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人工诱导加倍桑树染色体的方法,获得丰产性能更优的桑树多倍体品种。将鲁桑系二倍体杂交组合塔桑×农桑14号F1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出人工四倍体植株,经过对优良人工四倍体株系的选择、扩大繁殖以及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和农村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为强桑2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性试验中与对照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增产18.93%,桑叶养蚕的万蚕茧层量提高3.03%,并表现出抗桑疫病、抗旱耐瘠等特点。新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2.
"桂桑6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育成的桑树优良新品种,2015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不仅具有产叶量高,耐旱、抗高温性能较强的特点,而且桑叶品质好,检测桑叶干物质中粗蛋白的质量分数达到25 .0% ~27 .2%,是既适合养蚕用桑,也适合作为畜禽饲料用桑的品种.近年来,"桂桑6号"在广西蚕区推广种植深受广大蚕农喜爱.为了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将《桑树新品种"桂桑6号"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纳入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并在广西天峨县实施2年,促进了蚕农增收,农业增效,在天峨县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芙蓉×湘晖”桑蚕新品种是湖南蚕桑科学研究所近年育成的一对优良新品种,1986年通过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经农牧渔业部批准供各蚕区推广。国家审定认为这个新品种孵化、上簇  相似文献   

4.
以二倍体桑品种7707的新梢芽为材料,用0.4%秋水仙碱+3%二甲亚砜的混合液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多个变异芽植株,将变异芽植株嫁接繁殖,并进行单株选择、系统选育和品种比较鉴定试验,获得性状表现稳定的四倍体桑树新品种,2014年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皖桑优1号。该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在区域适应性鉴定中与二倍体桑树品种湖桑32号比较,桑叶年产量增加18.75%,桑叶养蚕的产茧量提高6.18%,茧层量提高5.63%,并且抗寒性及抵抗桑疫病、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能力较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好、抗逆能力较强的四倍体桑品种,适合在长江流域蚕区栽植。  相似文献   

5.
"桂桑5号""桂桑6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育成的桑树优良新品种,2015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桑树新品种"桂桑5号"属三倍体杂交组合(3x),利用种子繁育,育苗较易.主要农艺性状:植株群体整齐;树型高大,生长势旺,耐剪伐,发条数较多,枝条直立、较长;发芽早而落叶较迟,叶形大而长,叶肉较厚,叶色深绿;耐旱,耐高温,适应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粤桑2号是广东省蚕业所育成的高产优质三倍体桑树新品种.199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2000年列入国家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计划.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育成的四川省首例优质、高产人工四倍体桑树新品种团桑6号(编号:川审201303)和团桑11号(编号:川审201304),于2013年5月5日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田间技术鉴定,同年11月28日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0年元月19日在南宁对广西蚕业指导所申请的蚕、桑新品种"桂蚕一号"、"桂桑优62"、"桂桑优12"进行了审查和鉴定.  相似文献   

9.
繁育桑树杂交苗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桑树的繁殖方法有两种 :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广西、广东两省 (区 )多采用有性繁殖 (或叫种子繁殖 ) ,即用桑籽直接播种在苗地 ,培育出来的苗木叫实生苗。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桑苗是经过选育出来的优良母本和父本 ,授粉后采集的种子 ,育成的苗木也叫杂交 (实生 )桑苗。下面谈谈繁育好桑树杂交苗的技术措施。1 选择良种现在广西推广种植的杂交桑品种主要有沙 2×伦 1 0 9,桂桑优 6 2和桂桑优 1 2 ,其中桂桑优 6 2和桂桑优 1 2是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最近育成的新品种 ,2 0 0 0年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品种审定 ,正在全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优质、高产、环境适应性强为选育目标,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择,区试鉴定,育成中生中熟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新品种与对照品种湖桑32号相比,每公顷桑叶产量增加37.60%,具有生长势旺、农艺性状优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等特点,并且受桑瘿蚊的危害程度明显轻于对照品种湖桑32号。2009年,强桑1号通过浙江省的桑树品种审定,新品种在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11.
以高产优质、耐干旱和栽培适应性广作为桑树新品种的选育目标,选择四川蚕区保存的抗逆能力较强的桑品种北一号为母本,以丰产性能较好的川桑6031为父本进行杂交,对F1代单株连续12年进行定向选择及无性繁殖,选育出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质高产、抗逆性较强的桑树新品种川桑48-3。新品种在四川省进行了多年多点的田间栽培试验及养蚕试验鉴定,全年桑叶产量比对照品种高19.06%,桑叶饲养5龄期家蚕的50 kg桑产茧量、万头蚕产茧量、万头蚕产茧层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高3.97%、3.60%、2.93%,而且还具有比对照品种更强的耐干旱能力。2013年,该品种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属中晚生壮蚕用桑的桑树新品种,适合在四川省蚕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新桑品种川 799系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采用辐射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培育而成。经多年室内观察调查及鉴定和 2年区试结果 ,农村示范推广应用 ,该品种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 ,平均 1 /1 5公顷 (即每亩 )产桑叶 1 ,551 .53kg ,比对照湖桑 32号高1 1 .6 4%。 1 996~2 0 0 0年列为省科技厅“优质、高产桑、蚕新品种选育研究”重大科技项目桑树主攻品种 ,2 0 0 0年1 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桑树专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合格品种。现将川 799桑品种的性状介绍如下 :1 选育经过1 979年以油桑自然杂交种子经 6 0 Co -r射线 ,2…  相似文献   

13.
《北方蚕业》2008,29(3):70-70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蚕桑丝绸研究所科研人员选育成功的家蚕新品种陕蚕六号、四倍体桑树新品种陕桑402通过了由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14.
<正> 经陕西省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1991年3月7日研究通过,由陕西省蚕桑研究所育成的家蚕新品种“秋试3号”即日起更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第三期桑树新品种区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勤 《蚕桑通报》1996,27(4):12-14
浙江省第三期桑树新品种区试结果分析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周勤自1979年以来,我省共组织了三期桑树新品种区试鉴定,对参鉴的20个桑树新品种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鉴定,审定通过了4个桑树新品种,与我省_1985年认定的桑树四大良种一起,成为我省全面推广应用的桑...  相似文献   

16.
桑树新品种农桑12号、农桑14号的育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单株选择、系统选择、区试鉴定 ,育成早生中熟桑树新品种农桑 12号、农桑 14号。 2个新品种分别比对照种荷叶白每公顷桑叶增产 39 2 6 %和 44 0 1% ,万蚕茧层量高 12 84%和 12 70 % ,在自然种植桑园中 ,桑黄化型萎缩病、桑黑枯型细菌病、桑蓟马、红蜘蛛等的为害明显轻于对照。新品种生长势旺 ,可扦插繁殖 ,农艺性状优良 ,适应性广 ,已通过全国和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正> 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又称桑品种审定)是新品种选育的必需程序;是加强桑品种管理,加快优良桑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实现良种布局区域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正>桑树新品种"川桑48-3"系四川省三台蚕种场采用远缘抗性实生材料"北一号"作为母本,以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川桑6031"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获得F0代种子,在经连续多年的单株定向无性繁育,对抗病性、抗虫性、品质、产量等综合评价,定向提高选育而成。于2014年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属中晚生稚、壮兼用桑品种。现已在我省川北蚕区的三台等部分市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一、选育经过诸暨县璜山区农技站于1970年从实生桑中选出了一株叶形大、叶色深、叶肉厚,近似嫁接桑的优良单株,几经繁殖选择,终于育成产量高,叶质优良、抗旱耐瘠的桑树新品种——璜桑14号,在当地以品质较优的桐乡青为对照作多点比较试验和试种,表现良好.1980年投入省第一期桑品种区域性试验.1985年由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一致认为:璜桑14号是一个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可在全省种植,特别适宜丘陵坡地栽植.缺点是对桑疫病抗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5年9月20日在省农业厅招待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将桑、蚕品种审定工作列入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范围,并相应增补成立了蚕桑专业组,具体负责我省桑、蚕品种的审定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