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采集样地土壤、地形、坡向、灌木、活地被物等项因子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山桃天然更新情况。结果显示,山桃在其他乔灌木天然更新较差区域天然更新效果较好,灌木层盖度、坡向、海拔对山桃天然更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标准样地和样方调查方法,对秦岭林区华山松进行天然更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郁闭度在0.3~0.6之间、海拔1200~1800 m、坡向西南时,华山松天然更新良好;林下枯枝落叶层较厚者,幼苗较多,利于天然更新。调查还发现林下松花竹生长普遍,严重影响华山松天然更新,建议该林区应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天然更新、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更新措施,从而达到华山松更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中旬至2012年5月初,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技术人员,采用样地调查方式,设置临时样地35个,对保护区的沙棘灌木林地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沙棘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根蘖能力强,天然更新速度快,沙棘在较差立地条件下也能恢复植被,是植被演替的先锋树种,在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林业资源管理》2013,(5):95-97
通过野外观察、标本检视、资料查阅等方法,初步调查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有两栖动物2目4科4属6种,分别占甘肃全省2目9科19属35种的100%,44.44%,21.05%和17.14%。通过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的调查研究,旨在为甘肃两栖动物资源及其保护方面积累科学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5.
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大型毒菌资源调查,经过野外实地调查,初步统计到该区有大型毒菌15种,隶属6科6属。结果表明:该林区内大型毒菌资源种类较少,但分布较为广泛,且极毒种有2种。旨在为该地区大型毒菌资源研究提供参考,并警示当地居民在采食蘑菇过程中要谨防误食毒蘑菇,以防中毒。  相似文献   

6.
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平凉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地貌实地考察,从大地构造背景、地质特征、地貌类型上进行了分析阐述。提出了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遗迹、地壳运动及造山作用遗迹、古生代化石遗迹。  相似文献   

7.
《热带林业》2021,49(3)
通过对崆峒山古树名木的调查,建立了古树名木档案库,讨论分析了崆峒山古树名木的数量、种类、权属、生长势、树龄及保护等级,并结合古树名木的生长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裸子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该区分布的裸子植物共有8科13属23种(含1个变型).其中有栽培种4属6种,野生裸子植物有17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种,药用植物2种.结果表明:该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裸子植物中松科(Pinaceae)和柏科(Cupressaceae)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39....  相似文献   

9.
对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及研究,统计了收集到区内所分布的各种植物有1412种,隶属134科611属,其中裸子植物23种,隶属8科13属,蕨类植物47种,隶属12科24属,被子植物1342种,隶属114科574属。表明该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程度较高,分析了植物种类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具有明显的新生代特征,同时具有古老特征,保护区植物区系总体表现为一种次生演替区系;根据区系地理分布特征分析,该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特征,特别是北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10.
据调查,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维管植物750种(含变种),隶属于103科377属。介绍了该区造林(用材)、药用、淀粉、果品和野菜、油料、香料、饲用、工业原料(纤维单宁)、观赏、水土保持等十类重要植物资源以及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珍稀濒危植物、特有植物等,提出了今后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2年的野外调查与比较分析,认为在章古台沙地赤松天然更新是可行的。天然更新方式有3种,即林下更新、林隙更新和林缘更新。天然更新幼树在空间上呈带状、群团状分布;更新幼树年龄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降水量大的2004、2005、2008年更新幼树相对较多;更新幼树密度为20 300~100 000株.hm-2。赤松林缘天然更新幼树长势要好于林隙,林隙要好于林下。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2.
华山松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慧芳  卢杰  王超 《绿色科技》2021,(1):123-125,128
指出了华山松(Pinus armandii)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其在经济、生态、药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华山松的育苗及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华山松种子园及籽油研究以及光合特性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相应结论,给出了展望.为华山松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秦岭山地火地塘林区典型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利用X2检验和Jaccard指数表征乔木层15个优势种群、灌木层19个优势种群、草本层15个优势种群间的种对关联程度及显著性.[结果]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分别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显著负关联和显著正关联;x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正关联种对数占绝对优势,分别达81.9%,77.2%和85.7%,负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为15.2%,13.5%和4.8%,无关联种对数较少,极显著和显著正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1,2和5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3,2和1对;Jaccard指数结果与x2检验结果高度一致,该群落3个层次Jaccard指数较高的种对基本都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青榨槭和千金榆、青榨槭和刺叶栎、刺叶栎和少脉椴、山蚂蝗和刚毛忍冬、野草莓和牛尾蒿种对JI值>0.6,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余种对JI值较小.[结论]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该群落总体结构为针阔混交林,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趋于形成一个整体较为稳定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联结较松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基本趋于稳定,灌木层优势种群则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阶段,草本层优势种群结构较为稳定.综上所述,种间联结性分析可以作为探讨森林群落稳定性与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将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作为生态树种加以保护,以缩短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楚雄市紫溪山华山松采种基地始建、续建期的营建技术及管理手段,提出了今后的经营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毛杓兰生境保护,对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毛杓兰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毛杓兰仅在保护区海拔较高、坡度较缓的阴坡及半阴坡、腐殖质丰富的疏林地及郁闭度较低的有林地区域分布,且种群数量较少,林地郁闭度、坡向、海拔、土壤腐殖质对毛杓兰分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华山松林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表现为:在该系统的生态阈限内蕴藏着“能量流”和“物质流”,它支持着林分系统的存在和演变。若按Ⅰ、Ⅱ、Ⅲ、Ⅳ、Ⅴ种地位级统计林分“点”的分布频率,则表现出Ⅲ地位级上的林分“点”最多,Ⅰ和Ⅴ地位级出现的林分“点”都少,此反映了林分系统的“静态”特征;可用y=AD-±B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的许多条由T(D-):3、4、5….32刻画的“座标序列”,来判断华山松林分系统由初始林分成为过熟林分的“演变动态”。其每条“座标序列”都处在不同的地位级上。因此该林分系统是由不同地位级的“座标序列”组成的。经调查林分材料验证:“座标序列”在林分系统中最可能出现的分布方式是“均等分布”。由此可见,若要更真实地反映林分系统在时、空中的结构状态和状态转移概率,则需导算出更多的“座标序列”,它应涵盖所有华山松林分的地位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赤松天然更新的规律进行了调查,并对人工促进更新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赤松初果期为12a,盛果期为51a,公最大更新幅度为40m;更新幼苗幼树的70%以上集中分布在距母树9m或树高1.2倍以内。人工促进效果以拖拉机耙和人工耧地好;只要耧掉草皮,移栽7-8a幼树,3-4a就可达到更新指标;单位面积上培育母树的数量随时间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18.
通过2年的野外调查与比较分析,认为在章古台沙地油松天然更新是可能的.天然更新方式有2种:林隙更新;林缘更新.天然更新幼树在空间上呈带状、群团状分布,一般分布在距母树树冠投影以外的东北方向;更新幼树年龄在时间上一般是不连续的,主要集中在年降水量大的2004、2005、2008年;每100 m2更新幼树57~139株.油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