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宗教与农事祭祀略论江西省文物局彭明瀚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释读,为春秋时代大思想家孔子叹为“文献不足徵”的殷商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许多“实录性”史料,开创了殷商史研究的新局面。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其中,有关农业的...  相似文献   

2.
1999年第3期《农业考古》,刊出冯好和徐明波两先生:《甲骨文所见商代击打式脱粒农具及相关问题——兼释攴、殳》。该文开宗明义就指出:“关于商代是否已有连枷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甲骨文 、 就是连枷之象形,笔者认为此说有待商榷。”并于注中点明指拙作《试论商王朝的谷物征收》而言。在此,有两点应先说明:一、该文注云:“刊《中国农史》1984年2期。”有误,实际是“4期。”二、“有学者认为甲骨文 、 就是连枷之象形。”所引甲骨文两篆字是冯、徐两位自己的写法,不是拙作中原文篆体。商代是否已经使用连枷,最简捷是如同河姆渡出…  相似文献   

3.
刘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39-18340
以《甲骨文字典》为基础,对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进行农业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商代的农田管理已包括了除草、施肥和防虫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商代甲骨文中有一些动物专字,反映了当时家畜的细分、野生动物的捕猎、祭祀与祭牲等问题。这些动物专字是了解和研究商代社会驯化、饲养、狩猎、使用动物的珍贵材料,体现了其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相关产业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农牧业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商代农业发展水平如何?这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也是众说不一长期未能取得一致看法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大量文献、考古及甲骨文材料的分析研究,试对商代农业生产的状况作全面考察,望得到各位甲骨文商史工作者和农史工作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6.
彭军超 《农业考古》2019,(4):153-157
有关河北地区商代农业生产与发展的情况,史料阙如,主要依靠考古实物资料加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该区域商代文化遗址已发现近百余处,这些发现为研究商代河北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本文现利用出土资料与文献史料,探讨商代河北地区农业生产与发展的情况,并就该地区青铜农具发展的问题谈一些拙见,以供学界进一步研究时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四、田间管理(续)236.一期,选自《合集》10146,原《甲》34791)己卯卜,……翌丁……来……。2)癸未卜,宾,贞(浞)田不来归。十二。旧多与从止从土的往来之往(卜辞用作逃亡意义)相混。王贵民同志认为此字应释作浞,谓“浞田”是冬闲田浸水以保持地力和利于春耕,即江西农村讲的“腊水田”,四川农村又叫“冬水田”。(参见《就甲骨文所见试说商代的王室庄田》,《中国史研究》1980年3期;又《商代农业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2期。)袁庭栋、温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及商代中原地区具有适宜水稻种植的生态环境来看,商代中原地区某些地方水稻种植有一定规模。甲骨文中以前从水而释为"黍"的字应释为"稻"的本字更为合理。商人对稻作较为重视,商王亲自参与稻作管理,为稻卜问雨情,祈稻年,以稻为祭品祭祀神祗。商人已掌握了一定的水稻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栽培技术。一定规模的水稻种植是商代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植物名称的查检方法与技巧郑彦妍(中国农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北京100081)人类每认识一种植物,便会给它一个名字。在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会辨认植物,利用植物。夏代历书《夏小正》中就记载有植物的名称。商代甲骨文中也有植物名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史问题点》是日本历史学家西(山鸟)定生代表作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部第一章。《中国经济史研究》全书共分三部,而这一章则可作为全书的绪论,因为全书各部分的主要观点都在本章中得到体现。文中主要概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史的发展历程,并就有关农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近日偶读此文,略有所思,仅就其中两个问题,在此略陈,不对之处,祈望指正。(一)关于农史研究的方法问题。西(山鸟)先生在总结中国农业史研究概况时提出了这一问题,此处不妨摘录文中一段:  相似文献   

11.
杨钊 《农业考古》2000,(3):195-196
(一)园 艺人工栽培蔬菜、果树的园圃至迟在商代已出现。甲骨文有 、 、 (1)三字,古文字学家考证为三种不同写法的“圃”字。甲骨文中还有“囿”字,囿内也种蔬果。《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菜圃和场地相结,说明西周时期园圃还是一种附属于农业的经营。《论语·子路》里提到了“老农”和“老圃”。“老圃”就是专门经营园艺的老农。春秋战国时期,人工栽培或人工保护的蔬菜已有瓜、瓠、菽、韭、葱、蒜、葵、蔓菁、菱、荷、芹、笋、姜等十五六种。人工栽培的果树有桃、李、梅、杏、枣、梨、桔、柚、榛、栗等十多…  相似文献   

12.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但认识至今远远没有统一:一种意见认为殷代西周大量使用青铜农具;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殷代西周虽然有些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并不占主要地位。最近,《农业考古》就这个问题发表了几篇持不同观点的文章,开展了坦率的同志式的讨论,这是可喜的。建国三十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不论持哪种观点的同志,在从古文字、古文献、民族学等不同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时,都或多或少地引用了考古资料。尤其是主张殷代西周已  相似文献   

13.
周肇基 《农业考古》2003,(3):295-298
198 6年 1 0月下旬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农史学科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上 ,我初识徐云峰先生。他衣着朴素话语不多但谈吐不俗。从代表名单上仅知他是来自浙江衢州市 ,在什么单位工作呢 ?问了大会会务组的同志 ,才知他是一位非农史研究单位的退休干部 ,搞农史是业余爱好 ,自费来参加学术会议。他论文的题目是《商代靠天田的灌溉技术》。 1 987年 9月下旬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成立大会上我们再次相晤。他提交论文的题目是《亡佚三千年古稻名之再发现》。和上次会议一样 ,他依然是以退休干部、业余农史爱好者的身份 ,自费参加学术支议。此时我已注意…  相似文献   

14.
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历史状况在文献中记载甚少,特别是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更少,要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靠考古资料。建国三十多年来,湖南地区商周时期(本文指商、西周、春秋,下同)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到1983年止,全省已发现商周遗址三十多处,其中商代遗址约二十处,西周遗址十余处;已发掘商代墓葬5座,西周墓一座,春秋墓二百余座。还发现和收集数以百计的商周青铜器。这些发现,对我们研究湖南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现就有关商周时期农业方面的考古资料作一综合论述,并就有关古代农业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商代的农业生产水平,以往学者多从生产工具、作物品种、生产技术等方面来阐述,而很少涉及耕地规模——这一衡量农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①不论是商代已出现大面积可耕地②,还是因当时森林密布,不可能出现方整大片的井田的观点,③都过于简略,未作基本统计。但是,要确切知道商代农田的规模——耕地的连续分布范围的大致数  相似文献   

16.
商代以其精美的青铜器和罕见的甲骨文著称于世。然而,不应忽略这个灿烂文化的社会基础是农业。尽管它仍然使用石铲、骨铲、石镰、耒、耜等木石生产工具,仍沿袭烧荒垦田、锄耕种植的耕作方式。但是,它已开始制造和使用铜铲、铜钁、铜插等青铜农具,在一些地方开始用牛耕,而且在耕作技术和作物管理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农业生  相似文献   

17.
海外来信     
《农业考古》主编先生:您好!薰风五月,大地新绿,爽风传来了。先生寄来的《农业考古》1985年第二期已收到,衷心感谢先生的厚意和友谊之情!先生和王星光先生的大作《试论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生命力》已拜读。大作将“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这一基点出发来研究农业历史,并强调“只有尊重农业传统的现代化才会使农业迅速发展”,我也和你们有同感!希望你们的研究工作和贵国的  相似文献   

18.
商代晚期的家畜和家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商代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的奴隶制国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居于主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牧畜业和商业等部门都有较大发展,文化、艺术也得到相应发展。考古学上对商文化的分期及各期的年代问题,目前存在分歧意见,本文采取下列说法:1.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二、三期或三、四期为商代早期;2.郑州二里岗文化为商代中期;3.殷墟文化一至四期为商代晚期(或称殷代)。商代晚期,人们已积累了豢养牲畜的丰富经验,加上殷王室对某几种牲畜的特殊需要,更促使了六畜的空前蕃盛。同时,新石器时代以来,未被驯养的禽鸟,这一时期可能已被驯养,从而出现六畜兴旺的图景。本文主要利用考古发掘资料,对商代晚期的家畜、家禽作一  相似文献   

19.
在讨论了谷子和稻谷之后,按照年代的顺序应是小麦和大麦。商代甲骨文中小麦有两个名称,大麦却一个也没有,考虑到小麦是一种“奢侈”的谷物,大麦却不是,甲骨文中虽然没有大麦,也不能就肯定商代晚期的老百姓不知道大麦。除开古文字的证据外,中国一直没有史前小麦和大麦发现。安徽北部淮河沿岸一个龙山文化遗址虽曾发现近1公斤炭化小麦籽粒,但因为装在一个周代陶罐中,一些慎重的中国考古学家不认为这些小麦属于史前时代(~(12):P160—161)。由于西方对小麦和大麦的科学和考古学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已非常精深,中国农史学家已无必要再来检验这两种粮食作物的起源。中国北方肯定不是小麦的故乡,因为这些谷物原产于西南亚冬季降雨地区,而中国北方的气候和降雨方式同西南亚和东地中海截然  相似文献   

2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1):240-242
中国农业史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以万国鼎主持的456册、3700万字的《中国农史资料》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书的整理和研究,其中以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农学史》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史研究的重点在于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其中以梁家勉主编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为代表。大约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农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大批成果。如我所主编的《农业考古》杂志开始辟有“农业文化研究”专栏,10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