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航1号是航天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的感温型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0~2001年在福建省参加区试及大田生产试验,表现良好。2002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引进广西试种、示范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系统查询广西25年来水稻育种成就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生的原因,探讨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变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突破徘徊局面,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及不同稻类、熟期的优良组合.国家“七五”、“八五”育种重点课题“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项目组.经十多年攻关研究育成了增产幅度大、米质优、抗病、耐寒、抗倒、秧龄弹性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双季杂交晚稻金优207。199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统计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省(区)于1999-2018年通过审定以及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获得授权的水稻品种信息,主要分析水稻品种的时空分布、类型分布以及第一选育单位等情况。华南稻区1999-2018年通过审定水稻品次数占当年全国品次数的百分比总体平稳,年度占比平均值为23.3%,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分别为10%、6.4%、5%和1.8%;华南稻区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的水稻品次数占全国的14.3%,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分别为4.6%、3.9%、5.0%和0.8%。常规稻占华南稻区审定水稻品种的19.1%,杂交稻占77.7%;获得授权水稻品种占比中,常规稻(含恢复系、保持系等杂交稻亲本)占45.6%,杂交稻占18.9%。三系杂交稻占审定水稻品种的64.8%,两系杂交稻占12.9%;获得授权的三系杂交稻占15.9%,两系杂交稻占3.0%。三系不育系占审定水稻品种的2.6%,两系不育系占0.5%;三系不育系占授权品种的18.5%,两系不育系占6.5%。通过审定水稻品种的第一选育单位为科研院所(含高校)为69.2%,种业公司为29.1%,政府机构为0.7%,个人为1.0%;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水稻品种的第一选育单位为科研院所(含高校)为68.1%,种业公司为19.4%,政府机构仅在2003年发生,个人为2.3%。以上数值均指不同年度占比汇总的20年平均值。华南稻区是全国水稻品种创新的重要区域,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杂交水稻在华南稻区审定品种中占主导地位,三系法是近20年华南稻区最重要的水稻育种途径。华南稻区的水稻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2016年后种业公司作为华南稻区水稻审定品种选育单位的份额大幅上升;科研院所在华南稻区的水稻新品种保护工作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广西育成水稻品种抗病性现状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7年通过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稻新品种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论述近5年来广西水稻育种的主要成就,概述了广西水稻抗病育种的现状,分析制约广西水稻育成品种高产与抗病之间的主要原因;在总结前人对水稻抗病性遗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品种改良的主要目标,探讨了水稻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稻新品种连粳6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连粳6号原名“H01023”,2004年由连云港市黄淮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以镇稻88为母本,京4×109以F1作为父本杂交育成,属中熟中粳稻品种。2009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0905。该品种适宜在淮北地区作中粳稻种植,具有适应性广、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米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综合性状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新品种奥龙优282是湖南怀化奥谱隆作物育种工程研究所用自选两系不育奥龙1S(闽科鉴字2006160号)和自选恢复系R282配组而成,2009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在我国水稻及粮食生产中占有突出地位,基因工程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杂交水稻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将优质,抗虫和抗病作为当前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因工程育种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优质基因工程着重改良保持系及聚合转基因等策略,以培育出超高产优质抗病虫转基因聚合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9.
Y两优7号母本直播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谋 《种子科技》2011,29(12):33-34
Y两优7号是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利用生物分子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属两系迟熟杂交籼稻。由于注入了水稻高产基因,品种的产量潜力很大,已通过湖南省审定和超级稻认定。该组合表现出稳产、高产、米质优、抗病性强和产量高等特  相似文献   

10.
<正>从育种方法看,杂交水稻的育种可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在程序上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袁隆平院士确定的杂交水稻育种的最高阶段就是一系法,即杂种优势固定。这一战略思想,为水稻育种向简洁而高效的育种新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先决条件则是杂种优势固定技术的成熟运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三系杂交稻推广初期,就有专家对杂种优势固定问题提出展望。40年过去了,如  相似文献   

11.
特优航1号是由福建省农科院利用航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强恢复系航1号与龙特甫A配组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于2003年年初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2006年在福建莆田地区试种、示范,其产量、品质、抗性等各方面均优于汕优63、汕优016。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云南省水稻生产特点,回顾了科技工作者利用丰富的资源,在滇型杂交粳稻、楚粳系列、云粳系列、优质常规稻等科研育种历史及取得的成绩,对提高水稻单产、改善稻米品质,促进云南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了云南省水稻种业的优势与不足,即云南粳稻生产中应用的品种只能依靠云南省育种,长江中下游粳稻品种不能直接用于云南省生产;优质常规籼稻也以省内选育为主;杂交籼稻不论是品种还是种子,都还要依靠省外。从品种选育、做好试验审定和示范评价、做好种子生产和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两系杂交水稻选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两系不育系被发现以来,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几十年间取得显著成就。本文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两系不育系及两系品种审定数据等信息,概述了目前为止我国两系不育系及两系杂交稻品种审定情况和良好发展态势,将四川省和湖南省两个育种大省的两系杂交稻审定情况进行了对比和育种方向的分析,并对两系杂交水稻育种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利用F_1优势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增产、稳产和改进品质的重要途径.水稻尤为如此,因为全世界54%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国内外生产实践证明,杂交水稻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20%~30%。杂交水稻的成功,为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武运粳24号(原名泰粳394)是由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钮中一先生以"农垦57×桂花黄//9746"(早熟株)育成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2006年参加江苏省水稻品种预备试验,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水稻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江苏省水稻新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1009。  相似文献   

16.
正A是利用外引材料博B、博ⅡB、博ⅢB及博A、博ⅡA、博ⅢA等,经有性杂交制保、转育、筛选育成的新不育系。目的是改良目前感光杂交水稻的米质及产量关系.育成一批高产、优质的感光杂交水稻新组合,满足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感光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需求.为该地区的水稻生产提供良种基础。2008年8月通过广东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新品种创优4001是由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用自育恢复系凯恢4001与福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不育系创源A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水稻新品种,2020年10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200011。介绍了创优4001的育种历程以及栽培技术,以期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扩大该品种在中籼迟熟稻作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优质水稻良种七山占七山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黄耀祥研究员用早籼七桂早和籼桂山早杂交育成的早、中、晚季兼用的籼型品种,1991年和1993年分别通过广东省和海南省的农作物品种审定,199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2等奖,1995年...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稻育种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我国50年代的水稻矮化育种,引发了60年代波及世界的“绿色革命”。70年代,“三系”杂交水稻的育成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彻底改变了“自花授粉作物不能利用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80年代,利用光敏核不育系的“两系”杂交稻育种把水稻推向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高度。我国的水稻花培育种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年推广面积高峰时过千万亩的44个水稻品种的育种方法、亲本血缘和育种单位,清楚地看出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系统育种、国外引进、矮化育种、辐射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的历程;所分析品种几乎都来源于南特号、矮仔占、IR8、农垦58等4个系列或其中2系列的杂交。除南特号外,其他3个品种都是国外引进,正是这3个品种催生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上的3次突破:矮化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由此发现,水稻育种技术的重大进步都是从新的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开始的,只有新的基因资源和新的育种技术结合,才会有育种实践的重大突破。作者预测,我国水稻育种的第4次重大突破是分子育种,下一轮超大规模种植品种将是转基因抗螟虫水稻,育种中心可能在湖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