,应用于育种实践,经多点鉴定,选育出了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种质材料和优  相似文献   

16.
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是选育新品种的有效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对具分生能力的组织进行离体培养,为现代植物育种创造新的变异体,脱毒原种、繁殖体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诱变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可以将二者的优点综合到一起,扬长避短,加速植物育种进程。报道了诱变结合组织培养在国内外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从抗病虫育种、抗旱育种、抗盐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等各个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抗稻瘟病育种的历史,可根据育种方法的演变和使用抗源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系统育种阶段,最主要的方法是利用自然变异进行单株选择的系统育种法(或称纯亲育种)。多是利用地方品种作抗源。2.系统育种与杂交育种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系统育种与杂交育种并用,专业机构与群众育种并行,所用抗源为地方品种和外国抗源并用。3.以杂交育种为主,  相似文献   

18.
水稻辐射突变系(芽期)耐冷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个籼型和粳型品种以及它们不同的辐射突变系共91份品种(系)按我国“七·五”攻关课题“水稻种质资源耐冷性鉴定技术方法”进行了耐冷性鉴定。与原种比较,籼型和粳型突变系的耐冷性表型均出现变异,变化趋势是多向性的。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讨论,看出控制耐冷性的基因与控制如生育期、株高、叶型、壳色等性状的基因有别,原种的耐冷性遗传基础对衍生突变系影响极大。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通过钴60γ射线的处理获得了一批辐射突变系。蒋志谦等(1984)对这些突变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突变系的生育期、株高、叶型,壳色等特征性状与原种有明显差别。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利用人工诱发的突变基因,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库,发掘优良种质,提高育种成效。对于这批辐射突变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逆境胁迫下植物 DNA甲基化及其在抗旱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现象,通过多种甲基转移酶的作用,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节植物基因组的功能。此外,DNA甲基化能够对多种环境刺激做出迅速的反应,帮助植物应对不同的环境胁迫。由于DNA甲基化的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这种类似于经典遗传学的特性使其为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对植物DNA甲基化的特点和变异的发生以及DNA甲基化在植物多种逆境胁迫下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探讨了DNA甲基化在植物抗旱性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在将来的研究中可利用DNA甲基化/去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创造突变材料,创造抗旱性新种质;同时深入开展植物DNA甲基化与抗旱机制研究,开发新型甲基化分子标记用于抗旱分子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20.
Co—r射线在小麦育种上性状改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Co-r射线辐照小麦干种子诱导性状变异,异变个体中出现性状不遗传的有双穗和超矮秆变异性状,可遗传的变异有熟期、粒色、多性状变异体。通过对多性状变异系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变异系较原照射材料带型差异明显,有丢失有增加,说明辐射效应的真实存在。根据性状诱变的规律,阐述了辐射育种在选择方法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