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建三江分局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建三江分局区域地下水的抽样监测,对全局14个农场的地下水化学特征进行了水质化验及统计分析,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全区地下水的利用提出合理性建议,可供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肇州县居民由于长期饮用高氟地下水而导致氟中毒,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地下水中氟元素的富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在研究肇州县氟中毒分布特征基础上,探索氟中毒的成因与区域地质构造、岩性与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从而揭示其成因为避免和防治氟中毒的发生,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水样采集分析,对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该区地下水中F-含量范围为0.2~18.6mg/L,高氟水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低洼地区;本区高氟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氟地层是形成高氟水的物质基础,地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是3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平度市东北部富氟地层经降水淋滤作用,径流补给西南部洼地区,地下水径流排泄不畅,加上适宜的水化学条件,造成了地下水中F-的累积和富集。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山阴LY和AR2个村的地下水进行调查及水质分析,发现氟离子普遍超标,严重影响当地村民的身体健康.为去除这些地下水中过量氟离子,以新型Fe-Al-Ce复合氧化物为吸附剂进行研究.pH边实验结果表明其吸附性能好且pH适用范围宽.在改变吸附剂投加量的条件下,对不同水质不同氟离子浓度的山阴高氟地下水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Fe-Al-Ce吸附剂可有效去除实际地下水中的过量氟离子.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础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和空间区划两个方面,对松嫩平原进行区划分析主要是从空间方面来研究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耦合了地表水、地表水和行政因素的地下水进行区划分析,指出:①以主导因素、综合性和适当考虑行政区划为原则,将地下水划分5个亚区,将地表水划分为10个流域区,行政划分为13个二级行政区。②叠加了地表水因素后的松嫩平原地下水区划,共得到20个分区,方便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机制,计算地下水补给量,从而预测地下水可允许开采量,进而进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③叠加了行政、地表水双因素后的松嫩平原地下水区划,得43个分区,加入行政因素,可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并且方便进行流域地下水资源综合管理,有效的制定评价、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肇源县居民长期饮用氟含量超标的浅层第四系孔隙潜水,导致氟中毒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该区存在的上述问题,利用地下水调查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开展了氟中毒流行区的环境特征和高氟水成因研究,为防治氟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由于复杂的地球物理化学原因导致了地下水形成高氟水。该文重点从水动力条件及富水岩石成分,分析了不同类型高氟水成因,提出了在山丘高氟水区寻找低氟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环鄱阳湖区地下水中氟含量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年对环鄱阳湖区56口井的水质进行调查研究,应用SPSS和数学统计方法,研究了环鄱阳湖区地下水中氟含量特征及成因分析。结果显示:环鄱阳湖区地下水中氟化物普遍存在,F–离子浓度变化范围为0.001~0.418 mg/L,平均值仅为0.089 mg/L,氟含量普遍偏低,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对当地居民的口腔健康存在一定威胁;土壤与岩石性质是影响地下水氟含量偏低的主要因素,另外,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气候条件、水体pH值及地下水径流条件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中氟的含量与分布。  相似文献   

9.
基于研究区地下水勘察数据,利用Piper图和统计分析描述了地下水化学的基本特征;结合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利用离子比例系数法、相关分析以及地下水人为污染组份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基本成因,并进一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判别了不同成因类型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次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潜水的水化学类型较复杂,其中HCO3-Ca.Mg型居多,承压水水化学类型有3种,以HCO3-Ca.Mg型为主;溶滤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研究区潜水和承压水水化学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以溶滤作用为主导;同时蒸发浓缩、离子交换及地下水与河水的混合作用也影响着潜水的水化学形成。  相似文献   

10.
托克托地下水高氟成因分析与安全饮水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托克托县区域浅层地下水普遍富含氟元素,造成了区域性地方水因性疾病的状况,探讨了长期饮用高氟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合氟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从该区域所处的地理、气候水文和环境地质条件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区域地下水高氟成因,空间分布和聚迁规律等,并提出了解决居民安全饮水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地平原区地下水灌溉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德克萨斯州高地平原区是美国灌溉和旱地作物的生产基地,其灌溉水源主要来源于奥加拉拉(Ogallala)地下水含水层。然而,自从1950年灌溉农业发展以来,由于对奥加拉拉含水层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区域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超过50 m。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2000年以来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平原地区在节水压采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用德克萨斯州高地平原蒸腾蒸发网络(The Texas High Plains Evapotranspiration Network, TXHPET)进行灌溉及地下水管理,改变作物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改变种植结构,保护性耕作方法,加强降雨管理,将小部分灌溉农田转为旱作农田等。该区域1958年的灌溉面积为183万hm~2,1974年灌溉面积达到峰值,为242万hm~2;1989年灌溉面积降为159万hm~2,由于喷灌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年灌溉面积恢复到187万hm~2。1958年大多数灌区为地面灌溉,仅有11%的灌溉面积为喷灌。1974年之后,灌溉总面积在减少,主要灌溉方式转为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面积稳步增长。自1989年之后,喷灌在该区域快速发展,2000年喷灌面积已占该区域灌溉面积的72%。早期的喷灌系统在较高压力下运行,自20世纪80年代,低压喷灌系统已全面使用。我国华北地区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与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原区地下水超采情况及问题相似。兹系统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高地平原区在地下水超采情况下采取的综合措施拟为我国地下水超采地区的地下水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三江平原富锦市地下水氟异常分布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富锦市为例,运用水化学图解和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第四系地下水氟异常的空间分布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氟异常地下水分布在残丘区中更新统含水层上部,F-量受含水层沉积物的总含氟量控制,和蒸发浓缩及农业活动关系较小。沉积物总含氟量和岩性及氧化物有关,粒径越小,Fe_2O_3、Al_2O_3、MnO和总含氟量也越高。地下水氟异常的形成受中更新统沉积环境影响,吸附/解吸作用是氟富集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继龙  任高奇  付强  马孝义  张振华  周延 《农业机械学报》2016,47(12):178-184,222
基于在松嫩平原黑土区获取的玉米穗质量构成要素(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利用传统统计学、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方法分析了玉米穗质量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玉米穗粒质量、穗轴质量、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的空间变异强度依次减弱,且穗粒质量和穗轴质量的变异程度为中等变异,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的变异程度为弱变异;玉米穗轴质量和穗粒质量的多重分形特征最明显,行粒数、穗粗和穗长的多重分形特征最不明显,穗行数和穗粒数多重分形特征的明显程度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穗行数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是由高值信息造成,而行粒数、穗轴质量、穗粒质量、穗粒数、穗粗、穗长的空间变异性主要由低值信息引起;单一尺度和多尺度上,穗粗、穗轴质量、穗长、穗粒数、行粒数、穗行数对穗粒质量空间变异性的影响程度排序有所差异,穗粒质量与穗长、穗粗、穗粒数、穗行数、穗轴质量、行粒数在多尺度上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在单一尺度上的相关程度。  相似文献   

14.
运东平原区1976年以来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运东平原区东光和吴桥县1976—2008年长系列的浅层地下水位观测数据,基于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地下水位近33年来的趋势性、突变点、持续性、周期性和主要的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年内波动受抽水灌溉和降雨的影响而表现出高度一致性;近33年来,研究区地下水位主要呈现下降趋势,而东光城区则由于浅层抽水量较少而处于上升趋势;各站地下水位赫斯特指数均大于0.5,表现了很强的持续性特征;该区域地下水位在20世纪70年代末、1989年和1996年左右出现了3个拐点;地下水位以大于33年的周期变化为主,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天然周期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源数据的松嫩平原黑土区亚像元雪盖率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积雪反演研究中常用的二值积雪分类法存在误差较大的问题,根据松嫩平原黑土区的独特地理环境,并在充分考虑地表类型的情况下,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影像作为数据源、陆地成像仪(Operational land imager,OLI)影像视为真值数据,建立松嫩平原黑土区MODIS像元积雪覆盖率与归一化雪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NDSI)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与MOD10A1积雪面积比例数据(Fractional snow cover,FSC)相比,反演模型雪盖率的误差分析结果得到改善,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积雪反演研究的现实要求。亚像元雪盖率估算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松嫩平原黑土区雪盖面积监测的精度,为该地区春季墒情预报、农业耕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地下水埋深变化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三江平原多年平均降水量 5 5 1 mm,农作物一年一熟 ,水土资源丰富。且在 1 0 .9万 km2 的面积上分布有 1 0 4万 hm2的湿地 ,是我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集中地区之一。但由于地下水开采量增大 ,地下水位逐年降深 ,2 0 0 0年平均已达 5 .2 m,个别地区超过 9m,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对造成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因素 ,包括降水、水稻种植、水文地质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水田面积迅速增加,导致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吊泵、局部超采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以853农场为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853农场地下水埋深动态预测模型,对地下水埋深进行模拟和预测,揭示了该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特点、水资源演变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淮北地区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人文社会实际,采用100多个站点的1956~2006年资料系列,提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资源演变规律定量定性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为水资源的需水预测、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