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渡湾水电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渡湾水电站大坝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不同设计要求,将大坝划分为6个区,分别对各区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2.
结合渡口坝工程实际,设计出满足大坝各部位混凝土技术指标要求的配合比。根据大坝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不同设计要求,将大坝划分为5个系列。对水泥、粉煤灰、外加剂、骨料等原材料进行了品质鉴定,并在此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配合比参数,给出推荐配合比。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推荐配合比混凝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十分广泛。通过对掺加新型外加剂XPM的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试验研究分析,选择原材料,找出粉煤灰掺量,不同外加剂组合等对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及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试喷试验分析,选定符合设计要求,性能优良,经济合理的配合比,另外,还介绍了利用该试验成果加固佛子岭大坝的施工方法,有关施工参数和施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为混凝土工程,本次试验研究通过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检测、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和对混凝土性能进行试验,提出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及相应混凝土的物理力学、热学、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资料,为峡江水利枢纽混凝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工程实际,研究其大坝抗冲磨部位使用的抗冲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并对试验配合比的抗冲磨混凝土的力学变形性能、抗冲磨性能、抗裂性能以及抗渗性能和抗冻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同时,对掺入抗冲磨剂、聚羧酸类减水剂、萘系减水剂的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外加剂对抗冲磨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交通道路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弃渣,降低道路投资,提前通车,对采用新型材料HEC固结弃渣的混凝土碾压施工道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这种新型道路的结构和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以及石渣的含泥量和粒径控制的质量要求,并以瀑布沟水电站HEC固结弃渣道路工程为例,进行了HEC-RCCP混凝土道路工程的设计,对实际工程的实施效果及其技术经济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交通道路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弃渣,降低道路投资,提前通车,对采用新型材料HEC固结弃渣的混凝土碾压施工道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这种新型道路的结构和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以及石渣的含泥量和粒径控制的质量要求,并以瀑布沟水电站HEC固结弃渣道路工程为例,进行了HEC-RCCP混凝土道路工程的设计,对实际工程的实施效果及其技术经济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传统水利工程排水对原始生态河道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阻隔了河流与生态陆地的水循环.本文介绍了植草混凝土的制备原理与其各种性能的测定方法,并且设计了植草混凝土的配合比方案,分析了能够影响植草混凝土的孔隙率、抗冲刷强度、抗压、抗折等性能的各种因素,获得植草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方案.在最佳配合比方案下,对植草混凝土进行植生试验,发现植物能够很好地生长在植草混凝土护坡上,说明该配合比方案符合小河流治理的相关性能指标要求,为小河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改善构件外观质量、提高外压荷载,开展了U型槽混凝土相关性能试验研究。试验设计了不同的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通过分析干硬性混凝土拌和物性能与U型槽使用性能的相关性,提出合理控制干硬性混凝土VC值和强度的建议,以满足构件生产工艺及使用性能要求;并结合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对干硬性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的影响研究,提出基于拌和物性能控制的配合比设计理念,这样既合理控制干硬性混凝土性能,又保障了构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混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了试验设计,探讨了胶粒掺量、胶粒粒径、水灰比试验因素对胶粒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每个因素水平对胶粒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影响及各个水平之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胶粒掺量和水灰比是影响胶粒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显著因素,胶粒粒径为不显著因素;与基准混凝土相比,胶粒的掺入可提高混凝土的抗冲耐磨性能。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胶粒混凝土抗冲磨性能与水灰比、胶粒掺量、胶粒粒径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1.
水工混凝土配合比定额是水电工程概预算定额不可缺少的配套资料,混凝土配合比材料用量是直接影响混凝土单价的关键因素之一,进而影响工程投资。水工混凝土配合比定额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工程造价服务,研究成果不仅要方便造价专业人员使用,更重要的是要将设计意图如实反映在工程造价中。原水力发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1997版)附录中收录的"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及材料用量"(以下简称"97附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规程和规范的要求,据此编制的工程单价与实际有一定偏差,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基于我国近10年已建或在建100余座水电站工程实际资料对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定额进行研究,研究得出了287个配合比定额,并将研究成果与"97附录"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拌合物材料总费用较"97附录"基本呈降低趋势。该工作的开展不仅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也为进一步研究水工混凝土配合比定额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一般根据强度进行设计,而结合耐久性进行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尚未深入研究。为了得到满足耐久性要求的HF抗冲磨混凝土配合比,决定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依据HF抗冲磨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三方面性质进行适配。结果表明:使用水胶比0.35、粉煤灰取代率25%、HF抗冲磨剂掺量2.5%、砂率35%为参数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可使设计强度C40的HF抗冲磨混凝土在满足工作性、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又能达到良好的抗冲耐磨性能。在青海某水电站工程应用中,按照该配合比成型的混凝土耐久性好,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通过试验设计适应于当地严寒气候的混凝土配合比,为更多类似严寒地区的水利水电工程提供参考和改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掺量≤30%时,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有所提高,并且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粉煤灰混凝土试块的强度和引气剂掺量均减小。  相似文献   

14.
王树钰 《南方农机》2019,(7):232-232
本文对东江水利枢纽工程C20混凝土配合比实验设计情况做出了分析。主要从原料的选择检测到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粉煤灰掺量以及水胶比的关系做出了描写。拌合物的一系列相关性能以及力学相关性能做出了具体说明。通过对不同材料源组合而成的骨料对混凝土拌合物的相关影响分析,提出了能够满足设计需求以及使用要求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得出该配比有着非常不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掺入工艺和微细掺料对纤维分散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性能差异,同时掺入粉煤灰补偿因聚丙烯纤维的粘滞作用而导致混凝土流动性的降低,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粘聚性和可塑性,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从而为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多孔混凝土的结构特点,结合多孔混凝土应用于水利护坡工程的要求,最佳配合比设计应考虑到多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孔隙率,以强度和孔隙率为目标函数,制定了均匀试验设计方法,系统研究了水灰比、骨灰比、用水量、骨料粒径对这两项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强度和孔隙率与各因素的数学回归模型,从而为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有关大坝混凝土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时间的增长,大坝混凝土不断地产生物理性和化学性变化,到一定时期其性能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最后失去其使用功能.在搜集了近年来关于大坝混凝土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大坝混凝土力学性能、变形性能、耐久性等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分析,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大坝性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和充分利用Ⅲ级粉煤灰与镁渣,以常用强度等级C30混凝土为研究对象,Ⅲ级粉煤灰取代率和镁渣掺量为因素,设计混合均匀试验方案U12(6,4),试验研究二因素耦合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对试验结果应用最小二乘拟合,建立了混凝土强度与粉煤灰取代率、镁渣掺量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因素效应分析表明: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粉煤灰取代率,其次是镁渣掺量;Ⅲ级粉煤灰取代率的强度效应为负效应,镁渣掺量不大于49%时其强度效应为正效应,粉煤灰与镁渣的耦合效应为正效应;从强度和经济角度评价,以高粉煤灰取代率,较高镁渣掺量为混凝土配合比调控的最佳组合;对于C30混凝土,Ⅲ级粉煤灰与镁渣的合理组合为f=36%,m=5%。  相似文献   

19.
水电工程中,矿物掺合料不仅显著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缓解掺合料粉煤灰的供需矛盾,文中以试验数据为基础,从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对比分析,并进行简单成本对比与评价,研究磷矿渣替代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和料的可行性,为充分利用磷矿渣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箱涵裂缝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混凝土箱涵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裂缝的产生,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不恰当(特别是水泥用量太大);缺乏温控措施,木模板传热性能差等原因导致温差应力大于混凝土设计抗拉强度所致。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温控措施,避免了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