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气候干旱与作物干旱指标体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介绍了降雨量、干燥度、湿润指数、水热系数、水分指数等气候干旱指标体系和降水量、土壤含水量、作物形态、叶水势、气孔开闭度、伤流量、细胞汁液浓度、冠层湿度、作物缺水、旱涝指数、作物旱情等作物干旱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情况;讨论了气候干旱指标体系及作物干旱指标体系在农业生产中的适用性、实用性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高宇  冯婧  张诚  翁白莎  秦天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659-11663
从干旱及干旱指标的分析入手,阐述了5种干旱指标:气象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社会经济干旱指标以及生态干旱指标,并指出了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以及指标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干旱的评估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吉林省长岭县1956—2005年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等气象、水文资料对长岭县干旱特征进行研究。根据气象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社会经济干旱指标,对长岭县气象、水文资料包括降水量趋势、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降水蒸发比、土壤含水量、水文干旱指数及社会经济需水与供水进行分析,得出长岭县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长岭县干旱以气象干旱为主;1956—2005年共发生6次气象干旱,平均每7~8年发生1次;季节性气象干旱平均每2年发生1次;每3~4年出现1次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决定于用水量的多少,可人为调节。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干旱及干旱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灾害是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一种自然灾害,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灾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干旱定义和分类,对气象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社会经济干旱指标、遥感干旱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干旱识别和评价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年内干旱是干旱研究的重要方向,对农业灌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地区不同,降水不同,农业种植结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年内干旱情势也各不相同。选取南方丰水地区的衡邵干旱走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进行水库群优化调度研究,揭示衡邵干旱走廊的干旱成因、干旱时间和短缺水量。结果发现:衡邵干旱走廊干旱成因是农业干旱,未来可能会出现社会经济干旱;干旱时间为每年7~9月,符合该走廊夏秋连旱的特点;水量短缺以龙溪桥水库最为显著,丰水年约为1 960万m~3,平水年约为2 383万m~3,枯水年约为4 302万m~3。因此,衡邵干旱走廊应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开展渠道防渗、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增加水源工程以应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干旱。  相似文献   

6.
兴安盟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庞万才同志多年研究的干旱指数计算公式,确定春旱、夏旱、秋旱以厦季节连旱的指标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兴安盟地区无论是春旱、夏旱、秋旱,还是季节连旱,干旱发生频次都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且发生季节连旱频率少于单季干旱频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干旱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20世纪气温上升较明显,且降雨分布不均,易受干旱灾害影响。为了解黑龙江省不同地区耕地干旱多年变化特征、发生频率、发展趋势及引起干旱变化的气象因素,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结合趋势分析方法,探究黑龙江省2000-2021年来干旱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征,并探讨引起省内干旱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三江平原、张广才岭、松嫩平原4个区的TVDI值较高,较易发生干旱,2013和2019年属于湿润年,其中松嫩平原多年处于干旱状态;按月份分析,5月和9月易处于干旱状态,特别是松嫩平原区,7月常处于湿润状态,表明省内春秋易发生干旱,夏季较湿润;从干旱发生频率分析,大兴安岭、三江平原、张广才岭和松嫩平原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70.00%、80.91%、85.45%和92.73%,强度以轻旱和中旱为主,研究时间段内仅有松嫩平原有10%概率的重旱发生,该地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最大;黑龙江省22年来干旱趋势呈基本稳定偏减少,其中东部有干旱趋势轻度增加像元;月干旱趋势中,6月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面积占比达61.08%,5月、7月、8...  相似文献   

8.
白城市是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市,但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农业生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白城市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白城市农业干旱指标和预报方法,以便有效地预测预报该市农业干旱灾害,为白城市开展农业干旱预测预报提供理论基础,为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确切的农业干旱预警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9.
陈涛  肖兰  王传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74-9575,9609
衡阳是干旱多发区,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干旱强度越来越大,干旱发生频率加快,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统计表明,历年夏秋旱发生的概率为57.14%,其中干旱、大旱和特大干旱发生的概率分别为34.33%、31.23%和34.44%,夏秋旱的变化周期为15年。在分析了解衡阳干旱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阳市抗旱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武川旱农试验区马铃薯干旱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3-1995年的试验资料及应用有关的气象资料,提出了降水量及土壤不不分的干旱指标,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方法建立了农田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模型,通过检验,对0-100cm深土壤水分邓相对误差为±5.7%,提出了干旱预报方法,在以 上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针对内蒙古旱农试区马铃的干旱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1.
运用陕西省96个站1981—2012年近32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分别计算出各站逐日(向前滚动30天)的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Pa)、相对湿润干旱指数(M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并将陕西省按地域由北至南分为陕北、关中、陕南,按季节分为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分别统计出不同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对应的干旱发生的频率并与历史记载中实际干旱情况进行比对,对三种干旱动态监测指数在陕西省的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高,Pa指数最低,冬季MI指数得到的干旱频率最低,Pa指数最高; 在春、冬季节Pa指数的适用性较好,在夏、秋季节MI指数的适用性较好; 陕西省夏季容易发生局地强降水,而在秋、冬季容易出现长时间的无降水,导致SPI指数在夏、秋、冬季节的适用性不太好。  相似文献   

12.
气象与农业业务化干旱指标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目前干旱监测业务中使用的气象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和逐日动态干旱指标的构成要素,讨论了各指标揭示的干旱机理及其在各地使用的效果,并提出了干旱指标的研究正朝着多因子综合、能够用于动态监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SPI的烟台地区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烟台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的近30年(1981~2010)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得到了烟台地区近30年的年度干旱指数和季节干旱指数,并根据干旱标准中干旱发生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三项指标分析了烟台地区近30 a干旱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来,烟台地区以轻旱为主,中旱和重旱比例持平,有干旱发生频率逐渐减少而发生强度有所增强的趋势;春旱和夏旱有增加趋势,冬旱和秋旱有减少趋势;西部和北部地区发生干旱的次数明显多于东部和中间地带地区。与灾情对比时发现,年SPI能够较好的对长期的干旱进行描述,但在年内发生短期干旱时,效果欠佳。尽管烟台地区近几年来没有重旱出现,仍需注意做好对干旱特别是重旱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农业干旱的指标和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对湖北省农业干旱作出客观而科学的评价,本文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出发,用“条件”水分平衡方法,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水分盈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农业干旱指标I0(P-Ep)/Q,并用此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近30年来主要干旱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结合各地各种类型各级干旱出现频次进行了农业干旱分区。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干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小艳  刘成林  黄小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76-14678
[目的]分析鄱阳湖干旱状况及其成因。[方法]针对鄱阳湖干旱现象,对鄱阳湖10年前及近10年的干旱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鄱阳湖干旱产生的原因。[结果]鄱阳湖区干旱出现的频率高,连续发生严重干旱的次数也较多,21世纪以来鄱阳湖低水位日益加剧。鄱阳湖干旱主要受降水减少、长江及"五河"水位低、水利工程、工农业用水增加、其他方面等因素的影响。[结论]该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鄱阳湖抗旱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山西省玉米种植生态区为基础 ,应用阿齐的干旱当量方法 ,对山西省 72个县、市1 62 3年次的降水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进行计算 ,归纳分析 ,认为山西玉米产量丰、歉与降水的关键期有密切关系 ,分别为 :夏播中早熟区关键期为 7月 2 0日~ 7月 30日 ,干旱当量为 2 9 9 。春播早熟区关键期为 5月 2 1日~ 6月 2 0日 ,干时当量— 37 8 。春播中晚熟区关键期为 5月 1 0日~ 6月 2 0日 ,干旱当量为 34 0 。根据关键期的干旱频率按级差为 2 5作干旱程度分区。微旱区 (频率指标 0 1~ 2 5 ) ,轻旱区 (频率指标 2 6~ 5 ) ,干旱区 (频率指标 5 1~ 7 5 )。  相似文献   

17.
文桂荣  王岩  罗北荣 《北京农业》2012,(15):269-270
通过对干旱灾害的危害性和意义进行分析,对干旱发生的季节性规律、灾害频率和范围和持续时间等主要特征进行探讨.基于此,对其对罗定市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进行研究,最后总结预防干旱的措施,为预防干旱和对广东省罗定市农业生产安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冬小麦生育期干旱频率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聊城1961~2011年小麦生育期的降水统计资料,采用小麦生育期内供需水量比作为干旱指标,对冬小麦生育期内的自然降水和小麦需水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51年中冬小麦生育期内出现干旱年份44年,其中重旱22年、极旱5年、轻旱17年,干旱频率为86%。说明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聊城冬小麦生育期发生干旱的概率极大,而且以重旱等级为主。聊城市农业干旱发生频率较高,根据生产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区域干旱指标的变化特征,为区域干旱预警和抗旱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2个气象站点近46年(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并结合Arc GIS空间插值方法,将基于站点的相对湿润度指数网格化得出区域干旱指标,对其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采用游程理论提取区域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961-2006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近46年来平均月区域干旱指标呈线性减小趋势,干旱呈现出缓解趋势;春季和夏季区域干旱指标呈减小的线性趋势,秋季区域干旱指标呈线性增大趋势。与夏季干旱和秋季干旱相比,春季干旱历时长且干旱强度大。【结论】区域干旱指标所反映的干旱情况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实际旱情基本相符,且降雨和蒸发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季节性干旱频发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普遍发生,而农业干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明显,同时农业干旱还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基于贵州省2015年不同季节的landsat8 OIL遥感数据,利用影像数据所获取的植被覆盖指数和地表温度数据,拟合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的特征空间,设计得到贵州省2015年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的土壤湿度,将TVDI作为监测农业干旱状况的指标,得到贵州省2015年的农业干旱时空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与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有关,且TVDI更适宜中等植被覆盖的土壤湿度反演。贵州省2015年全年旱情较缓,各地区均不存在春旱或伏旱,只有冬季绝大部分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更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干旱的发生。因此,对农业干旱的监测研究为贵州省农业干旱的监测管理提供有力依据,为今后减少农业干旱的影响和进一步促进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