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利 《河北农业》2004,(11):32-32
醉酒的医学名称为“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者往往在发病前有大量的饮酒,呼出的气体和呕吐物均有酒精气味。对于中毒者不管是轻度或重度中毒,都应制止其继续饮酒。家庭急救措施包括: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伦理教育交流的平台,设计了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主题网站。阐述了该网站的总体设计,详细介绍了网站功能模块设计,并对网站实现进行具体分析。该网站试运行后,效果良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6年合肥市“80后”家庭金融调研数据,将3种不同风险水平的金融资产分类为7种资产组合,并将新型互联网金融引入到投资组合分类中,研究不同家庭规模投资者风险态度和投资组合分散化程度关系。研究发现,“80后”家庭风险厌恶程度低于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水平,投资分散化程度高于全国城镇家庭平均水平;“421”家庭持有的投资组合分散化程度高于非“421”家庭;“80后”家庭投资分散化程度受收入水平影响较大,房产对其投资分散化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13-214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现代农业"将会成为农业"核爆级"的福利,受益将是整个农业产业链所有的参与者。家庭农场应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引进到农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惠政策,助推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伦理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要考量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又要防范网络事件和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高校网络伦理教育需要专业教学层面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共同应对。专业教学层面主要由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和其他专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的方式传授计算机专业伦理规范、网络资源使用规范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则由行政管理服务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隐性课程、认知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服务学习等方式开展。两个层面形成合力将网络伦理教育贯穿至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了诸如择业期望功利化、择业价值自我化、择业定位感性化、择业观念保守化、择业诚信淡漠化之类的伦理危机。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详尽而精辟地论述了青年择业时的态度、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则与基本方针等择业理论。解读这些择业理论,可以挖掘与梳理化解上述危机的相应对策:即严肃认真择业,走出择业伦理的功利误区;正确认识自我,清除择业伦理的感性色彩;坚定择业信念,转变择业伦理的陈旧观念;树高职业理想,批判个人主义择业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基本问题”上,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主题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全过程,是共性或一般性的问题;而基本问题则是围绕着主题而展开的具有一定阶段性和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解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问题,都要求努力攻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长期面对的三大课题,并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出现职业目标模糊、跳槽频繁、就业不诚信、缺乏团队意识等诸多问题。以建构主义视角,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微信和微博(以下简称双微)因其在青年学生广泛流行,将它与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在就业指导课堂上形成融课前教师设计主题、学生课下探究实践课上交流展示与课后评价反馈为一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通过运用和强化农村中蕴藏的丰富社会资本,在社会化养老现阶段尚未普及的情况下对农村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机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处于农业产业振兴核心地位的家庭农场,对区域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带动作用越来越突显,因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以及从业人员的培养尤为重要和紧迫。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昌平分校开展了大量积极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专业课程“生产化”、课程标准“动态化”、教材讲义“活页化”、教学实践“柔性化”、评价反馈“个性化”的“五化”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以往农村成人学历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对昌平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宋李觏所著《周礼致太平论》中的《内治》七篇,集中就《周礼》有关宫室职官及其职掌内容展开议论,从而引出李觏对历史上的帝王生活、宫廷政治及后妃伦理,乃至民间百姓的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历史的记忆与后妃之德、宫禁制度复古主义的诉求、后妃之教与后宫生活的禁忌、后妃的礼仪角色、皇亲国戚之女的伦理规范、昏礼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既可见李觏从传统儒家的"齐家"思想出发,结合历史上成败得失的经验与教训,阐明和发挥"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和"家不齐则国不治"之道理的思想倾向,也可见李觏对礼学经典诠释的别样风格。字的训解有误。从甲骨、金文字形和相关的字音材料来看,它的正确训释应为“  相似文献   

12.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探讨如何对专业群核心课程进行构建与实施,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都市蔬菜生产”课程从都市蔬菜就业岗位群出发,结合产业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通过重构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创建思政链条、完善课程资源、升级教学条件、改进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探索,构建了“2条主线,3多评价、4种能力、5个环节”为核心的“2345”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一懂两爱”的农业工作者,对涉农专业课程改革具有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垦》2006,(10):41-4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颁布以后,新疆兵团石河子一四三团的职工家庭制定了自己的“十一五”计划。 二分场十三连农工李士兰说:“国家制定了‘十一五’规划,我们家也要制定家庭‘十一五’计划。”  相似文献   

14.
“室人”“同居”所指均为具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家人,都具有同住的特点,都不包括“隶”及奴婢,都要承担法律上的连带责任。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室人”之间同居所,是从室屋宅院即建筑空间角度上界定的家人;“同居”具有同居住、同户籍、同母的特点,是从户籍、血缘角度上界定的家人。“家”首先是住所、容身之地,其次是同户籍的法律认定。“室人”与“同居”从这两方面分别体现“家”的突出特点。“同居”是法律用语,在一切都以“户”为单位,重视“户”的连带责任的战国、秦及汉初,它作为常用术语出现。战国晚期至汉初,“同居”渐渐不再被使用,“同产”指代同父母的兄弟姊妹的法律用语与父母、妻、子并列出现于法律条文中成为连坐对象。  相似文献   

15.
《高等农业教育》2007,(2):F0003-F0004
天津农学院始建于1976年并于同年开始招生,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3.66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河南正处于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每年有1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化率正以1.4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提高。原来的村庄被城市包围。以出租房屋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民。变成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特殊农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廉价的房屋租金。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来此租房居住。都市村庄成了流动人口的“聚散地”。流动人口也日益成为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给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同时。各类刑事、治安案件。也呈高发势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抓好暂住人口的管理,有效地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果断地遏制各类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杜绝流动人口计划外超生。郑州市中原区计生委和小岗刘社区与所在地派出所相结合。探索出用“四化”管理都市村庄流动人口的新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或许对其他地方也有一定的启示。于是,日前。记者走进了小岗刘社区。把笔触对准了“小岗刘模式”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7.
最近,忽然发现大街小巷不时出现一手拿黄纸袋,一手往嘴里塞东西的人。问同事,说在吃一种名叫“掉渣儿”的“烧饼”,怎么突然在市场上钻出了这个东西?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我想揭开这日“锅”,一探“掉渣儿”烧饼的来历。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9):295-296
抗战神剧一词来源于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抗战剧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题材的电视剧。抗战剧出现初期多为展示中国人民精神上坚韧不屈、物质上的艰苦卓绝等诸多优秀品质,具有重振中华雄风,还原历史事实的使命。然而近年抗战剧却呈现了一种逻辑混乱,过度娱乐化的怪圈。从抗日神剧的由来入手,分析其呈现特征并针对这些特征梳理出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9.
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以19世纪的伦敦为背景,生动描写中下层女性生活。围绕该系列三部小说,结合热奈特、申丹叙事视角类型,分析作者采用的叙事视角及其效果,有助于把握沃特斯早期小说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20.
《蛊镇》让读者认识了蛊镇的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情。其中,城市文明(城市之"蛊")、乡村文明(蛊镇之"蛊")与作者的精心构思(作者之"蛊"),三者重叠环绕,共同构筑了内蕴丰富、令人深思的《蛊镇》故事。本文试通过对这三重"蛊",探析《蛊镇》之"蛊"的丰富内涵,探求作者在作品中暗藏的文化内蕴与情感流脉,挖掘作者细密的悲悯情怀与文化忧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