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河南省10个典型含有人工制品的土壤剖面和3个自然土壤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分析,根据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对供试土壤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WRB中关于人工扰动的前缀修饰词或后缀修饰词不能完全适宜于中国地区的含有人工制品的土壤,而在ST中,含有人工制品的土壤类型出现在各个土纲及其包含的亚类单元,CST中缺乏明确的诊断依据来描述、解释含有人工制品的土壤特征。参照WRB和ST中关于人工制品类别相关标准,提出CST中含有人工制品的土壤定义,新增"技术扰动层"诊断特性,制定CST人工制品类别标准,并将这一标准体现在CST土族命名中,该分类方案能有效体现不同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结果,一定程度上填补我国对这类土壤分类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张甘霖  骆国保  龚子同 《土壤》1999,31(2):111-111
1998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组织了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USS)"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World reference Base of Soil Resources)工作组召开的"人为土分类与参比"(Classification and Correlation of Anthropogenic Soils)野外土壤参比考察。  相似文献   

3.
翁昊璐  慈恩  李松  连茂山  陈林 《土壤学报》2020,57(3):579-589
选取重庆市境内4种母质(第四系更新统老冲积物、须家河组砂岩风化物、石灰岩风化物和紫色岩风化物)发育的5个代表性黄壤剖面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成土特点及系统分类归属,并与其他分类体系进行参比。结果表明,各供试土壤中,须家河组砂岩母质发育的黄壤脱硅富铝化最为明显,蓬莱镇组紫色砂、泥岩母质发育的黄壤次之,石灰岩母质和更新统老冲积物发育的黄壤脱硅富铝化程度则相对较低;相比而言,须家河组砂岩母质发育的黄壤较为典型,在海拔350~1 300 m范围内均有分布。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5个供试土壤剖面分别归为淋溶土和雏形土2个土纲、3个亚纲、5个土类、5个亚类和5个土族;与发生分类的参比表明,供试土壤的系统分类与发生分类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相较于发生分类,系统分类具有更高的区分度;被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归为淋溶土的供试剖面分属活性淋溶土和高活性强酸土2个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一级单元,而被CST归为雏形土的供试剖面则同样也被WRB归为雏形土(一级单元)。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三江并流区的26个典型土壤剖面进行了土壤形成条件调查和理化性状分析,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明确了供试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检索结果共有6个土纲(富铁土、淋溶土、灰土、雏形土、新成土、潜育土)、11个亚纲、18个土类、19个亚类,并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WRB)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三江并流区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三江并流区的26个典型土壤剖面进行了土壤形成条件调查和理化性状分析,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明确了供试土壤剖面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检索结果共有6个土纲(富铁土、淋溶土、灰土、雏形土、新成土、潜育土)、11个亚纲、18个土类、19个亚类,并与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和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WRB)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建立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龚子同  陈志诚  张甘霖 《土壤》2003,35(4):271-278
WRB(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是IUSS和FAO联合领导下的土壤分类组织。作为IRB(International Reference Base)的继承者, 在联合国图例单元的基础上,经过包括中国土壤学家在内的各国土壤学家历时7年的共同努力,1998年形成了WRB的正式方案。在此基础上,还出版了世界主要土壤和相应的CD-ROM。目前这一方案已以10种文字出版,中文版也即将问世。这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土壤分类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土壤学报》2008,45(5):963
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73-2002CB410800)办公室承办,荷兰土壤合作组织、荷兰瓦赫宁根大学Alterra研究所、英国洛桑研究所及香港浸会大学协办的”第三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SoilRem2008)”将于2008年10月18~21日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会议旨在讨论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以及污染土壤修复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新问题,会议有关信息及注册、提交摘要/全文等相关事宜可登录会议网站:http://159.226.104.139/home/indexFrameset.asp?id=2。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8.
张凤荣  王秀丽  王数  郑重  吴昊 《土壤学报》2013,50(2):419-422
对土壤进行科学分类是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也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在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的决策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志着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目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以下简称《ST》)[1]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以下简称《WRB》)[2],我国从1984年开始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也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下简称《CST》)[3]成果.这三个分类体系都是以定量化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多阶层土壤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9.
熊国炎  赵其国 《土壤》1981,13(6):239-241
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组主席、西德霍尔海姆大学斯里奇廷教授(E. Schlichting),1981年9月22日和23日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作土壤分类研究概况的报告。兹将内容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基础的土壤参比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为了土壤信息交流、知识共享 ,作者首先阐述了与世界土壤分类发展相伴随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发展 ,进而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美国土壤分类和WRB方案进行了参比 ,然后着重讨论了它与土壤发生分类之间的参比。今后拟建立土壤参比信息系统以实现计算机自动参比  相似文献   

11.
1986年8月13—20日在联邦德国的汉堡会议中心召开了第13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与会代表有来自82个国家共1,253人,提交论文894篇,大会报告了8篇,共分4册出版。会议期间,学术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组织代表们到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分14条路线进行土壤考察旅行,还参观了国际遥感培训中心(ITC)国际土壤资料与信息中心(ISRIC)。我国实际到会代表共35人,提交论文39篇,在会议上宣读了20篇。第14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定于1990年在日本召开。会后将组织代表到中国进行土壤考察。  相似文献   

12.
时间 :2 0 0 1年 1 1月 8日~ 1 9日地点 :意大利·波洛尼亚市来自 42个国家以及 FAO、UNIDO、CIGR等组织的 5 4名专家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是在国际农业工程协会 ( CIGR)支持下 ,由意大利农机制造商协会 ( UNACOMA)组织召开。大会主要围绕保障全球长期粮食供应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支持农业机械化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标准制订问题进行了讨论。1 保障全球长期粮食供应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这一重要议题分四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讨论 :( 1 )综述分析。主要观点是 :对世界上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与不同植被状况条件下要采取不同农业生产实践的不…  相似文献   

13.
陈恩健 《土壤》1962,5(3):63-64
第七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于1960年8月15-24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特生城举行。大会主席为美国土壤化学家勃雷特菲尔特(Richard Bradfield),副主席为美国土壤学家凯洛格(Charles Kellog)。  相似文献   

14.
俞仁培 《土壤》1988,20(6):333-333
"碱土的特性和利用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n on solonetz Problems Properties Utilization)于188年6月15-20日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议是由南斯拉夫土壤学会、Osijek大学农学系和国际土壤学会共同主办的,来自14个国家的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际土壤学会A小组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赵其国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5.
《土壤学报》2008,45(5):963
由国际植物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五届植物技术国际会议(Phytotech 2008)”将于2008年10月22~25日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会议旨在讨论植物修复污染环境的科学理论及实际应用,会议有关信息及注册、提交摘要/全文等相关事宜可登录会议网站:http://159.226.104.139/home/indexFrameset.asp?id=1。会议主席:骆永明研究员会议秘书:宋静副研究员通信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邮编:210008联系电话:025-86881101(骆永明)、86881130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土壤形成特点与系统分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健飞 《土壤通报》2000,31(3):97-101
选取武夷山土壤垂直带中 6个代表性剖面 ,研究了土壤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修订方案 )》 ,鉴定了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检索了土壤系统分类名称 ;随海拔由低到高 ,依次为湿润富铁土—湿润淋溶土—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等亚纲 ;并与发生学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USST)以及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WRB)等不同分类系统中的土壤类别归属作了参比  相似文献   

17.
第九次国际土壤分类工作会议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其国 《土壤》1987,19(6):330-334
1987年7月20日至8月1日,我应邀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九次国际土壤分类工作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日本土壤及植物营养学会及美国农部土壤保持局等单位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18.
李学垣 《土壤通报》2000,31(4):145-147
1998年8月20~26日在法国地中海岸Montpellier市召开的16届国际土壤学会有107个国家的2779位代表,中国代表40余人,除大会报告一天外,就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土壤地理……等等分支学科与专题共分45个学术报告组(Symposiums)和6个学术工作组进行学术报告及交流.我与研究组的同行们提交了题为:"中国中南地区淋溶土羟基层间矿物的本性"、"用微热量法研究针铁矿吸附Cd的机理与能量变化"和"铁、铝氧化物和高岭对转化酶的吸附与活性的影响"三篇学术论文进行交流.会议提供的资料有:1.大会报告的全文一本(法、英对照);2.分组报告与墙报的摘要(法文或英文)两本;3.计算机光盘一盘.会议期间我除参加一天大会报告外,侧重参加了有关土壤化学及其与肥力、环境方面的学术活动.会议内容丰富.这里仅就自己参加会议对大会报告的某些学习、领会和感受,总结为"对土壤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的理解"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甘霖 《土壤》2001,33(2):111-112
城市土壤对传统土壤学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方面因为传统地认为城市“没有土壤”,更重要的是因为传统土壤学占优势地服务于农业,虽然70~80年代以后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土壤学的重要组成和发展方向。 80年代后期城市和工矿区土壤(通称城市土壤)逐渐被重视。一系列城市土壤制图最先在德国的一些城市开展,美国也在90年代初开展了纽约的城市土壤调查和制图,并提出了几个城市土壤土系。这些研究的兴起,重要的原因在于逐渐认识到城市土壤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1989年德国土壤学会成立了城市土壤工作组,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成立的城市土壤研究专门学术组织,它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土壤研究在德国和其他地区的影响。 与此同时,人为土的研究在国际土壤学界逐渐得到重视。中国、俄罗斯、荷兰、美国、比利时等国家的土壤学家差不多同时开展了专门针对人为土的研究。在1994年成立的国际土壤学会WRB(World Reference Base for Soil Resources, 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工作组中,中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被授权协调WRB中人为土的研究。中国在人为土研究中领先的重要原因是其悠久的农业历史,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开展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将人为土纲单独设立并发展了一系列完整的人为土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土壤本质上讲是一类扰动人为新成土。因此这两个方向有诸多重要的共同点。正是在这种背景,1998年在法国Montpellier第16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城市、工业、交通和矿区土壤”工作组(Soils in Urban, Industrial, Traffic and Mining Areas, SUITMA)。德国ESSEN大学的W.Brughardt教授和法国NANCY大学的Morel教授分别担任正副主席。有趣的是,他们都来自现代工业发源地的Ruhr(鲁尔)地区。 SUITMA成立后首次正式活动就是2000年7月12~19日在德国ESSEN大学召开的首届SUITMA国际会议。会议受到全世界有关土壤工作者的关注。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土壤学家首次专门地研讨城市土壤研究中各方面的问题,因此这次会议是城市土壤研究的国际性检阅,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各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这次会议来看,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城市土壤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内容上更加深化,在范围上更加广泛,在方法上更加成熟,在目的上更加多元。 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广泛和深化。目前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土壤物质来源和组成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2.城市土壤的形态学特征;3.城市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4.城市土壤的分类;5.城市土壤的退化和环境质量;6.城市土壤与水质的关系;7.城市土壤与大气尘埃的关系与大气质量;8.矿区、工业区土壤的恢复(包括腐殖质的形成与水分性质改良,污染土壤的恢复治理则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大而新的领域);9.人为(工)土壤物质的特性和应用。 在更为广泛的一些范围内,关于人为土壤与过去人类活动关系的研究,实际上是土壤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现在也成为英国、东欧(罗、匈、捷)、美国土壤学家的课题。 这次会议展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他们虽然在其他学科中已经应用,但在土壤科学中主要是针对城市土壤的特性发展起来的。如GPR在城市土壤调查和制图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因为城市土壤的准石质性和层次混乱性,传统的采样方法很难定义土壤的空间变异。GPR能提供连续的层次变异特征,为城市土壤的空间分布研究和制图提供了十分有力的参考。 另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磁学方法的应用。磁学方法在传统土壤学中已有应用,但由于常规方法已普及并且能解决一般土壤学问题,所以磁学方法并没有在常规实验室中普及。而对于城市土壤而言,磁学性质与土壤诸多性质,特别是重金属含量有密切关系,因而在专题制图(如重金属污染程度)中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土壤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诸多分支甚至学科的综合。如传统的土壤制图多以土壤形态学指标作为区分单元的依据,而在城市土壤中则常以污染物、石质性、粗骨性或物质来源为单元划分标准,因此常需要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研究作为前提。又如城市的地表封闭特征又使城市土壤研究涉及城市水文学理论和方法。 短短几年时间内,城市土壤研究对象和目的有明显的发展。虽然大多数国家目前还处在最基本的认识与调查阶段,但从趋势来看,研究目的更加多元化,包括水、气环境质量保护,土壤恢复与重建,城市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甚至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如德国制定了联邦土壤保护法,各州还有和城市土壤相关的城市径流入渗条例)。 我国的城市土壤学研究已经起步,对南京城市土壤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培养了首位专攻城市土壤研究的博士。本次会议,作者是学术组织委员会成员之一,并作为“未知的城市土壤”专题召集人召集分会,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在城市土壤研究的地位。假以我国在人为土研究方面的特色和经验,充分注重古老而又迅速扩展的我国城市群中的特点、问题,相信我国城市土壤研究将迅速扩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第4届瓦赫宁根土壤会议于2019年8月27日至30日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召开,有来自世界各国的300余名科研工作者参加。此次会议在"认识土壤功能"主题框架下,按土壤质量研究的基本逻辑,设置了土壤功能与社会、衡量土壤功能的创新方法、跨尺度的土壤功能建模与制图、土壤功能协同与权衡等4个议题,从土壤功能的视角,展示了以欧洲研究团队成果为主的土壤质量研究最新进展。本文对其内容与组织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得到了以下思考与启示:(1)土壤功能分解与表达已成为土壤质量研究的热点问题;(2)应重视模型与专家系统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综合运用;(3)工作坊、大师课等新型学术会议办会形式值得借鉴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