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指出了近年来,造林绿化工程如火如荼进行,造林工作重心已从宜林地和荒山造林转移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上。干热河谷由于干旱土壤贫瘠等原因,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区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所取得成效,提出了适宜树种选择、整地方式、保水剂应用技术及坡改梯工程等对干热河谷的生态治理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与保水剂在荒山造林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武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3):53-54,63
在干旱地区柠条荒山造林中,布设地膜覆盖与保水剂应用试验,分析认为:与常规造林相比,地膜覆盖和应用保水剂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65个百分点,提高造林成活率10个百分点以上,提高苗木保存率22个百分点以上,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北京汉力葆SAP保水剂、清华绿宝水肥营养缓释剂2种保水剂在大罗山荒山地区进行植被恢复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保水剂能提高造林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用保水剂处理能提高苗木成活率(较对照高14个百分点),汉力葆SAP处理的枫香3a保存率比对照提高了126.31%,清华绿宝水肥营养缓释剂处理的枫香保存率也比对照提高了84.21%;保水剂的应用能改善植物根系层的土壤水分条件,对苗木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保水剂处理的苗高、地径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2种保水剂对北京南口风沙区侧柏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南口风沙区人工种植的侧柏苗为研究对象,对造林时施用2种保水剂及其剂量的处理与不同浇水量的对照处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造林初期,施用保水剂可使成活率达90%以上,与浇水量高1倍的对照相差无几,施用2种保水剂后第2年春季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了84.7~119.4 g·kg-1,2种对照处理的保存率比保水剂处理的降低了7.78~25.56个百分点,从而降低了浇水和苗木补植所带来的成本;同时保水剂的施用也显著地提高了侧柏的初期生长量.研究中所选定的不同保水剂及其剂量对侧柏苗生长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元谋干热河谷特殊的地理环境区域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开展了耐旱性树种选择研究和引进树种驯化适应性种植,推广使用良种壮苗、封山育林造林技术措施、营林造林配套技术应用,提高了造林预整地质量。着力推出保水剂技术应用,探讨了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成林率。总结了元谋干热河谷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中的经验,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被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黑龙江省宾县退耕还林区中应用保水剂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保水剂使4年生樟子松造林保存率平均比对照提高8个百分点,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23.8%,高生长平均比对照提高11 cm。在退耕还林重点区域应用保水剂,可有效地节省人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和筛选沙地柏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造林关键技术,在安塞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等方法设计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生根粉溶液浸根+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处理时,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100.00%、98.45%;(2)抗旱造林技术的优组合为:50×10^-6生根粉溶液浸根、20 g保水剂与根部土壤混合和秸秆覆盖造林穴坑;(3)在沙棘林下,沙地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可以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99.04%和95.74%,但生长量显著低于荒草地。  相似文献   

8.
以盆栽毛白杨、北京杨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将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褐疣柄牛肝菌)、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植物抗病诱导剂(水杨酸)以不同配比混合形成根际微生态调节物,并施于苗木根部,研究其对苗木生长、生物量、根系活力、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有效P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根际微生态调节物改善了苗木根际微生态环境,使毛白杨、北京杨盆栽苗的苗高、地径、总干质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6.0%~35.0%,19.4%~38.9%,15.5%~86.4%和12.5%~26.2%,1.6%~20.3%,33.6%~72.7%,幼苗生长更为健壮和迅速;使毛白杨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6.71%~33.64%,北京杨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1.49%~49.46%,根系活力与苗木的生长、生物量有较大相关性;使毛白杨和北京杨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强,分别增加20.91%~36.35%和13.39%~54.98%,对根际区域的土壤有效P具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富集率分别为7.49%~25.67%和17.85%~53.50%。  相似文献   

9.
在干旱山区造林地选址中,研究了林缘地带不同造林地土壤相对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和苗木栽植后成活率、生长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林缘地带土壤相对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由近及远逐渐降低,栽植苗木后,成活率和生长量也由近及远逐渐降低。林缘四周上缘、东缘、西缘和下缘地带2、4、6、8、10、12m处土壤相对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和栽植苗木后成活率、新枝长度和新枝基部粗度均以下缘地带最高,分别在46.23%~32.05%、58.42%~42.17%、90.62%~72.14%、42.42~10.04cm和17.52~8.51mm之间变动。鉴于林缘下缘地带造林后苗木成活和生长量高的优势,建议选择造林地时优先选择林缘下缘地带,并采用靠灌外移造林技术造林。  相似文献   

10.
在"三江流域"的芒康县不同海拔高度采用不同树种、不同造林处理技术进行植被恢复试验表明: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进行经济林木植苗造林,成活率可达93%以上,且生长良好;在中山带(海拔3 800~4 200 m)的灌丛林下采用遮荫和自然植被遮荫技术植苗造林可保证一定的保存率,但定植苗木要经过露地练苗。草原鼠危害、苗木质量、牲畜践踏是影响草地上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在高山带(海拔4 200 m以上至林线)采用常规植苗定植,不采用其它造林技术处理就可使造林保存率达到98%。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辽西北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的问题,选取抗旱能力较强的侧柏为供试树种,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分别采用常规植苗造林、覆膜造林及客土袋造林方法进行造林试验,当年入冬前调查成活率,3年后调查保存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客土袋造林方法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方法,确定客土袋造林方法为最适合石质山地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以辽西常见的油松苗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添加保水剂对油松苗耐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型和K型保水剂处理后,油松幼苗叶片内的相对含水量和MDA的含量较对照发生显著变化,能明显提高幼苗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土壤水分处理真桦苗木,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组叶片MDA含量始终高于对照,3周时重度干旱组MDA含量达到对照的2.1倍;轻度胁迫处理组,真桦叶片内SOD和CAT活性升高;中度和重度胁迫处理组,...  相似文献   

14.
在千阳县研究了保水剂对渭北旱原土壤含水量和侧柏幼树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保水剂以每穴施2.5g最优.在60cm土层内,平均土壤含水量在9.5%以下时,植穴施固体保水剂对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不起作用,甚至不利于林木成活与生长.土壤含水量11.5%以上施固体保水剂,其成活率和生长量高于对照,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施固体保水剂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5.
干旱胁迫对白蜡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白蜡幼苗,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MDA含量和PRO含量也增大,CAT活性先增大后降低,表现出较强的抵御不良环境胁迫的能力。白蜡幼苗能承受PEG-6000浓度为20%的中度胁迫(相当于-0.6MPa水势),而不能承受30%的重度胁迫(相当于-1.2MPa水势),确定白蜡为中度耐旱植物。  相似文献   

16.
武定县干热河谷地区包括东坡乡等7个乡镇1365.9km^2,由于立地条件差,气候干热,因此造林成活率低。自1999年以来,随着中德合作造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其造林成活率达91.9%,保存率89%。文章总结了历年造林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认为采取良种壮苗、树种选择、集水保墒、适时造林、加强抚育等措施,干热河谷地区的造林会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大叶相思幼苗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的成活率,2008年在元江通过对其幼苗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Pt菌剂、干旱胁迫和Pt菌剂+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出圃幼苗的苗高、地径、高径比、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和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及SOD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并比较其抗逆性,同时对不同培育措施出圃幼苗造林6个月时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随着Pt菌剂的使用量增加,大叶相思出圃苗木的高径比和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值逐渐降低,SOD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因而出圃幼苗的抗逆性增强;干旱胁迫和Pt菌剂的作用效果可以叠加。Pt菌剂10 g+干旱胁迫大叶相思的处理效果最佳,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We conducted field and pot experi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rassinolide on 1-year-old Robinia pseudoacacia L. seedlings.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seedling roots were soaked in brassinolide solutions containing 0–0.4 mg/l pure brassinolide before planting.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he seedlings were determined 8 months la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aking roots in brassinolide prior to plant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seedlings. The best results were in the 0.2 mg/l brassinolide treatment. In the pot experiment, roots were soaked in 0–0.4 mg/l brassinolide before planting followed by a foliar application of brassinolide when the seedlings leafed out. After the seedlings were established,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 the pots was regulated to simulate drought conditions and various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eatment with 0.2 mg/l brassinolide decreased the transpiration rate,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content of seedlings growing under moderate or severe water stress compared to untreated seedlings. Leaf water content, predawn water potential, soluble sugar content, free proline content,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peroxidase (POD)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ies were all greater in water-stressed seedlings in the 0.2 mg/l brassinolide treatment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rassinolide can ameliorate the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and enhance drought resistance of Robinia seedlings. Treatment of seedlings with brassinolide may be a useful management tool for afforestation project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相似文献   

19.
保水剂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保水剂的研究开发历史、种类、特点和作用机理,综述了保水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情况。保水剂是一种吸水倍率高、保水性能好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抑制土壤蒸发、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对养分的吸附力。保水剂在林业上的应用方法主要有拌土、拌种、包衣、根部涂层和用作培养基质等。在林业生产中应用保水剂可使种子提前发芽、提高出苗率和移植成活率、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延缓凋萎时间等。在干旱地区造林中保水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鱼鳞坑整地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与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土壤储水量、树冠覆盖率等指标,对鱼鳞坑整地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在侧柏造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鱼鳞坑整地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储水量;随着林地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造林保存率、林木生长量、林地生产力、郁闭成林的速度随之提高;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下,种群通过生物量投资与分配格局调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种群行为及个体形态特征,从而提高种群的稳定性或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