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开县退耕还林工程后期抚育管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清祥  谭德轩 《现代农业科技》2010,(16):215-215,217
根据开县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验收的经验,总结退耕还林工程的后期抚育管理技术,以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贫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来实现。在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在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与有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有效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和保证,是现阶段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阶段验收、国家完善政策补助资金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顺利兑付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榆林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及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国家性自然生态工程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有效地改善了国内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本文将针对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分析了其对县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策略,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大工程。工程完成试点探索和全面开展工作之后,现在已进入巩固成果的重要阶段。如何巩固和发展四川富顺县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对进一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四川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深远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富顺县退耕还林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遥感技术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验收和监测,具有科学、经济、客观、高效等特点,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同一地区退耕还林前和退耕还林后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通过用GIS中的空间分析技术可定期获得该地区已经退耕还林的面积,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可用于退耕还林工程的监测,了解退耕还林地的植被生长状况及质量状况,实现对退耕还林地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评价。  相似文献   

9.
韦成略 《农业与技术》2014,(4):67+91-67,9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广西融水县的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政策,为同类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刘文 《现代农业科技》2014,(14):184-185
退耕还林是为遏制我国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川作为全国生态区位重要省份和林业建设大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平昌县是四川的主要林区,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立足平昌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开展探讨,以为当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是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通过对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为巩固达县退耕还林成果以及促进达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陕西吴旗县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方法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对吴旗县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的障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抓住兑现机遇,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人均基本农田达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后的粮食安全.并建议从当地实际出发,对生态林草和经济林草的种植比例、规格和验收标准作适当调整,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使退耕还林、还草更能符合当地实际.同时尽快制定并颁布有关林草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配置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使林、草管护工作尽快步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关中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结合关中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工程背景、区位特点及退耕还林目前的状况和存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法等建立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评价模型,计算2001—2014年退耕还林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的效益指数及综合效益指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安的增速一直最快,而且综合效益指数最高,渭南、宝鸡和铜川居中,咸阳较低;随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退耕还林的规模不断减少,但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加,综合效益仍保持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4.
黄剑  朱林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65-166,170
以四川省阿坝州双江口水电站为例,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现状,提出了以退耕还林地安置移民的思路。在分析了当地退耕还林地的现状,并充分研究了退耕还林地利用方面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地的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为促进移民增收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吴玉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70-9273,9313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6年冬季(12月)和2007年春季(5月),对四川紫色土丘陵区农田边界、农田、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8 589只,分别隶属于3门9纲31类。在个体数量上,果园、退耕林地和农田边界显著高于农田;在类群数量上,农田边界显著高于农田和退耕林地,果园也显著高于农田;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M)和密度-类群指数(DG)5个多样性指标进行分析表明,与H'相比,DG表征的土壤动物多样性更能客观地反映土壤动物分布的真实情况;土壤动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农田边界、果园和退耕林地的土壤动物群落与农田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认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农田边界的存在对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4,(10):2877-2880,2884
[目的]为确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东北温带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采用土壤轻组有机碳分离方法,研究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农田对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LFOC)的影响。[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LFOC含量天然次生林高于农田,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0~20 cm)各粒级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差异显著。天然次生林转变为农田下降幅度为2.48~4.17 g/kg。土壤团聚体LFOC含量、土壤团聚体LFOC分配比例均表现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粒径2.00~1.00 mm最高,0.25~0.50 mm为最低。天然次生林转变为农田土壤团聚体LFOC主要损失在大团聚体0.25mm中。2.00 mm的水稳性大团聚体对土壤LFOC具有强富集和物理保护作用。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转变为农田时,大团聚体土壤LFOC的下降最明显。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平均重量直径(MWD)均高于农田,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低。[结论]土壤轻组有机碳可作为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早期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面积减少了9501.12km2,减少比例占工程区总面积的1.41%,其中2168.80km2和6753.48km2分别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减少耕地面积的22.83%和71.08%,以退耕还草为主说明工程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干旱/半干旱区水热条件限制。②2000~2010年,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了8.37个百分点,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耕地转林地区域增加了14.63个百分点,耕地转草地区域增加了18.06个百分点,达到甚至超过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的规划目标。③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内大于15。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800.02km2,其中15°~25°坡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面积为408.68km3和1048.04km3,大于25°坡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49.83km2和152.36k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促进麻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麻江县退耕还林工程中的主要造林模式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适合麻江县发展的造林模式,[结果]麻江县的退耕还林区划把全县划分为3个退耕还林类型区、6个立地类型亚区、2个立地类型组。根据气候特点和立地类型,结合麻江县森林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当前既能提高森林植被、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造林模式是:林药结合模式、林草结合模式、经济林模式和杉竹混交模式,且从长远来看,杉竹混交模式最具发展潜力。[结论]该研究为麻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合峨眉山市的基本林情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分析峨眉山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桂西北退耕还林模式下小流域径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桂西北石山区退耕还林样地进行地表径流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地表径流的变化规律,为该地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依据,从而选择更有效的退耕还林类型,加快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径流跟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气温有关,月地表径流量与当月的日平均降雨量有关。②3个样地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喜树人工林(2.52 mm)〉玉米地(2.17 mm)〉喜树+吊丝竹人工林(0.84 mm),说明喜树+吊丝竹样地的地表径流量较小,其保持水分效果比喜树和玉米样地好,是较好的退耕还林模式。③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为: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总体的趋势是地表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正相关,但是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不是正比关系,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