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贵州省开展"多规合一"是全面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优化和完善县(市)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规划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新型城镇化战略视角,以都匀市为例,分析县域"多规合一"实施中存在的差异与突出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以提高县域"多规合一"工作的可操作性,推进"多规合一"的实施,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进行空间规划的整合,实现"多规合一"是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同时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文章主要对我国近年来开展"多规合一"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下一步的工作和研究进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我国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该文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梳理归纳了丹东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简述丹东市生态红线的划定方式与当前成果后探讨了丹东市生态红线划定与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快生态红线地方立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红线监管平台、生态红线绩效考核与越线责任追究制度,旨在推进丹东市生态红线的划定和管理,为其他省市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简要介绍生态红线概念及其形成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国务院出台的生态红线划定指南,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了生态红线的属性特征、生态红线划定的理论依据、原则、技术路线和管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甘宁  沈彦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0):252-255
结合国家战略,从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城乡空间优化布局体系.以国家级湘江新区为例,分析其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在剖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基础上,以人文本,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从而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重构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探索城乡空间格局可持续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生态底线控制与城镇边界合一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危险性三方面着手,建立了生态红线划分的三级科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在5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红线区划分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8.
9.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划定生态红线对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借助空间技术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和水体5个指标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分为9类生态系统类型,选取11个指标衡量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后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和生态服务价值结果共同划定土地生态红线。结果表明,江津区土地生态红线面积为1 091.30 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33.9%。土地生态红线的划定可为三峡库区县域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6,(10):91-92
林业生态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红线。生态红线是党和人民的生命线,是林业事业的目标线,是政府执政的高压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底线。划定生态红线,对于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以四会市为例,分析了当前林业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发多规合一底图数据处理系统,改变各种规划底图凌乱的状况,以使数据处理内容的高度集成,提高自动化程度,使得空间规划底图的数据处理过程规范、简单且高效。[方法]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模糊综合评价算法及统计分析算法。[结果]研发了基于3S技术的多规合一底图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分为可视化和数据处理两大部分,其中数据处理包含了6大内容,提高了系统使用的通用性。[结论]该系统应用于黑龙江某县实例验证,为该县的多种规划提供基础地理数据,符合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村庄规划是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与以往传统村庄规划不同的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在编制背景、编制内容、编制思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具有陇中地区典型特征的村庄规划在编制及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村庄规划的总体要求,按照问题和目标导向的思路探索新形势下"多规合一"...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与土利用集约利用密切相关。以湖北省鄂州市"多规合一"为契机,研究了2001-2013年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二者的交互耦合作用机制,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构建了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将其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研究表明,鄂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化彼此作用,相互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由拮抗期经磨合期向协调期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文献综述法,研究了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依据,指出了我国多规合一的内涵和法理困境。从多规合一的编制方式、审批主体和技术要点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多规合一编制的相关内容。多规合一为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解决多项规划互相打架、节约国土空间、避免重复建设和项目落地难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优化空间规划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献综述法,研究了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历程和理论依据,指出了我国多规合一的内涵和法理困境。从多规合一的编制方式、审批主体和技术要点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多规合一编制的相关内容。多规合一为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解决多项规划互相打架、节约国土空间、避免重复建设和项目落地难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优化空间规划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行规划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国土空间规划应运而生,以实现多种空间类规划的协调统一。本文浅析了我国空间规划的发展、现行空间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内容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实施面临的困难,以此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的"合理布局规划先行",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于是,"多规合一"分别在海南省、厦门市、贺州市等地开始试点。如今两年过去了,"多规合一"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城市空间优化效果,全国各省市开始陆续开展"多规合一"的城市转型改革建设,"多规合一"促进了城市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先行,我们看到了"多规合一"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在农村地区推进多规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王皎 《安徽农业科学》2016,(28):200-202
规划的分立有其历史必然性和阶段合理性,但面对现存规划,尤其是空间规划之间存在的内容重复、管控交叉、实施困难等问题,规划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效用发挥方面,都对融合具有迫切性。总结了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多规融合”的实践经验,深入解析了“多规融合”的相关要点,提出了“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套体系、一个平台”的“多规合一”目标模式以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四川省环保厅《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指导意见》和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以四川省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对县级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及技术进行讨论研究,运用GIS技术平台确定研究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调整方向。结果表明:1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边缘,覆盖面积较小,包括卷硐乡、汇东乡、汇南乡、东安乡、望溪乡和龙潭乡等。2此次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包括城市建设区(含工业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商品林(地)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等78个图斑。3调整后的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仍存在斑块破碎化、落地管理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