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凤庆茶厂今年四月生产出口的第一批优质高档红碎茶,碎二号高档茶022101、02两唛为三十吨多,由广州口岸公司原箱售给国外,每吨售价达三千一百六十美元。碎一号即021001数量为十一吨多,每吨售价三千二百七十美元,比去年的优质红碎茶凤分922101、02两唛高百分之一十六点八,又一次创造了红碎茶的高  相似文献   

2.
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生产茶叶,多数国家以生产红碎茶为主。在国际茶叶贸易中,红碎茶销售量占百分之九十。红碎茶是外来茶类,一九五八年浙江省首先试制,一九六四年全国开始试产试销,随即进入国际市场。目前,我国红碎茶已销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数量超过二万吨。但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只占百分之三,出口平均价多数在伦敦拍卖市场普通  相似文献   

3.
我国红碎茶生产已遍及滇、桂、粤、黔、川、湘、闽、鄂、苏、浙等十余个省区,年产量近100万担,生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炒青茶,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茶类。红碎茶的市场面宽,国外大茶商需采用各地不同风味、不同价格的红碎茶作为拼配调剂的原料,以稳定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商品的竞争力。从茶叶出口的角度讲,我们应当顺从国际性大茶类的潮流,要搞红碎茶出口,并应以红碎茶作为出口的“当家茶”。根据四套样地区小叶种茶的特点,春茶制绿茶品质好,价格也坚挺,夏秋茶制绿茶品质较差,但夏秋  相似文献   

4.
我省自营出口红碎茶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几年来,红碎茶对外贸易情况较好,打开了销路。我们的茶畅销世界五大洲,客户由原来的八个扩大到六十三个,成交国别二十四个, 茶叶所运港口四十二个。从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一年共出口了一万六千多吨红碎茶,贸易额逐年增加,所出口的茶叶获得广大客户的好评。但是,要提高我省红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威望和竞争能力,多销商品,多赚外汇,除了改良茶树品种、改进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5.
红碎茶是一种世界性的商品茶,一九八五年世界茶叶贸易量97万多吨中,红碎茶即占90%以上,其他茶类合计不及10%,可见红碎茶在当前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地位。 我国近年生产红碎茶约6.5万吨,出口量约5.5万吨(含工夫茶中的自然碎茶),仅分别占世界产量、贸易量的4.05%和6.11%。目前我省红碎茶生产所占的比重极少,出口量甚微。 我省地理、气候条件优越。特别闽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大,适合云南大叶种的繁育,只要从改善品质入手,推广优良品种,加强茶园管理,坚持合理采摘,引进先进机具,改进制茶工艺,我省红碎茶  相似文献   

6.
提高红碎茶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世界茶叶贸易总量约1500万担,其中红茶占93.3%,绿茶及其它茶占6.7%。红茶中红碎茶1384万担,占红茶贸易量的98.8%,工夫红茶16万担,占1.2%,因此,谈国际茶叶市场主要指红碎茶市场。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作为红碎茶来说,则是薄弱的一环。三十多年来,我国红碎茶出口比重甚微,仅占国际红碎茶贸易量的3%,平均价格属于国际市场中级以下的水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学会、农牧渔业部、商业部、外贸部于1986年7月份在广西南宁联合召开“发展优质出口红碎茶研讨会”。会上传达了国务院(86)38号批转中央三部“关于建立出口农副产品生产体系”的报告。要求1990年全国茶叶总产量达到60~65万吨,出口红绿茶25万吨;其中优质红碎茶13万吨,占出口量的52%。并把广东省列为发展优质出口红碎茶的重点省。今就如何提高红碎茶  相似文献   

8.
广西发展红碎茶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现全区有茶园21000公顷,其中适制红碎茶的大叶品种茶园12000公顷,年产红碎茶5000多吨,近几年来红碎茶年出口换汇达1000万美元左右,成为该区出口的拳头商品之一。现在全区有16个县、市和22个农(茶)场生产红碎茶,已建有大小红碎茶加工厂51个,年加工能力达到8060吨。但是,该区茶叶生产基础差,技术力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适合茶树生长,曾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1993年海南茶叶处于鼎盛时期,主要生产红碎茶,茶园面积12万亩,年产干茶8000吨。南海茶场曾是新中国五大茶场之一,年均出口量5000多吨,远销欧美和东南亚。1994年后,受外贸体质改革和国际茶价的影响,海南红碎茶出口严重受阻,茶叶种植面积减少2/3。近年来我国红茶迅速发展,海南红茶欲借此机遇从曾经的辉煌走向更加辉煌。据统计,目前海南省共有茶园3万多亩,实际投产茶园面积约2万亩,海南红茶主要由金江农场、乌石农场和南海农场生产,年产红茶约200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出口茶中红茶占50%以上,其中红碎茶又占红茶的80%左右,可见红碎茶生产在茶叶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虽然我国红碎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比肯尼亚等国低,但一些优质大叶品种制的红碎茶每吨卖价也可超过2000美元。如果到本世纪末,全国红碎茶产  相似文献   

11.
国际茶叶市场以红茶为主,在茶叶贸易量七十五万吨中,红茶占93%以上,其中红碎茶又占98%以上。我国红碎茶出口结构,大叶种占30%,中小叶种占70%。平均出口品质水平,大叶种接近国际中档,中小叶种低于普通级。因此,提高中小叶种红碎茶品质水平,对我国红碎茶出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碎茶是国际市场上销量最大,且品质可比性和市场竞争性均十分强烈的一种商品茶。近年来,我省自营出口的红碎茶虽数量成倍增长,品质也有提高,但仍处于国际市场上普通级的中、下档水平。且换汇成本高。因此,如何挖掘我省出口红碎茶的品质潜力,为四化多创外汇,是我省红碎茶出口中可望解决的问题。其中红碎茶的含水量及其贮藏过程中对品质的影响,虽已引起了茶叶界的关注,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制茶工艺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我国红碎茶出口增长很快,近年来出口量都在3万吨以上,销往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但从外贸角度去看,在所有出口茶类中,红碎茶的亏损是较大的,多数年份还属高亏。在解决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福建武夷山、天山是茶树物种起源"隔离分布"演化区域,武夷山市桐木关乃世界红茶的摇篮地。正山小种红茶被公认为红茶的鼻祖。武夷红茶,早于16~17世纪传播到西方。19世纪,中国武夷山市等地茶种和制茶工艺被英国人秘传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福建红茶有正山小种和工夫红茶,后在印、斯等国又衍生有红碎茶,从此形成世界红茶三大品类。到21世纪初,中国茶种、种茶技术及制茶工艺已传到世界60余个国家和地区,至2015年全球茶叶出口总量196.2万吨,其中红茶出口量为153.4万吨,占出口总量的78.19%。世界茶叶消费以红茶为主。红茶成为世界第一大茶类。  相似文献   

15.
红碎茶是国际市场消费量最大的一种茶类,仅英、美两国,年进口量就达30万吨左右,可见扩大红碎茶出口,是比较有前途的,但当前要解决产品质量、适销对路和降低成本等问题。对小叶种红碎茶来说,趁当前世界红碎茶销售形势看好的年景,应重视发挥外形优势及提高内质,从绍兴县茶场生产红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五月,由湖南、广东茶叶进出口分公司有关人员组成的中国赴斯里兰卡考察小组,出人意外地直接在斯茶叶拍卖市场上与数家茶商签订了约三千吨红碎茶购货合同。此举,一下轰动了斯茶叶界和新闻界,当时各类茶价也因之看涨。在这批签约中,湖南有九个唛号计974吨的红碎茶合同,价格约150万美元。根据合同规定,卖方交货前,必须出具由SGS公证行对货物包装、品质、水分含量、重量、数量、金额等项目的检验合格报告。买方收  相似文献   

17.
近10多年来国际市场上CTC红碎茶发展迅速,印度、肯尼亚两国,CTC茶的产量已占其茶叶总产的65%~95%。生产CTC茶的CTC机,具有揉切强烈快速、破坏叶组织效率高、生产吞吐量大等特点。产品具有浓、强、鲜的优良品质风格,为世界各国客商和消费者所喜爱。我国红碎茶出口仍以传统的红碎茶为主,CTC茶还不到红碎茶总量的5%,不难看出我国红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金坛产茶历史悠久,红茶生产也是久负盛名,从1964年开始试制加工生产红碎茶,1965年按外贸标准,经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外销,开创了金坛茶批量出口的历史。到20世纪70~80年代,红碎茶已成为金坛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之一,高峰期红碎茶年产量达560t,占总产的一半以上。1984年茅麓茶场生产的"红碎茶一号"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在21世纪初,红茶再度兴起,金坛茶叶工作者和茶叶生产者集中智慧,共同创作了集高档茶特色与茶叶品赏性于一身的珍珠状红茶,其颗粒紧结如珠,身骨重实,色泽乌润,冲泡后叶底完整,尤如鲜叶展放。现将其工艺简介如下。鲜叶采摘适合制作红茶的优良茶树新鲜芽叶,嫩度要  相似文献   

19.
红碎茶是国际市场销量最大、销路最广的一种世界性商品茶。积极出口扩大外销市场,为国家多创外汇,是我们生产红碎茶的目的。因此在对外贸易中,根据以销定产,产销对路的方针,并按经济规律的原则来分析和研究我省红碎茶的生产现状和国际市场的需求,这是有其一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6,(1)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茶生产国和出口国,而摩洛哥是中国茶最大的海外市场。据统计,摩洛哥每年进口我国茶叶6万吨左右,约占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20%,被称为我国茶叶出口的"晴雨表",产品类型以绿茶为主,约占99%,红茶及特种茶约占1%。可以说,摩洛哥茶叶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我国绿茶生产、加工和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