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世喜  张才贤 《食用菌》1993,15(4):37-37
(一)栽培季节根据地理条件和竹荪生长发育特性,以当地气温持续在8~28℃为栽培适时。一般可春、秋季栽培,春季2月下旬~4月下旬,秋季9~10月播种。(二)选良种和优质菌种目前生产栽培较多的是长、短裙竹荪,如D892、D886、D-古优1号、875等。优质菌必须具备:初期菌丝体浓白、粗壮、呈束状,有气生菌丝;成熟的长裙竹荪菌丝体多为粉红色,间有紫褐色,短裙竹荪菌丝体紫色较多,间有少量粉红色。老化菌种气生菌丝消失,有黄色水珠附于瓶壁,不能使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竹屑栽培竹荪生产中的培养料发酵、后期保温控湿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料发酵45d时的竹荪菌丝生长速度最佳,为0.36 cm/d,菌丝洁白、粗壮,长势好;覆盖单层遮阳网能提高产量,并且解决因覆盖稻草带来的采菇不便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棘托竹荪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棘托竹荪(Dictyophotaechino-volvata Zang,Zhenget Hu.)是新近发现的竹荪新种原产湖南会同。我所于88年引种,89年在毛竹(Phyllo-stac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林中进行不同栽培料、不同播种方法和栽培料不同消毒方法的试验。现将棘托竹荪的出菇特性和不同栽培措施与发菌快慢、污染程度及菇蕾产量的关系总结成文,以供参阅。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棘托竹荪的试管母种于88年从湖南会同引进。按竹荪菌种的一般配方逐级扩大制种。于1989年4月17日播种栽培。 (二)栽培场地:栽培场地在浙江富阳县新民乡一户农民的宅前毛竹园里。地理位置处于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福建省古田县首创竹荪生料栽培新生产线,接种后60天左右开采,比老法栽培提前半年以上采收,每10平方米当年可收竹荪干品2~3公斤,单产提高2倍,一次接种连收2~3年。卓洋乡余养彬种植70平方米,当年收干品14.2公斤,收入10730元;凤都乡朱能武种植600平方米,其中160平方米开采,收入2万元,全县1990年800户菇农栽培1万平方米,均获可观的经济效益。古田县生料栽培竹荪速生高产新技术详细介绍于下: 一、栽培季节安排竹荪属于中温型菌类,栽培季节的安排,一般分春播秋收和冬播春收两季。我国南北气温不同,具体安排生产时必须根据竹荪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食用菌》1990年第5期发表了《高温型竹荪培养基的筛选》一文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纷纷来信要求介绍栽培技术。为满足读者要求,撰写本文供参考。一、菌株和种型的选择: 目前人工栽培的竹荪有短裙、红托、长裙和棘托四个种。前两个种属中低温型,在高温地区栽培,往往造成产量不高甚至失败;长裙竹荪是中高温型,栽培技术难度大,管理不当,产量不高;棘托竹荪的菌丝和子实体,在25℃~3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且耐涝和干旱,适宜高温地区栽培。棘托竹荪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宏观形态,  相似文献   

6.
1987年夏季,黑龙江海伦市双河、井家店两林场发现有丰富的竹荪资源,经东北林业大学邵力平教授鉴定为短裙竹荪.为了开发利用这一珍贵食用菌资源,省林业厅拨科研费2.1万元,成立了竹荪课题组,从1987年7月至1990年末,历时三年半进行了驯化栽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药用真菌黄裙竹荪的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药用真菌黄裙竹荪资源调查、标本采集、菌种分离、培养基的筛选、生长温度、酸碱度、覆土土质以及覆土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一级菌种培养基以PDA培养基为主,添加松针浸出汁为黄裙竹荪的最佳培养基;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4℃;适宜pH值为6.5;栽培播种完成后,及时覆盖砂质黄壤土,是黄裙竹荪栽培的最佳方法和最佳土质。  相似文献   

8.
我们于1979年对竹荪进行研究,当年8月16日从云南昭通地区彝良县唐范公社竹林下采集并分离得到短裙竹荪菌种,8月29日又从广州黄花岗公园竹林下采集并分离得到橙黄竹荪菌种。我们对上述二个菌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短裙竹荪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并掌握其栽培技术,多批次较大量地栽培出子实体。一、生长发育条件 (一)营养:自然界中,竹荪菌丝体蔓延于竹林地下的死亡竹头、竹根上及其他森林下的枯枝落叶上,在合适的气候下便长出子实  相似文献   

9.
2005年初春至2008年6月,笔者在海拔800余米的福建省宁德市虎贝乡,用发酵料栽培竹荪获得增产增收,现将这一技术总结如下。1菌种选择选用长裙竹荪D1,其子实体洁白,菌柄粗,易栽培且产量高。栽培种选用菌丝体白色,呈粗线状或羽毛状,无黄水,冬季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菌龄为65~75天,在23℃的温室内栽培35~40天即可的菌种。2原料配方竹荪栽培原料来源广,配方可选用40%香菇菌糠、30%竹制品下脚料、20%竹木枝或竹制品下脚料及10%杂木屑。竹木枝条须破碎或切成3~10cm的小片,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每平方米用量为35kg,在建堆发酵前备足晒干。3建堆、发酵长裙竹荪菌丝在5~29℃下均能生长,但子实体形成温度须为16~30℃。建堆选择在当地气温回升到16℃之时的前两个月进行,建堆采用边加水边堆料的方式,堆成高100cm,底宽180cm,面宽120cm的梯形堆,长度视栽培面积而定,堆完后用湿麻袋或稻草覆盖以保温保湿。待料温升到60℃后保持2天,之后翻第1次堆,如果此时含水量不足60%则要在翻堆时补水,使其含水量达到60%~65%,之后每2~3天翻堆一次。翻堆时间视气温而定,气温高时每隔2天翻堆一次;低时则每隔3天翻...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林竹荪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菇竹立体林业,是利用竹林荫敝度和自然湿度和植物气体交换的生态环境,及地面有效面积栽培竹荪。由于竹荪菌丝不能分解活竹根,不但没有影响竹子生长,而且经过翻土堆料提高林地保水性能,促进毛竹根系向松土伸长,提高翌年多笋多竹增加林业效益。林地种竹荪,人日均种50m~2,产量在2公斤左右,按现行价格,产值在200元以上,就地取材花工  相似文献   

11.
现有竹荪生产多采用野外畦床式栽培,品种常用高温型棘托、长裙竹荪。接种后菌种在畦床内潜伏生长2—3年,而每年出菇只有一季(6~10月份),其余7个月则为空闲时间。如何充分利用竹荪菌丝休眠期这阶段的空闲场地?近年来我所作了试验与研究,在竹荪畦床面上排放木屑袋栽香菇菌筒,形成立体化栽培,获得一地多用,省工、省地、管理方便,一举两得的效益。一亩地种植竹荪400平方米,可收竹荪干品80公斤,价值5万元,套种香菇8000筒,可产鲜品6000公斤,产值2万元,两项合计产值7万元以上,成为我国当前食用菌生产中高  相似文献   

12.
红托竹荪高产栽培因子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红托竹荪于1986年栽培推广应用,产品是国内所有竹荪产品中的佼佼者,在1995年国际新技术新产品研讨会上获金奖。根据19年试验推广来看:产量高、低不稳,也有失败的;种植面积小的,管理精细,大都获得成功;大面积栽培也有获得成功的,如县商业局在梅源栽培533m~(2),当年收干荪2.5kg。现根据我们的实践和调查,谈谈竹荪高产栽培的几个主要因子。 1 场地选择 选场包括场地的环境条件、土壤条件等,栽培场地的选择不当,往往造成整个场地的失败。梅源张乃培1997年种植5000多瓶竹荪种。栽培初期翻耕松土,播种时土壤含水量适度,这样土壤通气条件良好,菌丝发育好。然而由于选用稻田,梅雨季节排水不良造成积水,土质属细沙土,松耕后时间长土层发生板结,通气不良,即使初期生长健壮的菌丝碰上积水、缺氧长势减弱,甚至腐烂死亡,播种1亩仅见零星几朵  相似文献   

13.
以织金红托竹荪为试材,采用菌棒覆土栽培的方法,分析菌棒摆放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红托竹荪生长、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红托竹荪栽培的菌棒摆放方式和密度。结果表明,菌棒采用双排竖直摆放的方式,栽培密度为18棒/m2时最合理,栽培3~4 d后,菌丝开始萌发,平均30 d形成原基,110 d出菇,菌蛋数量70~90个/m2,产量400~500 g·m-2,栽培周期短,产量可观,且对红托竹荪子实体的性状无显著影响。此方法可减少菌棒用量,降低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竹荪培养基质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竹荪在不同培养材料及其适当配方上的菌丝生长情况,筛选菌丝生长快、长势好的基质配方,以期缩短制种周期,提高竹荪栽培效益,特做本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 短裙竹荪D引自广东微生物所.1.2 培养基配方①杂木屑7.3kg,麸皮2.5kg,蔗糖100g,轻质碳酸钙100kg,磷酸二氢钾10g,硫酸镁10g,料水比1:1:3;②蔗渣7.3kg,麸皮2.5kg,蔗糖  相似文献   

15.
竹荪代料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宗平  黄藩茜 《食用菌》2002,24(3):21-22
本文研究利用玉米芯、杂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代料栽培竹荪 ,从菌丝生长情况 ,单位面积产量及生物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栽培试验显示生物学效率均达到了 90 %以上 ,从而为利用这些原料栽培竹荪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允旺 《食用菌》2016,(2):60-61
正中国竹荪之乡的顺昌县,随着竹荪连年连作,主产区的大田栽培竹荪产量逐年下降,制约了竹荪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福建顺昌县大历镇、林业局、供销社等部门的支持下,竹荪技术研究所自主创新林下生态竹荪栽培新技术获得成功。按667 m~2林下种约290 m~2的面积计算,可采收(干品)竹荪32.6 kg,产值8000元,扣除培养料、菌种、工资等,纯收入达2100元,不砍树也有收入。林下生态栽培竹荪利用林  相似文献   

17.
1.选用适龄优质纯菌种:竹荪菌种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栽培的成功及产量的高低,一般最好选用中低温型菌种为好,菌龄60天左右为宜。如福建古田D—古优1号、D—42号长裙竹荪,菌蕾密度大,产量高,接种后60天可收获,产量干品250—350g/m~2。还有广东微生物所的短裙竹荪,湖南会同的棘托竹荪等。  相似文献   

18.
平菇液体菌种栽培菌株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平菇固体菌种栽培中常用的5个平菇菌株作为供试菌株,制备液体菌种,采用熟料袋栽进行栽培对比试验。综合分析各菌株栽培特性表明,CCEF89菌株在菌丝活力、长势以及抗杂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产量高、菌盖厚实、韧性强,不易破碎,商品性好,是进行平菇液体菌种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00,(5)
夏季栽培食用菌培养料常会出现变质发霉,有酸味,既浪费原料,又影响产量,是食用菌生产上一大难题。料变质的原因:一是菌种问题;二是杂菌侵染;三是环境温度过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预防。1 选择菌种 夏季栽培宜选高温型或广温型菌种,菌种洁白,掰开成块不松散,有清香蘑菇味,反之则质量较差。2 控制杂菌 料要放在烈日下晒 2~ 3天,然后进行灭菌处理。注意不用生料或发酵料,因为这些料中含有大量杂菌,容易后发酵。用 0 1 %石灰水将料 pH调至7 5~ 9 5,在碱性条件下可抑制杂菌生长。培养料中使用多…  相似文献   

20.
竹荪菌种易于老化,特别是培养时间稍长,或受到变温、光照,机械及干燥脱水等刺激后,菌丝变红衰退更为明显。目前,竹蒸菌种一般是采用斜面低温和液体石蜡保藏,我们改用原种封闭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述于后。(一)供试菌种①短裙竹荪L_9,由宜宾地区农科所从野竹荪子实体经分离提纯获得;②短裙竹荪ODd,由贵州生物所提供的栽培种经分离提纯获得.(二)试验方法设试管原种保藏和玻瓶原种保藏,以常规斜面低温保藏和液体石蜡保藏作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