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小麦、春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津市实验林场进行了小麦、春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与传统高产模式下的地面灌溉撒施肥料比较,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节水、节肥、省工、增产、增效等方面效果突出。其中冬小麦节水48%,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88 kg·m~(-3),春玉米节水43%,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为5.71 kg·m~(-3);冬小麦氮肥节省25.8%、春玉米氮肥节省28.5%;冬小麦投入成本累计增加79元·(667 m2)-1,春玉米减少1元·(667 m2)-1;冬小麦增产24.3%,春玉米增产18.1%;冬小麦增加效益144.2元·(667 m2)-1,春玉米增加效益200元·(667 m2)-1。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土壤?为什么关注肥料?人类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粮食果蔬,而农作物产量或者说土壤生产力,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土壤地力贡献率。通俗地讲,土壤地力就是土壤本身的肥沃程度,地力贡献率是衡量土壤肥力对作物产量贡献力度的指标,是不施肥与施肥良好的两种情况下作物产量的比值。二是水肥等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提高土壤地力与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是提高粮食产量最基本的途径。现实情况是,我国粮食高产更倚重于"大肥大水"。目前中国农田单位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大家不禁要问,我们可不可能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对此,我的观点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适当地减少一点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大量减少则很难实现。为什么?纵观世界,在品种和技术相同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高产优质规范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一、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在冬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的运筹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耕翻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等深撒播节水高效栽培技术"是利用等深撒播联合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冬小麦施肥、旋耕、播种作业,配套晚播节水栽培技术,措施简化,实现了小麦高产与水肥高效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山农29为试验材料,分析5种不同的灌溉施肥模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处理下,群体茎数、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次之,但比较节水。因此,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是该试验条件下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最优处理。[结论]该试验为筛选一种有效的小麦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高产水肥管理技术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冬小麦周麦27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的灌溉施肥模式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处理下,群体密度、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按需补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次之,但比较节水。因此,畦田节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是该试验条件下节水节肥高产高效的最优处理。该试验为筛选一种有效的小麦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华北平原冬小麦水肥一体化节水高产种植模式,以泰科麦33和山农29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7—2018年冬小麦生育期进行大田试验。试验以常规施肥沟灌处理为对照(F1),设置F2、F3、F4水肥一体化3个处理,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株高和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225kg/hm~2有利于增加春季冬小麦最大分蘖数及株高。同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提高了泰科麦33的穗数和穗粒数和山农29的穗数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8.
赵县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县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小麦高产县。过去水肥条件较好,但随着水资源日趋紧缺,进行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此,近年来,结合国家相关项目实施,在引进、示范的基础上,总结探索出一套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其核心是优化小麦播种技术,实行决策播种,前期控水,后期补水灌溉,实现节水与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正>水肥一体化是将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是借助压力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配兑成的肥液与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的技术。1优点1.1节水、节肥,提高水肥利用率人为控制灌水量,避免了水肥向士壤深层渗漏造成的淋失,比传统沟灌节水40%~60%,节肥20%6~40%。1.2降低室内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水肥一体化大大降低空气湿度,减轻发病率:棚内土壤温度提高2~3℃,减少  相似文献   

10.
沧州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水量仅23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量的1/11.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其中小麦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水资源的紧缺已成为本地区提高小麦单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推行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对保护水资源、增收节支、维护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灌溉技术之一,已在生产上有较大面积应用。项目组在多年的试验和探索基础上,形成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在滴灌管带铺设、接茬播种、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完善,对于山东省更大面积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高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水稻产量对基础地力与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四川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单季稻种植区之一。研究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评价土壤基础地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四川盆地稻田地力的保育培肥和区域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依托2005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布置的474个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点,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钾(PK)、氮钾(NK)、氮磷(NP)和氮磷钾(NPK)5个处理,测定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量,分析四川盆地稻田土壤基础地力现状、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施肥效果及其之间的关系,基于水稻产量评价不同基础地力稻田的施肥效果及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调研四川盆地水稻研究结果,分析30多年来稻田基础地力的变化趋势。【结果】文献调研表明,四川盆地田基础地力稳定提升,2000年以来稻田基础地力产量在5.6-6.4 t·hm-2,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高了1.5 t·hm-2,地力贡献率也上升6.7%。田间试验表明,基础地力和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7.4%-75.9%和24.1%-32.6%。四川盆地稻田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分别为103-120、23.2-27.5和139-185 kg·hm-2,土壤养分对产量的平均贡献率达到78.2%、88.8%、90.8%,而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低于30%,且氮肥的增产效果高于磷肥和钾肥。四川盆地不同生态区土壤基础地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均表现为成都平原>盆地中部浅丘区>盆地周边丘陵区>盆地东部丘陵区;土壤基础地力越高越容易实现水稻高产,土壤基础地力与土壤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肥料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基础地力越高,产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越高。【结论】提高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可促进水稻高产稳产,降低高产对肥料的依赖性,有利于水稻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防雨旱棚方法研究了高产小麦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三个生育时期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生理特性指标的变化、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胁迫反应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为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等方面;生育后期比生育前期对水分敏感性强,产量受后期水分影响较大;根据各时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终产量等指标得出高产冬小麦合理节水灌溉指标主要为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分蘖前期为45%~50%,分蘖后期到孕穗前期为55%~60%,孕穗后期至灌浆期要维持60%~65%左右。这种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合理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地力水平下冬小麦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对种植密度的响应并分析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协同提高的途径,为制定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措施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在高、低两个地力条件下进行,以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泰农18为试验材料,设置135万、270万和40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地力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子粒产量及构成、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高地力水平下子粒产量高于低地力水平,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均较低。各地力水平下,提高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穗数和子粒产量,提高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随种植密度上升呈下降趋势,增密对子粒含氮量无显著影响。各地力水平下增密后氮素吸收效率增加的幅度远高于氮素利用效率降低的幅度,所以氮素利用率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低地力水平下增密后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提高的幅度均高于高地力地块。[结论]在高、低地力水平下,增加种植密度均可提高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有利于实现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且低地力水平下增密后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增幅高于高地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灌溉技术之一,已在生产上有较大面积应用。项目组在多年的试验和探索基础上,形成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在滴灌管带铺设、接茬播种、水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完善,对于山东省更大面积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高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冀中南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麦田灌溉主要依靠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现实生产中浇水过多、施氮过量、水肥利用率低、高产高成本的问题突出存在,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传统高产栽培管理措施复杂,农民劳作繁多,劳动生产力低,也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在确保高产稳产的前提下提高水分和氮肥利用效  相似文献   

17.
西吉县冬小麦播前的几项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小麦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以其产量高、品质优,价格高,而成为我县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年播种面积在1.5万hm2左右,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0%。由于我县是旱作雨养农业区,干旱是困扰冬小麦稳产、高产和持续增产的主导因素,因此,在有限降水条件下要实现冬小麦高产、稳产,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北农业》2021,(9):51-52
正华北平原的黑龙港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23.1毫米,有效积温平均4654.1℃,位于黑龙港流域的县大部分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县,小麦和玉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大面积种植。冬小麦生育期间,春夏降水量少,小麦消耗用水占农业总用水量的60%,玉米生育期在雨季,缺水不是很严重,但是玉米需水量也较大,玉米消耗用水仍占农业总用水量40%。因此属于地下水资源比较匮乏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行小麦-玉米一年两季节水增产技术研究推广非常重要。一、小麦节水增产栽培技术1.选用节水抗旱品种是实现节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是额敏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0.8万公顷左右。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根据冬小麦需水需肥规律,将水分和养分均匀、持续地运送到小麦根部,最大限度利用水分和养分。同时,为了稳定和提高冬小麦单产和品质、增加效益,需要从品种、灌溉、施肥、科学防病等方面不断优化。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额敏县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中施肥量与基追肥比例对大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山东嘉祥紫皮蒜为试验品种,在减施化肥20%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灌溉方式和基追肥比例。结果表明,大蒜水肥一体化灌溉较常规大水漫灌,每667 m2平均节水40.85 m3,节水率平均达52.50%;在不同的基肥追肥比例及灌溉方式中,水肥一体化喷灌并施用基肥60%和追肥40%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提高了14.48%和10.89%,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相比于常规大水漫灌处理分别提高了9.01%、15.75%。研究表明,通过水肥一体化模式,在合适的基追肥比例下,能够实现大蒜种植的节水、减肥和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