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00~2005年连续6年所获原始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从灌区工程状况、农户投资与收益、改革发展进程等方面,对灌区现行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农民用水者协会及未改制等各种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出符合关中灌区实际的斗渠管理模式——农民用水者协会,增强受益农民对灌溉管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使农民从中受益,使灌区灌溉系统的管理、运行、管护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水费是大型灌区灌溉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然而我国大型灌区水费实收率下降、水费收入锐减,水费征收方式存在问题.以高邮灌区为例,研究分析了灌区供水收费经纪人制度.结果表明,灌区供水收费经纪人制度有利于提高水费实收率,保证灌区正常的维修和养护,为我国大型灌区水费征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自201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第二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以来,始终保持改革的先进性,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全区改革工作还存在改革质量不平衡、成效不充分等问题,特别是农村田间地头的农业灌溉泵站机埠,仍有部分未经过标准化改造,存在形象面貌“旧乱差”、水泵电机年久失修、泵房内部结构混乱等问题,已成为定海区农田水利的突出问题。为了有效补齐相关短板,研究小组以水资源尤为紧缺的海岛地区为例,对定海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围绕“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的总目标,在深入调查农业灌溉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定海区区域水土资源、灌溉工程设施、运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并就如何将现有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运行好、发挥其应有的综合效益,提出了合理对策,能够为南方同类地区水利工作提供经验与参考,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协调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然降水量匮乏成为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介绍全省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投入、节水灌溉设施设备建设、节水灌溉农艺配套及种植结构调整、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的现状,针对农民节水灌溉意识薄弱、项目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灌溉方法和设施设备相对落后等问题,提供增强农民节水灌溉意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引进先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健全节水灌溉基层管理服务体系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充足且安全的水资源。分析了吉林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强吉林省农田水利设施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为促进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发展中,农业始终占据重要成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新农村的建设还是农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必须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农村公共产品之一,其供给的发展过程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四化”同步推进、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面临重大变化趋势的转型时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并借鉴成功的国际经验,对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出思考,具有学术的综述性意义和现实的政策制定参考价值。本文将纵向以学者的历史演变研究为脉络,总结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从不被认可到被重新界定为公共产品的发展变化过程,横向通过总结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国际经验对比研究,对现存的阻碍小型农田水利发展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转型期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业用水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灌溉示范区为例,在分析该地区农业用水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灌区农业用水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信息传输及网络结构的构建、自动化控制设备布置、信息化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河套灌区农业用水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一直存在缺水与浪费的情况,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存在的排灌设备不完善、水利设施老化、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提出加大节能高效排灌设备研发、增加水利灌溉工程投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列举了黄河流域灌区面临的工程老化、配套差、资金投入不是及水位偏低等诸多难题和黄河流域特有的泥沙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杨曦 《南方农机》2022,(9):83-85
农田水利工程是当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关系着我国农业能否长远稳定发展,同时对农田水利建设稳定用水、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工程规划设计前期没有实地勘察、设计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笔者深入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施工前的实地考察力度、科学分析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等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位山引黄灌区存在着机井发展极不平衡、布局失控,机井利用率低,井灌组织管理松散,机井老化、退化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减少引黄灌溉的行政干预,改革水费收缴留成办法,增加对机井建设的投入,制定科学合理的机井建设计划等诸多措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马福花 《南方农机》2023,(1):173-175
为了加强节水工作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全面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笔者分析了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的重要性及其难点,指出了缺乏完善的制度、费用管理不合理、重视程度不高等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健全管理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灌溉效率、结合信息技术等加强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的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对提升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事业的必要前提。然而,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农业事业发展面临转型困境,农田水利的建设也受到了挑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建设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针对我国农田水利现状,总结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首先根据泾惠渠灌区试验区近60a的气象、土壤资料,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区域冬小麦、玉米、棉花的灌溉需水量。根据研究区需水、供水之间的关系以及渠井适宜比理论提出3种地下水开采方案。在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了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从地下水合理埋深、丰枯季地下水量构成等角度,对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对未来年地下水位的预测可知,3种开采方案下的地下水埋深都在合理的埋深范围内;对比分析发现第2种方案的地下水开采所引起的降深适中,开采量有可靠的补给保证,并在丰枯两季形成动态调整,为最优方案。该研究为今后试验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魏麒 《福建农机》2013,(2):28-30
在国家当前对水利工程大投入的时候,尤其要对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经济管理加以足够的重视。要制定具体可行的监督机制,保障资金的使用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规范稳定运作,水利投入安全有效运行。文章介绍了莆田市东圳灌区的现状,分析了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改革工程管理体制,提高供、输水能力;加强财务管理;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江海波 《南方农机》2016,(Z1):32-32
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建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水利项目,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仅要保证整体水利工程项目的设施升级,也要建立完善高效的管护机制。本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集中阐释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提升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耕地等别评定是对耕地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工作,耕地质量分等成果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多个阶段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笔者以扶风县为例展开耕地等别评定研究,对耕地等别评定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应用相关公式对扶风县2018年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同时针对现行耕地等别评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我国耕地等别评定工作...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察尔森灌区2013-2014年实测数据,应用实测法与水量平衡法计算了田间水利用效率,通过典型渠道测试法计算了渠道水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察尔森灌区不同空间尺度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应用首尾法测算了察尔森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察尔森灌区从田间到斗渠尺度以及支渠到干渠尺度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明显,下一步灌区节水改造的重点是斗渠及干渠的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首尾法所得灌区尺度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略大于典型渠道测试法,原因在于首尾法考虑了部分回归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