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性腺细胞系(GCO)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草鱼出血病研究时建立的一株细胞系,迄今已传至300多代,在中国鱼类病毒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细胞核型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电镜观察等方法,对GCO的生长特性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在该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CO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M199和MEM等细胞培养液中均能较好地生长,培养液中最适的胎牛血清浓度为10%.测定了GCO细胞系对SVCV病毒的敏感性,发现与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瘤细胞系(EPC)、肥头鲤(Pimephales promelas)细胞系(FHM)、大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胚胎细胞系(CHSE-214)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和各检测实验室常用的鱼类细胞系相比,GCO细胞系对SVCV表现出非常高的敏感性.生长盐线、电镜观察和凋亡实验显示,SVCV能引起GCO细胞系出现明显而稳定的细胞病变,引起GCO细胞系出现凋亡,并在细胞质中大量增殖.结果表明,GCO细胞系适用于SVCV病毒的分离、检测以及病毒致病性的有关研究.GCO细胞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这一特点将使它可以广泛地用于多种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细胞培养等技术, 从湖北黄陂某养殖场患病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体内发现并分离到一株蛙病毒。患病大口黑鲈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体表出血、溃疡, 肝脏发白。将病鱼内脏组织匀浆超微滤液接种鳜脑细胞系(mandarin fish brain, MFB)细胞能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病毒滴度达到 108.36±0.15 TCID50/mL。细胞培养病毒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直径约为 150 nm 左右的正六边形病毒粒子, 呈晶格排列。细胞培养病毒的人工感染大口黑鲈试验结果显示, 7 d 内试验鱼死亡率高达 100%, 其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似。采用大口黑鲈病毒(largemouth bass virus, LMBV)的特异性 PCR 检测方法对患病鲈组织样品和细胞培养病毒样品进行检测, 均能扩增出 241 bp 的单一目的条带。进一步根据 GenBank 中 LMBV 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 均能从上述样品中扩增出 1392 bp 的 MCP 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全长。将 MCP 氨基酸全序列进行比对, 结果显示其与 Santee-Cooper 蛙病毒、孔雀鱼病毒 6 型及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的 MCP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系统进化结果显示, 与感染鱼类的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病毒, 如鳜鱼蛙病毒、Santee-Cooper 蛙病毒、孔雀鱼病毒 6 型和大口黑鲈溃疡综合征病毒等聚成一支。这些结果证明, 该分离株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的成员, 暂命名为大口黑鲈蛙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 LMBRaV)湖北株 LMBRaV-HB001。病毒敏感细胞系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病毒 LMBRaV-HB001 感染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草鱼性腺细胞(grass carp ovary, GCO)、大鲵肌肉细胞(giant salamander muscle, GSM)和鲫脑组织细胞(gibel carp brain, GiCB)均能产生典型 CPE, 病毒滴度可达 108.0 TCID50/mL 以上。本研究首次在湖北省养殖大口黑鲈体内分离与鉴定了 LMBRaV 病毒, 建立了病毒的细胞培养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传播、诊断和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雷存科  陈中元  张奇亚 《水产学报》2016,40(10):1643-1647
利用3个不同物种的水生动物细胞系,包括爪蟾肾细胞系(A6)、大鲵胸腺细胞系(GSTC)和鲤上皮瘤细胞系(EPC),分别用沼泽绿牛蛙蛙病毒(RGV)和大鲵蛙病毒(ADRV)感染,进一步研究细胞病变显微形态、病毒滴度、细胞病变与不同感染时间的相关性等。结果显示,在光镜下可见感染病毒的细胞发生病变,A6和EPC细胞肿胀或破裂;GSTC细胞收缩或聚在一起形成多层。同种水产动物细胞系对不同蛙病毒的敏感性不同,在A6、EPC和GSTC细胞中,RGV的滴度分别为10~(3.6)、10~(5.9)和10~(6.6) TCID_(50)/m L;ADRV的滴度分别为10~(4.3)、10~(5.4)和10~(6.1) TCID_(50)/m L,表明GSTC细胞系对两种蛙病毒都更敏感。研究为后续蛙病毒致病机理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和重要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4.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感性和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自然宿主,自然携带率为8.47%。WSSV可通过口服途径感染拟穴青蟹,并在拟穴青蟹体内快速增殖,注射感染5 d后,病毒量达到感染1d时的1.1×109倍,当病毒累积到一定量后即可致死拟穴青蟹。研究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天然宿主,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摄食WSSV感染虾而带毒或发病,并因此成为WSSV传播媒介,从而对虾蟹混养条件下WSSV的防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细胞平台是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重要工具,虾类细胞系的缺少严重制约了虾类病毒学研究。传染性早熟病毒(IPV)是近年来发现的能够导致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性早熟和生长缓慢的一种新病毒,主要侵染罗氏沼虾神经组织。为建立罗氏沼虾病毒–宿主互作的体外研究平台,本研究采用木瓜蛋白酶消化健康罗氏沼虾的脑、眼柄、胸神经节和腹神经节,获取罗氏沼虾神经细胞,并利用L-15培养基进行离体培养。选择培养效果最佳的脑神经细胞进行IPV体外感染。结果显示,培养的原代细胞在含有谷氨酰胺的L-15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其中,从脑组织和眼柄X器官–窦腺复合体中分离出的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可达15 d,从胸腹神经节中分离出来的细胞在体外存活时间达9 d。在本研究所采用的感染方式和剂量条件下,脑细胞在感染96 h后检测到高载量的IPV。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操作简便的罗氏沼虾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为罗氏沼虾神经内分泌研究和病毒–宿主互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平台。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对虾病毒,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须向其申报的甲壳类重要疫病病原。IHHNV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定的流行趋势,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重要病毒。本文从IHHNV的流行地区及危害、宿主、致病类型、对宿主不同年龄阶段的致病性差异、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干扰作用、感染机制和致病机理方面,综述了与IHHNV致病性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IHHNV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鱼类细胞是开展鱼类病毒分离鉴定、功能基因分析以及生物制品制备等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鳜(Siniperca chuatsi)是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的养殖品种。随着鳜鱼养殖产量的逐年增加,其病害问题尤其是病毒病问题也日趋严重,但是,可用于鳜鱼病毒分离和基因功能分析的鳜细胞系缺乏。本研究采用组织块消化法,对来源鳜脑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鳜脑组织细胞系,命名为MFB。MFB细胞在28℃含10%胎牛血清的L-15中已稳定传代超过70次,第25代鳜脑组织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56。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β-tubulin和Neu-N)鉴定MFB细胞的神经元纯度,结果显示,培养的MFB细胞为神经元类细胞。病毒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鳜蛙虹彩病毒(MFRaIV)、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RaIV)和大鲵虹彩病毒(GSIV)均可在MFB细胞中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滴度分别为108.68±0.12、108.36±0.15、1010.15±1.85 TCID50/mL。使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pEGFP-N1转入MFB细胞,转染效率可达20%。本研究建立的鳜脑组织细胞系不仅对多种蛙虹彩病毒敏感,而且转染质粒效率较高,为鳜病毒性病原的分离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8.
动物病毒受体阻断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毒进入宿主机体后,病毒粘附蛋白(VAP)首先与宿主靶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被吸附到宿主敏感细胞上,然后通过膜融合等方式侵入细胞中,完成脱囊膜或脱壳并进行复制、转录及装配等增殖过程。许多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试图寻找可以阻断病毒吸附的抑制剂,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表明,硫酸乙酰肝素(HS)是细胞膜上许多病毒的特异受体或者辅助受体,用一些可溶性的肝素,如肝素钠、硫酸软骨素可以特异阻断病毒的吸附和侵入。另外,具有糖结合活性的植物凝集素及一些糖类衍生物可以与细胞膜上的某些病毒特异受体糖蛋白结合,从而不同程度地抑制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结合。本文对该领域研究成果作一综述,旨在为今后对水产动物病毒阻断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外纤维蛋白VP56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采用酵母双杂交Gal4系统鉴定与VP56相互作用的草鱼蛋白。首先利用RT-PCR技术从Ⅱ型GCRV感染的草鱼肾细胞中扩增目的基因VP56,构建p GBKT7-VP56诱饵表达载体;在酵母菌株中检测其自激活性后,以VP56为诱饵在草鱼酵母双杂交文库中筛选阳性菌株,并对阳性克隆的序列进行分析。实验也克隆了草鱼JAM-A(Gc JAM-A)基因,并构建p GADT7-Gc JAM-A载体,在酵母中研究草鱼Gc JAM-A与病毒蛋白VP56相互作用的可能性。研究表明构建的诱饵质粒p GBKT7-VP56无自激活作用,可以应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从草鱼肾细胞文库中筛选得到9株阳性克隆,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确定其中包含草鱼7个细胞内蛋白和1个细胞外基质蛋白;VP56蛋白与Gc JAM-A蛋白在酵母中不能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初步确定了与Ⅱ型GCRV蛋白VP56存在潜在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为深入探讨VP56蛋白在Ⅱ型GCRV感染宿主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举例阐明了病毒(及类似病毒)病原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给我国特种水产养殖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潜在威胁;分别对国内外爬行动物(包括鳖)、两栖动物(包括蛙)、虾、鳗等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将已知的病毒种类和中英文名称,按不同宿主归类列出;并根据最新资料以及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对上述几种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研究的动态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1.
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病毒利用宿主细胞骨架如微丝、微管等完成进入、运输和释放等过程。为分离鉴定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囊膜蛋白,实验应用去污剂溶解病毒囊膜,然后结合1-D-SDS-PAGE切胶分离和LC-MS/MS质谱鉴定两种方法进行检测,除了病毒编码的囊膜蛋白外,还发现7种宿主细胞来源的蛋白,包括细胞骨架微丝肌动蛋白actin等,由此推测这些宿主蛋白是与病毒纯化过程中共纯化获得。鉴于actin在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通过蛋白印迹、免疫电镜实验验证了actin与病毒共纯化,揭示actin是一种来源于宿主细胞并包装到病毒颗粒表面的宿主蛋白,且由于特异性作用黏附于病毒粒子表面,在分离病毒囊膜时与囊膜蛋白共纯化。此外,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病毒感染晚期,细胞变圆,细胞微丝actin蛋白和SGIV病毒共定位于细胞膜,提示actin与病毒释放相关。同时电镜观察也表明,病毒在感染细胞中释放时获得由宿主细胞质膜衍生而来的囊膜,由此推测actin可能在病毒释放时特异性包裹于SGIV病毒表面。研究表明,actin参与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12.
建立对虾细胞系是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染色体分析、遗传育种研究和基因功能分析的重要手段,对开展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致病机理、传播途径、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及进行海洋无脊椎生物非特异免疫机制的探讨,查清对虾免疫机制进而有效防治养殖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性腺细胞系(GCO)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开展草鱼出血病研究时建立的一株细胞系,迄今已传至300多代,在中国鱼类病毒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周期测定、细胞核型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电镜观察等方法,对GCO的生长特性及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在该细胞中的增殖特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CO细胞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M199和MEM等细胞培养液中均能较好地生长,培养液中最适的胎牛血清浓度为10%。测定了GCO细胞系对SVCV病毒的敏感性,发现与鲤(Cyprinus carpio)上皮瘤细胞系(EPC)、肥头鲤(Pimephales promelas)细胞系(FHM)、大鳞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胚胎细胞系(CHSE-214)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和各检测实验室常用的鱼类细胞系相比,GCO细胞系对SVCV表现出非常高的敏感性。生长曲线、电镜观察和凋亡实验显示,SVCV能引起GCO细胞系出现明显而稳定的细胞病变,引起GCO细胞系出现凋亡,并在细胞质中大量增殖。结果表明,GCO细胞系适用于SVCV病毒的分离、检测以及病毒致病性的有关研究。GCO细胞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8℃,这一特点将使它可以广泛地用于多种水生动物病毒的分离。  相似文献   

14.
草鱼出血病病毒高滴度培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草鱼出血病病毒 854株高滴价培养的几种方法进行了的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1 细胞 :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 (CIK) (左文功 ,1986 ) ,培养基为含 10 %小牛血清的CAS。2 病毒 :草鱼出血病病毒 854株 ,维持液为 2 %小牛血清的CAS。3 高滴价培养方法3 1 用 854株病毒接种刚生长成单层的CIK细胞系 (区别于致密单层细胞 ,下同 )。病毒接种量为维持液量的 1/ 10 ,2 8℃吸附 6 0分钟后 ,添加维持液 ,2 8℃培养 ,观察细胞病变过程 ,测定病毒的TCID50 /ml。3 2 精氨酸处理 在接种病毒时 ,向病毒液中加入浓…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锯缘青蟹病害的过程中,从广东某养殖场分离到一株呼肠孤病毒(命名为SsRV)。病毒粒子为球状,直径约45 nm。病毒粒子基因组为12个节段的双链RNA;在1%琼脂糖电泳中SsRV基因组呈1/5/6带型,其分子量分别为3.8,2.5,2.4,2.0,1.9,1.8,1.3,1.2,1.1,1.1,1.0,1.0 kbp。根据病毒的宿主范围、基因组节段数及电泳型,此病毒很可能与地中海滨蟹呼肠孤病毒P和W 2共同构成呼肠孤病毒科一个新的属。  相似文献   

16.
由病毒引起的青鱼出血病是危害青鱼最严重的疾病。虽然确证了青鱼出血病的病原是病毒,但未见国内外有关对其分离和鉴定的报道。本研究采用了CIK细胞系(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和EPC细胞系,对其进行了病毒分离,并进行了电镜观察,及物理、化学特性的检测。证实青鱼出血病病是一种RNA病毒,属于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  相似文献   

17.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 nt的非编码RNA,在硬骨鱼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借助高通量测序与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筛选到大量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DE miRNA).通过比较多种硬骨鱼在不同病毒/细菌感染条件的miRNA表达谱,筛选出相同DE miRNA,并认为...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的培养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用肿大细胞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大黄鱼幼鱼病料 (FD201807和SA201808)肾组织匀浆液感染鳜仔鱼细胞系 (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并连续传代,从病料组织匀浆液和细胞冻融液中提取病毒DNA,克隆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 (mcp),测序后与NCBI GenBank中的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病毒mcp以及2018—2020年所检出的15株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mcp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传至第4代才可引起MFF-1细胞病变,细胞病变的主要特征为细胞脱壁、变圆、折光度增强;感染时间越长脱壁细胞越多,同时培养液中的颗粒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感染细胞的细胞质散在大小为130~150 nm的六边形病毒粒子和空壳。感染细胞的病变周期随传代代次的增加而缩短,第15代次的FD201807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3 d,第15代次的SA201808株感染细胞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7~8 d。mcp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发现,SA201808株与FD201807株的mcp序列存在21个碱基差异,二者的mcp序列分别与大黄鱼虹彩病毒(large yellow croaker iridovirus, LYCIV) LYCIV-Zhoushan (GenBank: MW139932.1)和花鲈虹彩病毒 (Lateolabrax maculatus iridovirus, LMIV) (GenBank: MH577517.1)相近。15株从大黄鱼病料检出的肿大细胞病毒中,12株的mcp序列与SA201808株聚类;3株与FD201807聚类。本研究利用MFF-1细胞系分离培养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揭示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存在差异,为更好地了解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苏航  苏建国 《水产学报》2023,47(9):099413-099413
为了阐明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感染机制,深入探究VP56 (Ⅱ型和Ⅲ型GCRV特有的纤维蛋白)与宿主细胞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发现,VP56与细胞内定位于内质网的分子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发生相互作用。而后,VP56与GRP78的互作通过基于远红外红色荧光蛋白mNeptune的双分子荧光互补系统(BiFC)得到验证。在VP56稳定表达的草鱼肾细胞系(CIK)中,相较于CIK细胞,内质网则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产生肿胀、扩张、脱粒等现象,说明VP56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过对内质网应激下游转录因子的mRNA水平检测,发现VP56激活活化转录因子6 (ATF6)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非折叠蛋白反应。研究表明,GCRV-Ⅱ感染过程中破坏了细胞稳态、激活内质网应激。本研究为GCRV感染机制和抗GCRV病毒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一种新的病毒逃逸机制,有助于淡水养殖产业中草鱼出血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从爆发性死亡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病样中分离培养1株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salmoides rhabdovirus,MSRV)毒株,采用甲醛灭活大口黑鲈弹状病毒,制备佐剂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收集高免蛋,制备MSRV卵黄抗体,测定其效价、中和效果及对病毒复制和宿主细胞内凝集素基因(intelectin)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卵巢细胞株CO细胞分离培养大口黑鲈鱼弹状病毒,并用于佐剂灭活疫苗的制备;MSRV佐剂灭活疫苗免疫蛋鸡,成功获得MRSV的卵黄抗体,效价为1∶256,稀释度为1∶64时的中和病毒的作用最为明显,中和作用率达38.29%以上,病毒核酸拷贝数明显降低。同时,还可上调细胞内凝集素的表达。研究表明,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大口黑鲈弹状病毒具有明显的中和效果,为后续卵黄抗体作为免疫制剂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