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明萝卜无菌苗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方法]以萝卜种子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获得无菌苗和诱导出愈伤组织,利用离子胁迫诱导愈伤组织的细胞凋亡,并对其样品进行组织制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与电镜超薄切片观察萝卜愈伤组织凋亡形态变化。[结果]在萝卜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存在和动物细胞凋亡类似的染色质浓缩、颗粒化和边缘化以及后期发生降解形成凋亡小体等现象。钠离子和钙离子对萝卜愈伤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程度不同,钠离子影响不大,而钙离子对细胞凋亡影响较明显,且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凋亡所需时间越短。[结论]细胞凋亡的过程往往伴随染色质DNA的特异性断裂,形成寡聚核苷酸片段,电泳后形成DNA梯形带。  相似文献   

2.
李娟  单长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568-4571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干扰素(IFN)处理肝癌细胞系CBRH-7919细胞不同时间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作用不同时间干扰素对其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作用时间下BAX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干扰素作用肝癌细胞后,可看到较为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细胞体积缩小,变形,细胞膜完整;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核碎裂,染色质片段化,凋亡小体形成等。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得随着干扰素浓度的增高,出现典型的DNA LADDER。随着时间的增加BAX蛋白表达量出现增加,尤以48 h较明显。[结论]IFN可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可能是由于IFN上调了BAX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了自身对肝癌细胞的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印楝素A诱导Sf9细胞凋亡的显微和超微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印楝素A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perda蛹卵巢Sf9细胞凋亡的显微和超微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5μg.mL-1印楝素A对Sf9细胞具有显著的凋亡诱导作用,从凋亡小体和贴壁细胞数量变化判断,印楝素A处理12 h,细胞开始出现少量凋亡小体,12~24 h凋亡小体逐渐增多,但贴壁细胞未见明显减少,因此24 h之前(0~24 h)属于凋亡早期阶段;24~36 h凋亡小体大量出现,贴壁细胞逐渐减少,属于凋亡中期;处理36 h以上,凋亡小体和贴壁细胞急剧减少,细胞凋亡进入晚期.观察诱导24 h的细胞超微结构发现,胞内的主要细胞器在数量或形态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加,线粒体内部嵴变模糊,内质网从囊泡状变成线管状,细胞核出现分页、皱缩以及区域性膨大等.  相似文献   

4.
植物甾醇对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 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TT 检测豆甾醇和茁-豆甾醇对B16-F10 黑色素瘤细胞活力的影响、同时通过倒置生物显微镜和 荧光显微技术观察两种植物甾醇对B16F10 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茁-谷甾醇(0.20、0.30 mmol/L)能够明显 抑制B16F10 细胞的生长、并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豆甾醇(0.20、0.25 mmol/L)处理B16-F10 细胞、细胞 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但浓度依赖性不明显。同时显微观察发现茁-谷甾醇和豆甾醇对B16-F10 细胞均具有明显的凋 亡诱导作用、豆甾醇处理48~72 h 细胞出现大量凋亡小体、贴壁细胞逐渐减少、漂浮死亡细胞逐渐增多、表现出凋亡 的典型特征;茁-谷甾醇处理组细胞以空泡化为主、也出现相当数量的凋亡小体。DAPI 染色观察表明茁-谷甾醇和豆 甾醇处理72 h、大量细胞出现染色质凝聚、细胞核膨大或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现象。综合结果表明、茁-谷甾醇和豆甾 醇一定程度上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B16F10 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用禽(番鸭)呼肠孤病毒YB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及鸭胚,扑杀典型症状的病雏鸭.采取病变的器官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全身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受到番鸭呼肠孤病毒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以脾脏细胞受破坏最为严重,这些细胞除了急性死亡以外,均可在病毒诱导下发生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皱缩→染色体浓缩、边聚、外排→形成凋亡小体、自噬小体→被周围吞噬细胞包裹、吞噬、消化降解→终末溶酶体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红树林植物角果木(Ceriops tagal)内生壳囊孢属真菌Cytospora sp.提取物WP-1[(22E, 24R)-5, 8-epidioxy-5α, 8α-ergosta-6, 9(11), 22E-trien-3β-ol]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效果,笔者采用MTT比色法、克隆形成实验、Hoechst 33258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来研究WP-1对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P-1浓度增加,HeLa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而且该提取物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克隆形成,当其浓度达到10 μmol·L?1时,HeLa细胞出现染色质浓缩以及核小体碎裂的凋亡现象。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随着WP-1剂量的增加,与凋亡相关的蛋白Caspase-3及Caspase-9的表达下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明显上调。本实验结果显示,WP-1可以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HeLa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7.
采用病理解剖、冰冻切片、HE染色法,对伪狂犬病病仔猪的大脑、肝、肾、脾、淋巴结等组织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大脑脑膜肿胀,小血管扩张充血,神经胶质结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肝实质坏死灶内分布大量蓝紫色坏死崩解的细胞核碎粒,肝小叶的肝索紊乱、断裂,肝窦扩张充满大量血液,肝细胞肿大,多发生水泡变性;脾脏组织结构疏松,有许多分界清晰的坏死灶,脾小体数量减少;红细胞、淋巴细胞数目减少,网状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发生颗粒变性,仅残留上皮细胞的基膜呈条索状排列,肾小球内和肾间质内出血;淋巴结肿胀,被膜疏松,毛细血管数量增多,坏死组织内有大量含铁血黄素晶体颗粒存在,淋巴细胞内有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8.
喹乙醇诱导鲤肝细胞凋亡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饲料中添加200mg/kg的喹乙醇,连续30d饲喂60尾实验鲤鱼,分别于染毒后的第7、14、20、25d和30d剖杀4尾鱼,取肝脏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测其细胞凋亡。结果表明,喹乙醇可引起鲤鱼肝细胞凋亡。其特征表现为肝细胞出现染色质浓缩、边移,呈半月状,随后裂解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并可见凋亡细胞形成具有特征性的、质膜完整的凋亡小体。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凋亡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梁金菇多糖诱导白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梁金菇多糖对自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的影响。方法:HL-60细胞与不同浓度的梁金菇多糖共同孵育5d后,采用荧光显微镜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结构、DNA凝胶电泳观察“阶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率。结果:细胞出现核碎裂、核溶解,凋亡小体形成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结论;梁金菇多糖能诱导HL-60细胞发生典型凋亡。  相似文献   

10.
番鸭呼肠孤病毒B3分离株可经滴鼻、饮水、肌肉和爪垫注射与同居感染1日龄敏感番鸭,潜伏期3-11d,死亡率100%;接种1日龄番鸭、半番鸭和雏鸡爪垫可引起注射部位炎性反应,爪垫和肌肉注射1日龄半番鸭和雏鸡不死亡.病毒感染番鸭主要引起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肠粘膜下层等组织局灶性坏死;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和吞噬细胞聚集,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电镜观察表明,感染胚肝细胞和脾淋巴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及近核包涵体,感染细胞多核化、空泡化及颗粒化;发现含有病毒样颗粒的凋亡细胞;吞噬细胞胞浆内有病毒样颗粒和含病毒样颗粒的凋亡小体.此项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以2对同核异质玉米B37和Mo17叶片的原生质体为试材,并将原生质体随机分为4组,HMC毒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150μg/mL,处理时间分别为1、3、6h。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的方法进行检测,观察处理后原生质体的凋亡特征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HMC毒素处理玉米原生质体后发生细胞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染色质边集或环状染色质等凋亡特征;经不同浓度HMC毒素处理B37和Mo17玉米原生质体,CB37的最大凋亡率为10.80%,NB37为4.90%,CMo17为21.00%,NMo17为8.83%;HMC毒素对2种基因型的C、N细胞质所测结果一致,均为C细胞质对毒素敏感,先出现细胞凋亡,N细胞质出现细胞凋亡的时间相对较晚;C、N之间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显著,且前者高于后者。当毒素浓度不变时,细胞凋亡率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当处理时间不变时,细胞凋亡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12.
番鸭呼肠孤病毒 B3分离株可经滴鼻、饮水、肌肉和爪垫注射与同居感染 1日龄敏感番鸭 ,潜伏期 3- 11d,死亡率 10 0 % ;接种 1日龄番鸭、半番鸭和雏鸡爪垫可引起注射部位炎性反应 ,爪垫和肌肉注射 1日龄半番鸭和雏鸡不死亡 .病毒感染番鸭主要引起肝、脾、心肌、肾、腔上囊、腺胃、肠粘膜下层等组织局灶性坏死 ;肝、脑血管周围和肾间质、肺间质、心肌间有淋巴样细胞或 /和吞噬细胞聚集 ,法氏囊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 .电镜观察表明 ,感染胚肝细胞和脾淋巴细胞胞浆内有大量病毒样颗粒及近核包涵体 ,感染细胞多核化、空泡化及颗粒化 ;发现含有病毒样颗粒的凋亡细胞 ;吞噬细胞胞浆内有病毒样颗粒和含病毒样颗粒的凋亡小体 .此项研究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山豆根多糖对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山豆根多糖对地塞米松诱导的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地塞米松建立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模型,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流武细胞术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表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均出现梯状条带,而且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凋亡对照组和不同剂量山豆根多糖组均可见典型的凋亡特征,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的胞核染色质凝聚呈半月形、C形及凋亡小体,可见巨噬细胞吞噬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不同剂量山豆根多糖组凋亡率与凋亡对照组凋亡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着山豆根多糖剂量增大,凋亡率降低,山豆根多糖腹腔注射剂量为400mg/kg时凋亡率最低,表明山豆根多糖剂量为50~400mg/kg时对地塞米松诱导的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蒋自立  李春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46-5949
[目的]探讨黄颡鱼嗜水气单胞菌对草鱼幼鱼肝、肾和脾的影响,从而为预防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相互感染及渔业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从患败血症的黄颡鱼脾脏中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然后,用半致死浓度的分离株感染草鱼幼鱼,取病鱼的肝、脾和肾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鱼体肝、脾和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肝呈灰白色,实质结构明显被破坏,肝血管内血细胞减少,肝细胞肿胀、浑浊;肾间质比例增大,肾小管和肾小体数量明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脾呈暗紫色,内部大量充血,脾淋巴细胞坏死,大量的棕色"小结"充斥于整个脾脏之中。[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导致草鱼幼鱼的肝、脾和肾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李春霞  曹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31-9432,9439
[目的]从细胞核的形态变化观察干旱是否诱导苹果属植物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并且鉴定DAPI是否是观察细胞形态学的较好方法。[方法]以抗旱能力较强的八棱海棠和抗旱性较弱的平邑甜茶幼苗为试验材料,用20%聚乙二醇模拟干旱,对这2种幼苗根系进行处理,并对处理的新根经DAPI染色在紫外光下照射。[结果]经DAPI染色在紫外光(UV)照射下,正常新根细胞核发出均匀的蓝色荧光,而经干旱处理后新根的细胞出现染色质凝集、细胞核缩小、变形、解体、形成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论]在干旱诱导苹果属植物死亡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存在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且DAPI荧光染色是观察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美人鱼弧菌Vibrio damsela与创伤弧菌V.vulnificus人工感染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后,对病鱼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美人鱼弧菌与创伤弧菌均能引起鱼的鳃、肝、脾、肠、胃、肾等多种组织器官发生较为严重的病理变化,且这两种弧菌导致的病鱼组织病理变化存在较多的相似性。病鱼鳃严重病变,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相互融合在一起呈棍棒状,鳃小片基部的泌氯细胞肥大,有的泌氯细胞与鳃小片上皮细胞层连在一起;肝严重出血或发生脂肪变性,肝组织结构疏松,肝细胞变性坏死;胃、肠黏膜变性坏死,脾、肾出血;肾小球、肾小管与肾间质变性坏死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酸浆宿萼总皂苷(TPS)的抗肿瘤效果,研究了TPS对小鼠胃癌细胞(Murine foregastric carcinoma,MFC)的生长、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TPS能使小鼠胃癌细胞MFC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形状发生改变、凋亡小体增加;TPS在浓度为80μmol·L-1,作用72h后,对MFC的增殖抑制率能达到50%以上,同时MFC的凋亡效果也最明显;TPS对MFC的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都随浓度增大而增大,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IM)对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8910PM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检测SIM对HO-8910P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IM对细胞周期的影响;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SIM抑制HO-8910PM细胞的增殖,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荧光染色法显示经SIM作用后细胞出现变形,染色质浓缩,产生凋亡小体。结论SIM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其凋亡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提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race C,HMC)毒素处理同核异质体Mo17-C和Mo17-N叶片及叶片中的原生质体并进行凋亡检测。叶片凋亡检测采用DNA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DNA-ladder,其中HMC毒素质量浓度为250 μg/mL时,诱导12 h后Mo17-C出现的DNA-ladder最明显,而Mo17-N在HMC毒素质量浓度升至300 μg/mL时,诱导12 h后DNA-ladder才最明显。原生质体的凋亡检测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并统计其凋亡率,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产生凋亡小体、环状染色质和染色质边集的现象,且凋亡率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和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但对于相同处理,C细胞质的凋亡率显著高于N细胞质,Mo17-C对HMC毒素的敏感性大于Mo17-N。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技术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前肾发生、退化以及形成头肾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前肾的发生是在受精后31 h 15 min,肌节18对时开始(21±0.5℃).前肾到头肾的发育过程可分为生肾原基分化期、前肾褶形成期、前肾房形成期、前肾球形成期、间充质细胞的迁入和增殖期、头肾形成期6个时期.前肾仅2个肾单位,在出膜后24 h,体长6.2 mm才开始形成,2个肾小球在脊索腹部中线紧密相连.出膜后62 h,体长9.0 mm以后,血管球达到80 μm以上,开始行使功能,间充质细胞也开始迁入到前肾单位之间.出膜19 d,前肾单位开始解体.出膜后56 d的幼鱼,头肾形成.前肾小体形成并行使功能过程中,前肾与体腔始终没有发生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