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孔雀石绿”的使用方法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产粘性卵,在孵化阶段易感染“水霉”病,降低孵化率,而“孔雀石绿”是防治“水霉”的有效药物。“孔雀石绿”常用浓度为十万分之一。常规使用法有两种:1.将附卵鱼巢在药液中浸泡1~2分钟后悬挂水中孵化。此法如天气晴朗...  相似文献   

2.
<正>鲤鱼在人工养殖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疾病,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就会危及生命,现笔者将鲤鱼常见的疾病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赤皮病病原:病原体是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病状:鱼的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的腹部和两侧极为明显,呈现块状红斑。鳍条末端腐烂,鳍条裂开。病鱼瘦弱,常常单独游于水面,行动迟缓。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就会引起死亡。预防方法:1、鱼种放养前,先用漂白粉5—10克/立方米水浸泡鱼  相似文献   

3.
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对鱼类受精卵上附着菌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浓度为1.0、2.0、3.0、4.0、5.0、6.0、7.0、8.0、9.0和10.0g/ml的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ClO2)溶液分别浸泡草鱼、鲢和鳙等3种鱼类的受精卵20min后,用平皿法测定附着在受精卵上的细菌数量,结果表明用ClO2溶液浸泡鱼类受精卵,对附着在受精卵上的细菌有明显地清除作用,并且随着ClO2溶液浓度的升高对受精卵上附着菌的清除作用越强,当ClO2溶液的浓度为2.0μg/ml以上时,对受精卵上附着菌的除除作用优于浓度为1.0μg/ml的孔雀石绿溶液。  相似文献   

4.
孔雀石绿对鱼的安全浓度较低,许多鱼对其十分敏感。如对翘嘴红鲌、牙鲆稚鱼的安全浓度为0.04毫克/升,对虹鳟鱼苗、加州鲈鱼苗的安全浓度为0.015毫克/升,这比孔雀石绿的有效用药浓度0.1~0.2毫克/升低。因此,孔雀石绿在水产动物养殖中使用是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玛丽鱼Poecilia latipinna细胞遗传学数据,以玛丽鱼的鳃丝和鳍条为试验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浸泡、低渗处理和热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其染色体的核型和银染(Ag-NORs)。结果表明:玛丽鱼具有23对染色体,核型2n=46t,NF=46;Ag-NORs出现在t2和t9的染色体末端,其数目具有多态性,未发现性染色体。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玛丽鱼的遗传方式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早春季节,阴雨连绵,水温较低(15~20℃),病菌生长繁殖旺盛,是水霉病最适流行时节.一些地方习惯早春放养鱼种,将密养于越冬池中的并塘越冬鱼出池分养,或进行鲤鲫等家鱼的春繁生产,均会因拉网、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造成鱼体表受伤,同时池水或孵化用水疏于消毒或消毒不严,往往给病菌以可乘之机附着鱼体(卵),导致水霉病的发生.   该病初发即病菌刚寄生鱼体(卵)不久时,肉眼一般难以看出病鱼(卵)异样,而当肉眼能看到时,病菌丝已侵入鱼机体内或卵膜内,大量繁殖向内外生长,成为灰白色的旧棉絮状物覆于病鱼(卵)体表,并分泌酵素分解鱼组织,使鱼卵胚胎发育中止;使病鱼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而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预防水霉病发生的技术方法:一是提倡在冬季水温5~10℃、天气晴好时放养鱼种,避开该病高发季节;二是无论是鱼种出池投放还是家鱼春繁均要求操作细致,减少鱼体损伤;三是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常规清塘、入池鱼种以3%~5%食盐水浸浴、受伤亲鱼勿用孔雀石绿浸浴或涂抹1%孔雀石绿软膏等,使病菌缺少适合的生存环境,减少此病发生;四是把亲鱼控制在良好天气时产卵,提高鱼卵受精率,对静水孵化卵用7毫升/升孔雀石绿浸浴10~15分钟,并每天早晚各用70~100毫升/升孔雀石绿遍洒附近水面1次,而流水孵化方式则每隔6~8小时加孔雀石绿溶液1次,使水呈淡绿色,直至出苗前为止;五是对于出现病症的池塘,采用2~3毫升/升亚甲荃蓝全池泼洒,或每667平方米(1亩)用菖蒲5公斤熬汁,食盐1公斤,混合于5公斤人尿全池泼洒治疗.如同时结合施用灭虫及杀菌的其它商品鱼药,则效果更佳.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立达霉对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fasciatus)受精卵水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为鱼类人工孵化过程中水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验证立达霉对水霉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利用水浴染毒法使七彩神仙鱼卵感染水霉菌,然后将其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立达霉溶液中,以孔雀石绿、无菌水为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观察不同药物处理对鱼卵发育的影响.[结果]8.0 mg/L立达霉和0.10 mg/L孔雀石绿即可明显抑制水霉菌丝生长.以8.0 mg/L立达霉分别浸泡受精36 h后和受精3h内的七彩神仙鱼卵,鱼卵的水霉菌感染率和死亡率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降低,而孵化率明显提高.鱼卵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空白对照组的鱼卵结构较紧密,0.10 mg/L孔雀石绿组的鱼卵内部结构疏松、组织溶解破碎,8.0 mg/L立达霉组的鱼卵内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立达霉可有效防治观赏鱼类的水霉病,且不会对鱼卵产生明显毒害作用,生产推荐使用浓度为8.0 mg/L.  相似文献   

8.
HPCE测定鱼体内孔雀石绿主要代谢物的残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加强孔雀石绿的管理和监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波长为265 nm),研究孔雀石绿在鲫鱼体内的主要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的残留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隐性孔雀石绿标准品在0.062 5~1.000 0μg/ml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直线方程为:y=610.230x-23.345(R=0.9994)。加样回收率试验表明,隐性孔雀石绿的回收率为95%~102%。隐性孔雀石绿的保留时间为6.732 min,其在鱼体内的残留时间较长,呈非常平缓的下降趋势,不易消除,药浴30 d后隐性孔雀石绿的残留量为0.028μg/ml。[结论]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检测鱼体内隐性孔雀石绿的残留具有消耗少、分离速度快、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且可以直接检测出隐性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9.
在高铁酸钾与孔雀石绿的质量比为10∶1,pH值为7.0的条件下,考察腐殖酸与EDTA对高铁酸钾降解水体中孔雀石绿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少量的腐殖酸和EDTA溶液,孔雀石绿溶液的吸光度降低,有利于高铁酸钾对孔雀石绿的降解;EDTA的加入量过多时,反而抑制高铁酸钾对孔雀石绿的降解;加入2.0 mL腐殖酸和4.0 mL EDTA溶液降解2 h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用2 mg/L孔雀石绿溶液药浴中华绒螯蟹1 h后,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性孔雀石绿在不同条件下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药浴后34 d时,孔雀石绿及隐性孔雀石绿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残留量均低于检测限;28℃条件下消除速率快于22℃;室外开放水域中的消除速率快于室内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以鳜鱼为试验对象,在水温10±0.5℃,不间断充氧条件下,以5 mg/L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鳜鱼120 min,再将其转入水泥池中微流水饲养,研究用药前后孔雀石绿对鳜鱼机体组织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孔雀石绿药浴前后,鳜鱼的血液细胞、背肌及腹肌组织和肠道细胞在形态上均与对照组鳜鱼无明显差异,只是红细胞在细胞数量及密度水平上以及肠道杯状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有所不同;随着药浴时间的延长,鳜鱼体表粘液增加,上表皮层炎症细胞增多,鳃丝肿胀,充血加重,肾脏和脾脏充血,出现轻微水肿,但这些症状在停药微流水饲养1~2 d后逐步恢复正常;同时,鳜鱼肝脏的变化较显著,表现为充血,出现轻微肿胀,肝细胞间隙增大,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空泡化、细胞质分布不均匀以及细胞核异位、固缩,微流水饲养4~8 d后症状才逐渐好转。这表明肝脏组织是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2.
泥鳅患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水质恶化,二是外伤.现就其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赤鳍病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有充血现象.   防治方法:①避免鱼体受伤,鱼苗放池前应用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②病鳅用3%食盐水溶液浸泡10分钟.③用10毫克/升的四环素浸泡一昼夜,或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  相似文献   

13.
1严格挑选抢卵蟹1.1排幼亲蟹的选择。挂笼的抱卵梭子蟹需要严格挑选,胚胎颜色为灰白色。呈红黄色的胚胎为死胚胎,应舍弃。附肢残缺太多的抱卵蟹易流产,不可选用。1.2亲蟹消毒。排幼的亲蟹用20毫克/公斤孔雀石绿溶液和20毫克/公斤甲醛溶液浸泡1小时,最后放入消毒海水浸泡30分钟,  相似文献   

14.
1.孔雀石绿及其危害孔雀石绿既是工业染料,又是一种杀真菌剂,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曾经采用孔雀石绿杀灭鱼类体内外寄生虫和鱼卵中的霉菌,对鱼类水霉病、原虫病等的控制非常有效,因此,长期以来在水产养殖业中的使用极为普遍。但新的研究表明,孔雀石绿进入人类或动物机体后,可以通过生物转化,还原代谢成脂溶性的无色孔雀石绿。由于这种物质具有高毒素、高残留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并能在鱼体内长时间残留,人食用这些鱼类后会严重威胁身体健康。鉴于孔雀石绿的危害性,目前许多国家都将孔雀石绿列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物。2.孔雀石…  相似文献   

15.
<正> 1 观察鱼体表。病鱼身体两侧肌肉、鳍基部,特别是臀鳍基部充血,有时眼睛也充血,剥开皮肤时,病情轻的肌肉呈不同程度的点状充血;病情严重的,全身肌肉呈深红色,则为出血病。病鱼体表局部发炎、充血,鳞片脱落,鳍条末端腐烂,鳍条裂开,则为赤皮病。肛门红肿,发炎充血,为肠炎病。病鱼尾柄及腹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南宁市是桂花鱼养殖重点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广西南宁市桂花鱼养殖模式不断完善,这也使其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桂花鱼又称鳜鱼和季花鱼,属于鲈形目,鳜属。桂花鱼体型较高侧扁,背部隆起,下颚长于上颚,背脊分为两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分为软鳍条。桂花鱼食用能够健脾,补气养血,治疗虚劳体弱,这也使其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用灭活哈维弧菌菌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经福尔马林灭活的哈维弧菌 (Vibrioharveyi)菌苗对大黄鱼 (Pseudodciaenacrocea)幼鱼进行浸泡免疫接种 ,分别以 1.0× 10 8cells/mL、1.0× 10 7cells/mL和 1.0× 10 6cells/mL的菌液浓度 ,浸泡处理鱼体 1min、10min和 6 0min后 ,放入设置在象山港内的网箱中饲养 ,并且在浸泡免疫接种后的 12 6d内 ,定期检测试验鱼的免疫保护力 (RPS)。结果表明 ,在浸泡免疫接种后的 5 6~ 77d内 ,受免鱼的RPS达到了 95 %~ 10 0 % ,随后RPS稍有下降 ,但是 ,直到免疫浸泡接种后第 112~ 12 6天时 ,供试鱼的RPS仍达到 70 %~ 80 %。从设置在野外的网箱中供试鱼的统计结果看 ,与对照组相比 ,免疫鱼疾病发生较少 ,发病时期推迟 ,病程缩短 ,成活率提高 (80 .0 %~95 .0 % ) ,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不同日龄大黄鱼幼鱼进行浸泡免疫的试验结果表明 ,4 0日龄、75日龄和 10 0日龄的大黄鱼幼鱼均能在免疫接种后获得特异性免疫保护力。在第 1次免疫接种 5 6d后以同样方式加强免疫 ,试验鱼在 112d内保持了很高的RPS水平 ,明显地高于同期的 1次免疫接种鱼体。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去除太白贝母种子种皮的条件,实验采用低浓度的NaOH溶液浸泡法,探究种皮去除过程中NaOH溶液浓度、浸泡温度和浸泡时间对去皮效果的影响,进而选出最佳去皮条件。实验结果表明,NaOH溶液浓度为1.8%、浸泡温度为50℃,浸泡时间为10min时去除种皮的效果最好。NaOH溶液浸泡法是一种有效的去除太白贝母种子种皮的方法,实验为研究太白贝母种子休眠过程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斑点叉尾是从国外引进的养殖新品种.去年12月首次发现池塘中养殖的鱼患累枝虫病.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起初累枝虫游泳体附着在鳍条上,接着从尾部长出柄并借助于柄固着在鳍条上,虫体通过二分裂不断繁殖出新的个体,柄不断增长,形成树状群体,看上去鳍上像挂了一簇簇棉絮.随着病情的发展,鱼的鳍条被腐蚀,溃烂,鱼体失去平衡,停止摄食,终至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20.
鱼赤皮病,又名赤皮瘟或擦皮瘟。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部分或全部鳍条的基部充血,鳍的梢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有时也被破坏(亦称蛀鳍)。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出现块状红斑,鳃盖中部有时色素消退或烂去一块,以致透明。有时鱼的肠道亦充血发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