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甘宁  沈彦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0):252-255
结合国家战略,从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城乡空间优化布局体系.以国家级湘江新区为例,分析其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在剖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基础上,以人文本,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从而提出以生态为导向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重构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衔接.探索城乡空间格局可持续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生态底线控制与城镇边界合一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已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的基础上,将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两部强调,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先从5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开始,要与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工作协同开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多规合一工作相衔接。这意味着三条红线“三位一体”,城市“大饼”决不能再摊下去了。  相似文献   

3.
城市水利规划是指导城市水利发展、依法加强城市涉水事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为适应"多规合一"、"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要求,城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整合涉水相关规划任务,提出涉水相关指标和管理要求,开展城市规划涉及的防洪排涝、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河湖水域空间管控等相关涉水内容。  相似文献   

4.
速览     
正我国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环境保护部11月2日公布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11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思路,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对此,《纲要》提出,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相似文献   

5.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危险性三方面着手,建立了生态红线划分的三级科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在5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红线区划分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6.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中提出的"合理布局规划先行",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坚持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于是,"多规合一"分别在海南省、厦门市、贺州市等地开始试点。如今两年过去了,"多规合一"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城市空间优化效果,全国各省市开始陆续开展"多规合一"的城市转型改革建设,"多规合一"促进了城市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先行,我们看到了"多规合一"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在农村地区推进多规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简要介绍生态红线概念及其形成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国务院出台的生态红线划定指南,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了生态红线的属性特征、生态红线划定的理论依据、原则、技术路线和管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严格保护的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去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为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6.38万km~2(扣除重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04%,分为5类,分别是水源涵养红线区、水土保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红线区、防风固沙红线区、水土流失红线区。  相似文献   

9.
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并采取分级管控的政策,以期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城郊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区内土地可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I等区划为一类红线区,II等区划为二类红线区,III等区划为非红线区,分别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2)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确立了新北区"一个生态保育区、五片生态林、六条生态廊道"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3)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生态景观单元的水平动态过程。相比于其他方法,此方法划定的生态红线保护区破碎性降低,连片性增强,更有利于生态用地的集中保护。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生态空间重要的生态因子为切入点,在妥善处理"三生"空间用地矛盾的基础上,探索湘阴县县域生态空间划分途径,重点对生态保护红线、涵养水源与生态敏感区进行划分,针对不同因子的相对特征和评分准则来确定因子的等级和分值,构建了基于现状生态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出湘阴县生态空间划定的合理途径,以期为今后其他县域生态空间的划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查询法和文献统计方法梳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研究,并利用Cite Space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探索阶段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为耕地保护以及建设用地;在发展阶段,学者们主要围绕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评价;在成熟阶段,关注的方面越来越多,形成多个热点,主要围绕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系统、节约集约用地、土地资源、多规合一、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建设用地、土地评价、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分析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方向可以向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多规合一""乡村振兴"的方向倾斜,适当加强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甲乙双方的关系研究、加强对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我国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该文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梳理归纳了丹东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简述丹东市生态红线的划定方式与当前成果后探讨了丹东市生态红线划定与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快生态红线地方立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红线监管平台、生态红线绩效考核与越线责任追究制度,旨在推进丹东市生态红线的划定和管理,为其他省市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周边耕地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议题,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协同量化耕地自然质量特征以及周边立地条件的关系,融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要求,在土地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LESA)理论基础上构建基于自然质量与立地条件特征的综合评价系统,建立鞍山市主城区周边耕地利用与保护分区,提出耕地保护分区管控措施。结果表明:鞍山市域主城区耕地可分为4类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区占80.70%,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占10.15%,城镇开发边界弹性用地区占3.98%,生态保育区占5.17%。评价结果综合反映城市主城区周边耕地质量的差异性及立地环境的稳定性,同时融合国土空间中三线划定的政策要求,对城市主城区周边耕地布局进行有效探索,划定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镇开发边界弹性发展空间用地需求和生态红线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江苏省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以下简称"两线")冲突现状,指出了"两线"冲突协调面临的困境,从生态功能与农业功能复合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路线制定、"两线"划定主管部门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管控政策出台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两线"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据实核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制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序退出机制、合理调整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两线"共存机制等政策建议,为统筹生态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提供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四川省环保厅《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指导意见》和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以四川省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对县级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及技术进行讨论研究,运用GIS技术平台确定研究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调整方向。结果表明:1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边缘,覆盖面积较小,包括卷硐乡、汇东乡、汇南乡、东安乡、望溪乡和龙潭乡等。2此次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包括城市建设区(含工业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商品林(地)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等78个图斑。3调整后的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仍存在斑块破碎化、落地管理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指出生态网络规划思路,从生态网络建构技术、生态网络结构、生态网络空间布局、生态网络规划分区、永久性城市绿带管控、核心保护区管控、边缘交融区管控、外围缓冲区管控等方面介绍了安庆市生态网络规划和管控策略,为城市空间与生态资源平衡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农技服务》2016,(10):91-92
林业生态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红线。生态红线是党和人民的"生命线",是林业事业的"目标线",是政府执政的"高压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底线"。划定生态红线,对于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以四会市为例,分析了当前林业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简称《指南》)发布后,在统一标准下,各省(市、区)红线划定方法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具体体现在红线分类分区、划分方式的地域分布、管控区分类分级、图纸成果表达等方面。各省(市、区)红线划定方法的差异性阻碍了全国范围内红线的拼合,同时引发了后续管理上的诸多争议。通过分类比较,对差异性的表现形式进行列表,通过差异性的特征比较,提出"正面差异"和"负面差异"的概念;通过深入剖析差异性的形成原因,从限定《指南》刚性指标、建立跨部门与跨区域交流机制、科学完善管理制度3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进而保障一张蓝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以包河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例,分析了包河区生态园林化城市建设成效。将包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亮点总结为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大幅提升绿化品质,保护利用乡土树种资源,推进自然生态修复,切实巩固造林成果。认为包河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绿化品位不高、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空间不足、城市规划不一。针对存在问题,建议丰富绿化树种、加快"多规合一"进程、实行异地绿化恢复、拓展老城区绿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海岛型森林城市建设机制探究——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57-259
森林资源作为城市生态微循环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具备降温、降噪、消减热岛效应、美化环境的功效,逐步为人们所认知。通过对我国海岛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加以分析,揭示海岛型森林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绿色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出"增加生态空间"、"划定保护红线"、"绿色税收"、"区域流域管理"等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发展立体式森林,全力构建近自然为主的绿色城市,以实现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