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骆驼实验性前胃瘘管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胃瘘管手术是研究反刍动物消化功能、微生态环境、生理生化指标等常用的试验手段。该手术普遍用于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由于骆驼的消化器官与其他草食动物仍存在一定差异,为进一步研究骆驼前胃代谢的生理特性,对一头成年骆驼做了前胃瘘管手术,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奶牛消化道三位体瘘管术的后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三位体瘘管就是通过手术的办法,将软体硅胶瘘管埋殖于瘤胃、十二指肠前端、回肠末端,用于反刍动物营养教学和研究的永久性瘘管。它具有成本低、使用时间长、效率高等特点。可直接有效地对各种营养物质灌注和取样。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营养研究领域。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室2005年3月对4头一岁奶牛成功地实施了消化道三位体瘘管手术。“三位体瘘管术”的后期护理是瘘管牛能否存活的关键。笔者作为试验牛场的兽医,对这四头瘘管牛实施了全程护理。经过60天的护理和观察,四头瘘管牛的创面已痊愈,各项生理体征和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反刍动物消化代谢、微生态环境、生理生化等指标,永久性瘤胃试验瘘管是常选用的试验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研等实践中,试验采用新的手术方法对4头锦江黄牛进行了永久性人造瘤胃试验瘘管安置手术.结果表明:手术后,所有施术黄牛精神状态、体温及食欲等方面均表现正常.15 d后检查发现,全部施术黄牛的瘤胃壁都与腹膜、腹肌...  相似文献   

4.
<正>反刍动物前胃疾病是最常见的病,也是多发病,为了解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反刍动物的前胃形态以及与临床有关的几个问题。反刍动物的胃是复室胃,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个部分组成,前三个部分因为没有腺体不能分泌胃液,称其为前胃,皱胃有腺体,分泌胃液。瘤胃最大占全胃的80%,皱胃最小仅占5%。反刍动物的前胃有一个微生物群系,其独特的生理作用受前胃的内环境所影响,如瘤胃内的温度、pH值以及菌群平衡等。  相似文献   

5.
瘤胃瘘在研究反刍动物消化代谢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口径牛瘤胃瘘管由硅胶材料制成,可进行瘤胃掏空等试验,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但相关资料所介绍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不尽相同。牛瘤胃造瘘手术主要问题是解决术后不感染、密闭性好,胃瘘可以长期保留、对牛正常瘤胃功能影响小。为实现一种操作简单、护理方便、影响小、恢复快、瘘管与腹壁、皮肤结合紧密,  相似文献   

6.
瘤胃瘘管是用于研究反刍动物消化代谢、瘤胃微生态环境、生理生化等指标试验的手段之一,可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营养科研实验中。试验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对 4 头奶水牛进行人造瘤胃瘘管安装,经约4周的术后护理。结果表明:术牛精神状态、体温、食欲、大小便等指标均表现正常。术后15d经检查发现,术牛的瘤胃壁与腹膜、腹肌及皮肤愈合粘连在一起,形成自然瘘口,没有出现刀口或腹腔感染的现象。说明该手术方法可操作性强,过程简单,用时短,术后瘘管密闭性好,创口恢复快、无感染;奶水牛能正常存活。  相似文献   

7.
牛消化道多位点瘘管的手术装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器官的造瘘技术为反刍动物营养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笔者于 1996年至 2 0 0 3年共对 18头试验牛进行了同体消化道多位点瘘管手术。除 4头试验用牛术后淘汰外 ,其余 14头均满足科研需要。为了推广实验用牛的瘘管安装技术 ,为反刍动物营养学研究提供方法 ,本文对牛消化道多位点瘘管的手术安装方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胃瘘管通常采用硬质材料做成“T”型筒状 ,经过外科手术打开腹腔 ,缝合固定到胃壁和腹壁上。这种创伤性手术一方面对动物造成较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动物正常功能 ,尤其在反刍动物瘤胃 ,不能完全进行厌氧发酵。在单胃和皱胃安装传统瘘管 ,常由于解剖结构的特点 ,瘘管部位的腹部肌肉张力很大 ,瘘管极易脱落。此外 ,皱胃液中盐酸的腐蚀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造成皱胃瘘管周围组织溃烂 ,瘘管无法固定 ,导致研究工作无法进行。本方法采用医用橡胶管进行复合穿刺固定技术 ,代替传统瘤胃、皱胃瘘管的制备安装 ,显示了简洁、实…  相似文献   

9.
反刍家畜消化道的“三位点”瘘管装置,包括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回肠末端瘘管,是研究反刍动物营养代谢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科研需要.笔者于2005年5月对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反刍动物营养研究室5只12月龄、体重35~40 kg的绵羊,实施了消化道的“三位点”永久性人造瘘管手术。手术后瘘管伤口愈合良好,瘘管都能正常使用并保持到10个月以上。1术前准备1.1术羊准备手术羊术前禁食24 h,麻醉采用速眠新2号(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研制),肌肉注射,剂量为0.01 mL/kg体重,注射后5~7 min即可进入手术3级麻醉状态。1.2药械准备1.2.1手术器…  相似文献   

10.
绵羊瘤胃造瘘手术及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反刍动物安装瘤胃瘘管,进行瘤胃瘘管手术,在科研和教学上普遍采用的科学手段。本手术是为羊安装永久性瘘管,羊瘤  相似文献   

11.
前胃疾病是反刍动物最为普遍、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前胃疾病对反刍动物养殖业危害最为普遍和严重。文章结合作者长期在大型奶牛场和基层兽医站从事奶牛和水牛、黄牛、山羊、绵羊等反刍动物的疾病诊治,现就反刍动物前胃疾病的诊治技术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2.
L-肉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界的类维生素季铵盐化合物,以赖氨酸为底物在动物体的肝脏和肌肉中内源性合成。长期以来,L-肉碱不仅被认为在能量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被证明具有抑制氧化损伤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因此,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补充L-肉碱在改善家畜性能方面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猪、鸡等单胃动物,对反刍动物研究较少。与单胃动物不同,反刍动物特殊的瘤胃生理环境以及瘤胃微生物对L-肉碱的降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L-肉碱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简述了L-肉碱的生理特性及其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合成与代谢,并补充了L-肉碱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为L-肉碱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瘤胃瘘在研究反刍动物消化代谢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口径牛瘤胃瘘管由硅胶材料制成,可进行瘤胃掏空等试验,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但相关文献介绍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牛消化器官的造瘘技术已成为反刍动物营养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笔者于2010年3月对7头试验宣汉黄牛进行了同体消化道多位点瘘管手术,由于手术方法合理,术后护理得当,手术成功率100%。本文对宣汉黄牛的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回肠末端"T"型瘘管的手术过程及术后护理进行总结,为其推广运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1胃瘘管手术胃瘘管手术是研究单胃和复胃功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常用方法。对于复胃动物常根据各胃室的名称不同,分称为瘤胃瘘、网胃瘘、瓣胃瘘和皱胃瘘,家禽的则称为腺胃瘘和肌胃瘘。  相似文献   

16.
正反刍动物营养学是动物营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摄入、消化代谢和转化利用与生产和生命活动相互关系对饲养反刍动物意义十分重大。用单胃动物的营养观点指导反刍动物的饲养,难免造成饲养管理不当。反刍动物具有四个胃,依次为瘤胃、网胃(蜂窝胃)、瓣胃和皱胃(真胃)。前三个称谓前胃,皱胃相当于单胃动物的胃,具有胃腺。前胃的一部分则不具有胃腺,前两个胃室(瘤胃和网胃)将食物软化,特别是利用共  相似文献   

17.
反刍动物蛋白质评定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沿用粗蛋白质体系或可消化蛋白质体系来研究反刍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这种理论的局限性 ,主要原因是这种理论忽视了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在消化生理上的差别。反刍动物由于特殊的消化生理结构 ,在瘤胃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原虫和厌氧真菌等微生物 ,使反刍动物利用蛋白质的方式明显不同于单胃动物。饲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后 ,到达小肠中的蛋白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蛋白质 (MCP)、瘤胃非降解饲料蛋白质 (UDP)以及很少量的内源性蛋白质 (ECP) ,这三…  相似文献   

18.
前胃疾病是牛的常见病、多发病。众所周知,反刍动物的前胃,除反刍、食管沟反射和瘤胃运动等生理功能外,还有微生物群体的独特生理作用。瘤胃内的纤毛虫、细菌等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活性的改变,常导致前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据许多资料介绍,应用健康羊瘤胃液,经口投入接种对更新微生物  相似文献   

19.
奶牛人造瘤胃瘘管及十二指肠瘘管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永久性瘤胃瘘及十二指肠瘘是研究反刍动物消化功能试验的主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研等实践中。因科研需要,笔者于2006年3月对3头体重为450~500kg的奶牛做了永久性人造瘤胃及十二指肠瘘管手术,由于手术方法合理,瘘管材料优良,术后护理得当,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后1个月,3头牛的创口均愈合良好,均可满足科研需要。为了推广奶牛人造瘤胃瘘管技术在营养研究方面的应用,现将奶牛人造瘤胃及十二指肠瘘管安装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前胃疾病是指反刍动物的前三胃(瘤胃、网胃、瓣胃)发生的病变,在反刍动物中前三胃无腺体,主要起贮存食物和发酵分解粗纤维的作用。笔者着重对奶牛前胃常见疾病的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